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千万别读日本作家的书
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的缘故,都在家里闭门不出,和朋友聊起读书,她说正在看一本书,但越看越抑郁,我看她发来的书的照片,发现是《人间失格》,立马让她把这本书扔掉。 书是好书,太宰治也是个好作家,但对一个抑郁症患者实在辛辣过了头。 今日提及日本作家,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发觉80%的作品都与死亡、遗憾、绝望、幻想、坠落诸多不算正面的词汇相关联。 “这个时候,别读日本作家的书,别跟自己过不去。” 01 太宰治 熟识太宰治是在念中学的年纪,在某个旧书店的货架上看到了《人间失格》,当即被名字吸引,这种起名方式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序习惯,读来弥漫着日式的调调。 太宰治,生于年,从小生活在日本的青森县,父亲是贵族院议员,一介地方名绅。 但优渥的家庭条件并没有让他的人生走上一帆风顺的坦途,作为日本“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斥着浓重的厌世情绪和病态表现。 太宰治自学生时代起,就有成为作家的理想,17岁写出习作《最后的太阁》,并发表同人志,21岁与咖啡馆侍女田部目津子投河殉情,侥幸存活后又以此为素材,写了《小丑之花》一文。 昭和六年,太宰治参加了当时的共产主义左翼运动,却在中途发现自己的妻子与他人有染,内心遭受极大打击之后,黯然退出革命团体。 昭和十年,太宰治自缢未果,又因滥用药物成瘾,住院了三个月,期间被大学开除了学籍。 昭和十一年,他在亲朋好友的哄骗下住进了精神病院,至此,生活陷入了完全的混乱之中。 这些生活里的不堪,全然成为了书写《人间失格》的养料。 书中主角大庭叶藏生性脆弱敏感,他生长在一个扭曲异变的世代―― 世道混乱、人情炎凉,亲人互相欺骗、好友彼此背叛,校园生活无趣,社会变革残忍,一切的一切,都将其慢慢塑造成“失去为人资格的怪物”。 为了逃避现实的冷血,他沉溺于自我放逐,酗酒、自杀、殉情、嗑药。 爱与死难分难舍,短暂的享受与长久的苦痛互相纠缠,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收场,于是迈向生命的终点成了无可避免的结局。 主角叶藏不断消耗着自己生而为人的资格,这简直是作者太宰治本人的真实投射。 太宰治一生尝试了5次自杀,最终在年与情妇长眠水底,短暂的38年间,把“丧”这个字活成了实体。 他的作品在当时日本战后文坛掀起了极大的波澜,而时至今日,随着现代社会“丧文化”的流行,太宰治的作品又再次成为了热销书籍,摇身一变,跻身在许多年轻人的必读书单和人生语录里。 当代青年丧眉耷眼,保持沉默,把“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当成交友准则。 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不知道成了多少人的个性签名。 在当下的语境里,《人间失格》的存在似乎等同于《马男波杰克》或是表情包悲伤蛙,只是为当代丧文化践行者找到了一座理想的丰碑。 但除此之外,也不妨读一读《御伽草纸》、《新释诸国话》等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一个作者不是生来就确认了文风,一辈子只写一种风格,除了丧之外,太宰治值得被人记住的理应还有更多。 如果一直只拿太宰治的话来当做逃避现实、浑浑噩噩的借口,那就未免太狡猾了啊。 02 三岛由纪夫 把三岛由纪夫放在太宰治之后介绍,显然是有些恶趣味的,这两位文人互不对付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强总好过弱,意志坚定总好过优柔寡断,独立不羁总好过小鸟依人,征服者总好过小丑。每当我接触太宰治的文学,接触到他那残疾人般的柔弱文体,我所感受到的,便是面对强大的世俗德目便立马浮现出难受表情的、这个家伙的狡猾。” 三岛由纪夫评价起太宰治的作品几乎毫不留情,看来“文人相轻”的习俗倒是在各国都通用。 他对太宰的讨厌,也不是没有缘由。 三岛由纪夫出生在传统的日本贵族家庭,极度向往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可偏偏体弱多病,无法习武,本想参加对外战争证明自己,结果还没动身就等来了投降书。 心有一腔热血却郁郁不得志,三岛的苦闷可想而知,他一心想要唤醒当时年轻人心中属于昭和男儿的精气神,太宰治的悲观颓靡就显然与其理念相悖。 这一点从他喜欢的作家也可见一斑,纯情、纤弱、瑰丽的文风让他厌恶,反倒是诸如歌德、托马斯曼一类的“烈性”作家更得他心。 同样作为知名的战后文学代表人物,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非常特殊,有人称其为日本的海明威,笔力虬劲,意蕴悠长。 《金阁寺》这本小说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文风。 该作取材于真实的事件,年,金阁寺中的一个见习僧人刻意放火烧光了金阁寺,原因竟然是他承受不了金阁超脱俗世的美。 这种放火烧寺的理由放到现在依然让大众难以理解,更何况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事件一出,举国震惊。 三岛由纪夫将该社会事件用其简洁有力的用笔描绘了出来,并赋予了一种相当浓烈的哲思与美学考量,故事本身不复杂,但置于三岛的笔下却能拓展出精神视域的千万里。 这本自传体的小说,很大程度上也展现了三岛由纪夫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 三岛的人生无法简单地用寥寥数笔盖过,他的人生复杂而迷人,对三岛本人的研究常常是分阶段的,对其作品亦如是。 三岛由纪夫在某次NHK的采访中谈到,25岁之前,他只想用漂亮的、自我独有的语言,去创造一些美的东西。 这种美自然是很日式的,是极致绽放直至破碎的美。 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也不断加深并重塑这种理念,这使得他和逐渐西化的日本国情之间有着强烈的冲突。 “今后自由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重建文明的时代即将开始。” 在周围人都发出乐观的预测时,三岛却与周遭的欢欣雀跃格格不入,在他看来日本工业化的发展只是带来了太平盛世的假象,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没有任何足以称之为文明重建的东西。 经历了年天皇制度的失败后,他仿佛处在了一个混沌的漩涡中。他愤怒于战后日本传统美学和精神的丢失,独自沉入武士道精神的樊笼之中。 以当代的眼光来看,三岛由纪夫无疑是个军国主义的极右翼分子,做法和言论都相当激进。 然而如果仔细比对他的一些政治言论,就会发现其中有诸多前后矛盾之处,远不及他的行文那般缜密。在政治上,他虽有明确的观点,却无完整的主张,实则如同一个倔强却孱弱的稚童一般。 这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他人生的悲剧。 在其遗作长篇四部曲《丰饶之海》中,最后一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庭院沐浴着夏日午后的阳光,万籁俱静。” 这个场景,源自于他的真实生活。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也正是在8月15号的那个夏日里,照射着树木的强烈阳光拍打在三岛由纪夫的身上,他睁不开双眼,耳边不断回响着广播里的日本停战诏书,世界于他而言,万籁俱静。 这一天在他的心中长久而反复地重播,直到写进遗作,仍余音不绝。 他将“死”作为“生”之前提。 保持着这种极致审美理念的三岛由纪夫,最终冲进了日本自卫队的基地,在基地的阳台上慷慨陈词之后,举起了刺向腹部的刀。 以极其戏剧性的方式,数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代文豪,就此殒命。 如同其笔下的金阁寺一般壮烈毁灭,死亡成了三岛由纪夫一早写好的终章。 无限破碎,无限美丽。 03 川端康成 在三岛由纪夫之后介绍川端康成,大概是为了再一次证实我的恶趣味。 川端康成和三岛的关系亦师亦友,他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很早就以《伊豆的舞女》而名扬日本文坛,而后又于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至此蜚声五洲。 但大陆地区与这股“川端热”却仿佛隔着时差,我国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出现一些略带批判性地介绍川端康成的短文,冠以的名头还是“亚洲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康成的文风不同于三岛由纪夫的简洁有力和外旋的气势,他的风格更为细腻,是一种迷蒙的,幻觉一般的感触。 从创作经历来划分的话,他的作品实际上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早期属于新现代派,而从其代表作品《雪国》开始,川端康成就渐渐脱离了现实主义,开始渗入古典主义的美学意识。 在80年代之后,川端的作品不断地被引入国内,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喜爱,更是对身为同行的大陆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言荣获台湾联合文学奖的作品《白狗秋千架》,正是在看了川端的《雪国》之后,受文中“一只黑色的秋田犬”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 如果没有《雪国》,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恐怕就不会是我们今日看到的这样。 读川端的作品,犹如凝望他的人生,没有轻松时刻,总是置身于一种虚幻的、哀愁的、颓靡的基调之上。 心理的空虚和生活的忧郁,像是一团雾气,虽看不见,却尤有触感,实实在在地侵入到读者的五脏六腑,这种感觉从《伊豆的舞女》到《雪国》再到《古都》,一如既往。 以《古都》为例,书中剧情并不复杂,说的是两生花一般的姐妹俩从小被分开来抚养,两人都在内心中渴望重逢,然而当真在一起之后却又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后天家庭差异,最终只能选择分开。 故事本身并无什么新鲜的地方,然而川端把事件的背景放在了京都,并将这个地方赋予了极为深情的描述,以至于古都本身就像是第三个主角,把迷雾一般淡淡的愁思笼罩在整部作品中。 同样是写哀,三岛单刀直入,川端如梦似幻,这或许和他的身世曲折也颇有关系。 一岁丧父,两岁丧母,十岁姐姐去世,十四岁祖父亡故,至此再无亲人。 这种对人生失落的感触延伸至创作中,使其将更多的注意力凝聚在作品上,川端康成战前就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艺评论,并身体力行地鼓励文坛新人,他毫无疑问一直身处在日本文坛的中心。 无数文学评论家都津津乐道于川端康成对于女性角色的把握,但他自己却表示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懒得描绘男性角色而已。 如同描绘自然的写生一样,细致地观察女性,任何人都能够做到。这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做到的,某种程度上,川端是不可否认的天才型选手。 “这样看,我得诺贝尔奖,恰恰是因为我懒。” 这样在镜头前笑着说话的人,最终含煤气自杀,人们至今仍不知道其背后的原因。 04 村上春树 以知名度来说,村上春树或许才是中国文艺青年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 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他“万年陪跑诺贝尔奖”的段子,也因为他近40年不间断地写作,产量之高令人咋舌。 文学评论家杨照在广州方所的交流会上,用星座来解释村上春树的写作节奏,认为村上是一个典型的摩羯座,所以才更习惯按部就班有计划地行事。这种解释未必完全正确,但着实有趣。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自传体作品中描述了他作为顶级作家的生活:读书、写作、听音乐、跑步,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也因为这样堪称无趣的生活,才保证了他能长期保持创作而不被外界打断。 年,村上春树凭借《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从而登上日本文坛,而后《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形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诸多作品一步一步奠定了村上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村上没有无用之作,且几乎每部都受到了读者的强烈追捧,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销量突破万册,年出版的《1Q84》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创日本文学史上最快突破万册的纪录。 更不用提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力,多少人是看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才入了跑步健身的坑? 同时,他也很常在行文中“夹带私货”,光明正大地推荐自己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或是爵士唱片,顺着他的推荐去拓展自己的书单和歌单,本身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村上春树是知名的日本作家,但作品却不是典型的日本风格,也无法与日本文学的传统归纳在一起。 不同于川端康成这一代的作家受本土传统滋养,村上自小是以美国小说作为自己的文学养料的。 尽管后来也有补充一些诸如夏目漱石一类的文学巨匠的作品,但他仍非常不喜欢评论家将其放入日本战后第三或第四代的作家系谱中。 与许多日本作家偏向现实派的文法不同,村上的作品总是带着强烈的奇幻色彩,也因为这样的属性,早年间一直被文坛批评为“过于自我,缺乏现实感和群众性”。 但他真的不注重大众感受吗?当然不是。 年3月20日上午,奥姆真理教头目麻原彰晃驱使他的信徒,在日本东京的地下铁内无差别地投放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3人死亡,人中毒,年住院治疗,26个地铁站受到影响,东京的交通陷入混乱。 村上春树得知后大为震惊,他在此后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采访了大量的毒气受害者和奥姆真理教的信徒。 随后出版了两部非虚构作品《地下》和《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力图直面人性的黑暗与混沌。 这两部作品最特别的地方是以平等的态度给加害者一方着墨,深入采访了“恶”的一方,从根源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 也因为这两本书的发表,一举打破了“小资作家”这类长久以来对他有失偏颇的评论。 他后期的作品往往也跟自身经历和社会事件相关联,只是有一些埋藏在奇幻的风格之下,成了一种含而不发的暗喻和典故。他开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12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售价上千元的网红面霜,原料低至2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