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6.html

内容提要

坐落于山西省保德县韩家川乡东北部的豆塔、下塔、官局、墕头“韩家四村”一祖同宗,这一史实在保德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具体考证这宗人何时从何地迁此定居,尔后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期间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挣扎和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很少有人能言其详。

厘清“韩家四村”之韩姓,先得从陕西韩城人得姓说起。

保德“韩家四村”同宗源流考

文/韩良儒

“韩”字左部首为倝,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辉闪耀之状,是一个会意字。右部首为韦,意思是把皮毛从兽体上剥下来阴干后鞣制为皮革,围在人体上暖身遮羞。因此,“韩”字最原始的意思是清晨在水中鞣制兽皮,然后做成皮衣围在人体上的一种技能。韩氏族是以鞣制皮衣的职业为原始图腾,以“韩”字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一般表示地名。陕西韩城就是取其井垣之意。

韩氏得姓有多种说法,但陕西韩城人出自姬姓,以邑为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于今天的山西河津县东北的韩地,为姬姓之国。据《史记.韩世家》载: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公元前年晋武公把他的叔父姬万封到韩原,就是今天的陕西韩城市西南。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称为韩氏族。韩厥为得姓始祖。韩氏一直在晋国为官,到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其子民亦以韩为姓。此族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西周末期进入河南和河北地区,后扩散到海内外,成为中国姓氏排名第二十五大姓。

经过春秋、战国、秦、汉几代更迭,公元年隋开皇十八年改夏阳为韩城县。公元年,五代十国的后期,周诸将发动陈桥驿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北宋,韩城县归大宋管辖。一百多年后,公元年正月金军南犯灭掉北宋,北宋政权过江南迁,中原大地的韩城开始被金统治者蹂躏。公元年金宣宗贞祐年间将韩城升为桢州,领韩城、合阳二县。公元年蒙古族和南宋官兵夹击灭金,韩城在战乱中被蒙古族掌控。公元年元顺帝至元六年撤桢州,韩城改属同州。公元年朱元璋称帝建明灭元。公元年明洪武七年改韩城归同州潼关道管辖。经过金、辽、蒙等少数民族“五胡乱华”和元末农民义军四起,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此时,韩城县人口外流,土地荒芜,进入北方游牧民族出没的半农耕时代。

据实地考察,明朝前期五十年的十八次大移民中,从洪洞县没有迁出韩姓人。“韩家四村”的祖先来自陕西韩城县。大约在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韩城天旱少雨,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一位身高一米八二、长方脸型、黑发粗硬、虎背熊腰、体格健壮、三十多岁的韩姓壮汉(名不详)为了躲避战乱和不忍当地外族豪强的欺压盘剥,伙同两个兄弟,一共带着全家老少九口人背井离乡,从陕西韩城出发,途径吴家堡、佳县,沿黄河一路北上,在陕西省府谷县城内稍微歇脚后,乘坐木筏横渡黄河来到保德县城内暂居,不久便翻过杨家湾河,抵达土质为红胶泥地带的豆塔村挖窑定居,开荒种地,开始了新的农牧生活。此时,这里仅有罗、王、马姓三家地庄,居民稀少,而且地段偏僻,战乱影响较小。

韩壮汉作为韩城韩厥的后裔或子民,就是保德“韩家四村”的开山鼻祖。可惜在六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没有留下这位壮汉的名和字,但是他那勇敢、聪敏、耐劳、健壮的优秀基因遗传给了晚辈们,在豆塔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断壮大,并向四周扩土开域,发展为现在的“韩家四村”。

豆塔是“韩家四村”的发祥地。韩壮汉的晚辈何时从豆塔村分出,然后在下塔、官局、墕头安居繁衍,无史料可查。但是根据四村辈分推算,大约在明朝中晚期,公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大明江山日趋稳固,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中原一带农牧业迅速发展,豆塔村韩壮汉家族人丁兴旺、粮丰仓满。为了让子孙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韩壮汉将自己的次子一家迁往豆塔西部的大沙坪一带开荒种地,逐步发展演变成今天的下塔村。有墓碑记载最早的是生活在清朝初年的韩应一支脉,韩应生二子韩玘爱、韩玘善,又得四孙韩谭、韩泽、韩宾、韩茂。在明朝中期,韩壮汉将孙子辈一支迁往南面的韩家墕一带开荒种地,由地庄子发展成今天的官局村。因明、清年间有税官在此办差,故村名为官局村。到了明代晚期,韩壮汉的后辈一支又迁往墕头地域发展,逐渐形成现在的墕头村。按成村先后排序,依次是豆塔、下塔、官局、墕头。

随着“韩家四村”的整体崛起和富强发达,文明程度也与日俱增。明末崇祯年间,在豆塔西南部龙池沟北面的高垣上,由韩姓四村民众共同出资迈力,建起了黄河岸畔享有盛名的“龙池寺”。该寺院气势雄宏,场面宽阔,苍松翠柏,三院连环,主次殿宇,规整排列,飞檐斗拱,壁彩夺目,莲台供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龙王、关公等塑像,门前旗杆高竖,檀香缭绕,每逢七月二十五,过会三天,炮声隆隆,僧侣熙攘,管弦鼎沸,商贾游客,四方云集,热闹非凡。该寺院在年新建下塔学校时取砖被毁。

“韩家四村”所属地域很早就有大型哺乳动物和史前人类繁衍生存,大约二三百万年前,这里由于地壳震裂,生活在茂密原始森林中的动物和人群被埋葬于地下,演变成现在的土龙骨、龙牙、脊椎等古化石。官局村有史前人群留下的悬崖窨窟和用火痕迹。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使用过的石斧等磨制石器。“韩家四村”均出土过宋代人留下的“六十花甲”圆坛石墓、砖墓、瓦罐和陶瓷陪葬器皿。元末天下大乱,中原一带人群四散:一随南宋政权渡过长江大量南移。二被蒙人残忍屠杀灭绝。三被北方少数民族俘虏,远迁塞外大漠。四是躲避战乱浪迹他乡。因此豆塔地域元前汉人寥寥无几,“韩家四村”是在大明灭元之后,由韩城一家来此谋生繁衍发展起来的。

明清时期户籍管理实行保甲制,“韩家四村”属静乐都一甲。年民国政府废除清朝旧制,实行区编制。年前行政管理归四区林遮峪辖,后归韩家川人民公社,年改人民公社为乡政府至今。

韩氏家族勤劳致富,人丁兴旺,增长较快。在六百年间的发展过程中,除一部分韩姓人走西口、下江南和迁往顺水墕、韩家里等小村庄谋生外,大部分在本地繁衍生息。据粗略统计,截止年底保德县“韩家四村”在册人口已逾五百九十户,共计二千四百多人。其中豆塔75户口人、下塔户口人、官局户人、墕头户人。

韩家墕老坟是“韩家四村”保留至今最早的共同祖坟,地处豆塔与官局之间。有位韩姓明代道台长眠于此。古时墓碑犹在,荒草离离,时有后辈前来怀古祭奠。

常深祖坟是豆塔村立碹在康熙年间的人名辈分比较清晰的一座远古坟地,距今约多年,安葬了三代人。有名可考者:第一代“先”字辈,弟兄四人,名叫崇先、绍先、效先、泰先。第二代“邦”字辈,邦运、邦认、邦直、邦仲,邦贵。第三代韩忠、韩厚、韩宽、韩善、韩鑫、韩灿、韩政、韩足。

然泥渠坟地是豆塔韩氏的第二座古坟。这里安葬着第四代至第九代的部分韩氏亡者。第四代“务”字辈,名叫务君、务芒、务明、务清、务成。第五代“择”字辈,名叫择银、择通、择金、择顺。第六代“山”字辈,名叫云山、聚山、岐山、凤山、振山、燕山、衡山。第七代“麟”字辈,名叫运麟、富麟、至麟、石麟、趾麟、祥麟、福麟。第八代“开”字辈十人,第九代“仲”字辈二十四人。九代以后没有统一字规,名随人意,各取所欢。

生活在清朝道光年间的豆塔村韩务君,其直系血脉上溯可达前三辈韩崇先,下推可到第九代,而且晚辈姓名一清二楚。韩务君前三辈从先祖开始,依次是韩崇先—韩邦运—韩忠。后晚辈按照长子系列排序,依次是韩择银—韩云山—韩运麟(亲弟富麟、至麟)—韩开文(亲弟太子、开茂,另有堂弟兄七人)—韩仲刚(堂弟兄二十三人)—韩智良(亲弟智田、良田,堂弟兄四十四人)—韩宇(堂弟兄若干人,还在出生)—韩易辰(韩一正之子,此代人刚开始出生)。其他支脉,暂不详述。其他三村,由于家谱失传,无法考证。

“韩家四村”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清代道台墕头韩有范、举人韩辉先。民国后期伤寒名医墕头韩银泰、妇科名医豆塔韩开文,当代传统中医学博士官局韩仲成、当代语文教师自学成医豆塔韩仲厚、建筑工人退休行医下塔韩平由、清代书法名家豆塔韩应法,七十年代北大学生、青年科学家下塔韩共和,当代国级青年书法家下塔韩雄平。抗日某部团长下塔韩锦泉、抗日英雄二十团代理团长官局韩根喜、山西抗日决死队四区队长下塔韩凤山、五十年代内蒙巴盟副书记豆塔韩江南(又名高明)、七十年代岢岚县委委员兼交通局长官局韩山豹、八十年代内蒙畜牧副厅下塔韩连成、保德县长下塔韩守亮。九十年代保德县人大副主任下塔韩子林、保德县委委员兼工会主席豆塔韩秉珍。近年《忻州日报》原总编官局韩少伟、忻州畜牧局原副处干部豆塔韩赛宽、现任忻州师院组织部长官局韩昱东。

滚滚黄河西逝水,浪花淘出多少韩氏优秀人物。“韩家四村”作为黄土高原上来自陕西韩城的一支人类奇葩,在与自然灾害、外强欺凌、封建压迫、军阀混战等几百年的斗争中显示了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生命力。也许因与“韩”字本意有关,“韩家四村”不但注重村风建设、文化修养、邻里和睦和团结向善,更是心灵手巧才艺辈出,皮匠、毡匠、铁匠、石匠、木匠、画匠等民间手工匠人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家四村”黄河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文革”结束后,乘着改革的春分,尊师重教、兴学育人,不少韩氏子弟孜孜不倦、寒窗苦读,考取中专、大学、研究生和博士,身怀一技之长,走出红胶泥地上的土窑洞,奔赴国内外各条战线参加工作,奉献才智。更有草根人士下塔韩善怀、官局韩义茂、豆塔韩智田等普通农民组建起多个韩氏农建队,涌入县城,为城市建设砌墙盖楼,在保德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作者简介

韩良儒,男,汉族,年生,保德县人,中共党员,政工师、经济师职称,大专学历,中国人民银行保德县支行干部。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郭志飞

“保德”县名考究*郭志飞

牺盟会在保德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文物非遗传说轶事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zy/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