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甘草,可有可无吗
周圈圈 此岸到彼岸是大师的世界 清·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载有咏甘草诗:“历事五朝长乐老,未曾独将汉留侯”。 从文学角度看,可供一粲;从医学角度看,则有玷甘草的品格和功能。 由于甘草能调和众药而解诸毒,故有国老之称,如国之元老调和鼎鼐,使举国上下各尽所能,各安其位,不应与无行文人所称之长乐老相提并论。 同时,甘草主要是调和诸药发挥协同作用,本身之功常被掩盖; 但方剂中之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甘草干姜汤等亦用甘草为主药,故“未曾独将”之说,亦非确论。 为此对甘草的功能和作用,作如下探讨: 01甘草的应用和掌握一、仲景方中用甘草的意义 甘草药性和平,用途广泛,仲景方中应用颇多。王好古曾加以归纳分析说:“附子理中汤中用甘草,恐其僭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有调和之意。” 指出了仲景方中用甘草之大要和意义。 但对体有湿热的患者,则甘草又在禁例。 仲景言“酒客不喜甘”,因为嗜酒之人,内伏湿热宜于清化,甘草味甘实脾,有碍气机调畅宣透,致湿热蕴结难解,故应禁用。 后世治湿温忌用甘草即属此理。 二、中满忌甘草的探讨 由于脾恶湿喜燥,湿热蕴郁往往影响脾之健运而致中脘痞满,当然不能使用甘草一类味甘实脾之药以增其满。 至于因脾虚健运失职,气机阻滞所致之满,则甘草又为必用之品。 谢映庐《心得集》与门人讨论危廷阶误下呕泻,胸前板实,用甘草的意义,颇为详明。兹摘录如次: 问:甘草补阴止利,先贤开导来学。但此证胸前板实,生姜散满,故其宜也,师用甘草,不虑其资满乎? 答:甘草味甘补土,土健而满自除也,况施于火性急迫,阴气不守之症耶?又言:“不识取舍之妙,不察资满泻满之意”,不可能正确掌握甘草之用途。 问:土健而满自除,凡满证俱不必忌乎? 答:非也!阴气内盛之满,法所必忌,阴气下亡之满,法所必施。 按:引起中满的缘因,有实证亦有虚证,甘草忌用于中满属实者,而不应对中虚而致之满列为禁例。不过,临床辨证,虚实相兼者亦多,则要分清主次,灵活掌握。 三、甘草的一般应用 谢氏分析此病案又提到“试观发表药中如桂枝、麻黄、大小青龙等辈必用甘草者欲其载邪外达,不使陷入阴分也;若邪入里,必无复用甘草之理,如五苓、陷胸、十枣诸方,俱不用也;至桃核承气两方,以邪兼太阳,尚属用之,若阴血大伤,重用甘草以复脉。” 又言:“发表药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攻利药中之甘草,有断不可用者。” 02学习体会以上所谈,系使用甘草之常法,惟感言犹未尽。 关于发表药之甘草必不可少,这是组方的原则。 文中提到治疗风寒在表之麻黄、桂枝、大小青龙等辈必用甘草,而治风热感冒及上焦温病之银翘、桑菊、白虎诸方同样必用甘草。 因为不论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的方药,常有发汗作用,有甘草调和众药缓其药性,以免汗出太多,伤其正气。 由于甘草生用性平,蜜炙偏温,所以治风热在表用生,治风寒在表用炙。 但对暑湿郁闭,虽应发汗,则不宜使用。 如《局方》香薷饮治夏季感受暑湿,气闭无汗,有发汗解表祛湿的作用,不用甘草,是避免恋湿之弊,与暑热炽盛应用清热救焚之白虎汤用甘草以维护中焦,不使寒凉伤中的意义,迥不相同。 至于邪已入里的实证,应及时攻逐推荡,迅速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仲景对这类处方则不用甘草以相牵制。 谢氏列举五苓、陷胸、十枣诸方不用甘草为佐证,是指里实之证而言。 曾记得同学之子,6岁时因伤食腹泻水样便,自用胃苓汤加麦芽、焦山楂等,服三日无效,先师沈绍九嘱原方去甘草,再服一剂即愈,也是治里实不宜用甘草的实例。 如系里虚或虚实相兼之证,仲景方中如四逆汤回阳救逆,桂枝附子汤温经和营,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温脾行滞等皆用甘草。 此后方书中温补之方如四君、归脾、补中益气等方与清养之方沙参麦冬汤亦均用之,只是温补之方用炙,清养之方用生之不同而已。 以上都是分析常规应用之法。 03临床病案中医用煎剂治病,一般均用复方,采取单味药者甚少。 仲景甘草汤中只有一味甘草,后世用于实际病案中亦不多见。 王旭高《环溪医案·内风门》载一病案,病者并无表证,又不内热,一日数十痉。 王本“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理,用生甘草g研末,红枣g煮烂去皮核,与甘草打和为丸,每服9g,开水送下,服此方二料即愈。 虽记录过于简略,但用一味甘草加大枣为丸,治愈痉病频发之重病疗效是显著的。 不过致痉之因甚多,甘草能解除何种原因所致之痉,可以加以研究,进一步确定甘草的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50年代,有一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一切正常,惟肝功迟迟未能恢复,当时认为系肝功受到影响或伤害所致。 根据《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的经旨,用甘草15g加大枣3枚煎汤分三次服,每日一剂,一周复查,肝功正常。 曾考虑是否自然趋向恢复?不久又有一例情况基本相同,亦用上方收到同样效果。 04解毒要方由于甘草解毒有殊功,医家乐于使用。 孙思邈《千金要方》谓:“甘草解毒如汤沃雪。有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又言:“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效乃奇也。” 近世所用“银甘三豆汤”用银花、甘草、绿豆、扁豆、黄豆所组成,即本于此。 又治痈疽疮疡的验方,如陈自明《外科精要》用甘草为未,热酒服一钱,治痈疽发热。 王肯堂《证治准绳》“国老膏”治痈疽丹石毒。 王孟英《四科简效方》以甘草一两微炙,水浸经宿,以物搅令沫出,吹沫服之,治发背等,系用于内服。 尚有用于外治者,如瞿元亮《海上集验方》用甘草生捣为末,大麦面加酥少许,下沸水,后为饼状,大于疮一分,热敷,治发背痈疽。 甄立言《古今录验方》用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治阴下湿痒等,可供参考和试用。 甘草可有可无吗? 在所有的中药中,可能没有什么药比甘草更常用,使用的频率更高。《伤寒论》中共有方(实为方),用甘草的方达72首,正是因为太常用了,所以被认为所有的方都可以加甘草,反过来说所有的方加不加甘草都无所谓,也就是说,对方剂而言,对治疗而言,甘草是可有可无的。你以为呢? 在72个用甘草的方中,哪个方的甘草都不能去掉,不信你试试。 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甘草汤和炙甘草汤,甘草不仅是方中的主药,而且还以甘草命名,能去掉甘草吗?不仅不能去掉甘草,甘草的量用小了也不行。一个学生毕业后在心血管科工作,经常碰到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证,第一次用的时候无效,我说你的炙甘草是否用量不够啊,用30克试试。果然,他用了6克炙甘草,改成30克就有效了。 还有很多方名中有甘草的方,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等,你去掉甘草试试,去了甘草哪还是原方吗?还会有你想要的功效吗? 即便是你认为甘草在方中可能最不重要的方,即大家常说的使药,调和一下药性什么的,你也去不了甘草,你同样也可以试试。麻黄汤的甘草是使药吧,去掉甘草了还能算麻黄汤吗?四逆汤中的甘草能去吗?不能!去了就是干姜附子汤了,二者的功效和适应证是不一样的,干姜附子汤需要快捷取效,所以去掉甘缓的甘草,并且要急煎顿服;四逆汤需要回阳救逆的功效持久,所以要用甘缓而守的甘草,同时需要去除附子的毒性。 甘草 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名医别录》载:“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综合《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记载,甘草的功能有:清热解毒,通利血脉,温中下气,益气,止咳,止渴,调和诸药。在时方里面用其调和诸药的功效最多,其次是益气健脾和中,再次是清热解毒,没有用其通利血脉的。甘草虽然平和,但是却有温通之性,凡是心阳虚都必须用甘草,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是最典型的代表,其他的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等,都是用桂枝和甘草配伍,取其温通心阳的功效。 《灵枢·终始》亦曰:“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甘草不就是甘药的代表吗?炙甘草汤所主的“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就是心之阴阳气血皆虚,故取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实脾以复气血阴阳生化之源。 看看干姜与甘草 1干姜 温脾复运之要药 干姜乃干燥的老生姜,为日常习用的调味品,味大辛,性大热,属温中散寒的有效之品。前人很早就以之为治脾胃虚寒的一味良药。 凡病见食少不运,脘腹冷痛,胃寒吐泻;甚至肢冷脉微,阳气欲脱,或肺气虚寒,咳痰清稀,或气虚中寒,呕吐鲜血,以及风寒湿痹,肢冷疼痛等。 举凡阳气不足之由于脾运衰败者,必从大力温中复脾为治,首需采用干姜之辛热守中者为主药,温补脾寒以增其热能,使气健运复则寒气化而阳气布,肢冷寒痹迅即得解。 仲景对于干姜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干姜的方剂达72首之多,如大建中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等。 虽主治各有其适应证,但干姜的使用意图则不出治疗脾气虚寒所致的水停气结证。 清代陈修园认为干姜之所以能治各种疾病,是因为干姜温而不烈、辛而不偏,为治脏寒要药。他又进一步从病理上说明前人临证中使用干姜的道理: “胸中者肺之分也,脏寒则金失下降之性,气窒于胸中而满也;满则气上,所以咳逆上气之证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温行也。 中者土也,土虚则寒,而此能温之;出血者,以阳虚阴必走,得暖则血自归经也;出汗者,辛温能发散也;逐风温痹者,寒邪之留于筋骨也;治肠澼下利者,除寒邪之陷于胃肠也;以上诸治,皆取其雄烈之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干姜是有深刻认识的。 所谓肺寒气壅,阳虚阴走,寒流筋骨,寒邪陷肠诸般病理,取干姜温脾振阳之用乃不易之大法。 由于机体气力的强弱,实际就是脾运健否的表现,健则气化水行,虚则气结水停,变生的形症虽多,总属中阳失展的唯一病理。 应知脾阳不布,全身之阻结必不能只限于某处,应是遍及脏腑。临证上具体证候的形成,有在脾、在肺、在气血之不通。 更说明脾气的虚寒,乃整体气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清代黄宫绣从实践运用干姜的经验中总结指出: “干姜……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归、芍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邪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病、反胃膈绝者,无不藉此以为拯救。” 寒邪痹阻心阳所见之胸闷、心悸疼楚的心气不足,可推知黄氏用四逆汤中的姜、附以温振心气治疗。 总之,病虽脾虚难运,机体的气力微弱不足时,必以干姜之辛温燥烈,大力以为治,却属肯定大法。 多年来通过自己初步的总结,在临证使用干姜有四个用途,然皆为温脾复运的同一意图。 一、温脾 凡脾气虚寒所致之食少不适,症见便溏、溺清、肢冷身倦,舌淡,脉微,用干姜30~60g合甘草60g、生黄芪15g、升麻10g,从温中益气立法,疗效每获满意。 二、补肺 久咳气短,痰清稀或白黏,口淡不渴,食少欲吐,食则脘闷,便秘或溏,小便清长,舌淡胀,苔湿腻,或薄白欲光,或中根厚腻,脉沉滑细或怠缓。 无论是素嗜茶酒,或有结核病史,凡系脾虚及肺,治应温中者,则宜《金匮要略》干姜甘草汤加味。 三、强心 心力源于脾气,此前人“脾为后天之本”一语的由来。如此心气减弱或不足导致的胸闷气短、心悸神疲诸症,只要舌淡不红,脉细微或见动,治需强心益气者,亦应以干姜为主。 四、止血 前人所谓的脾能统血,即脾气充足能统摄周身血液循常道以运行之义。虽亦可说是血液妄行,但须以血为热迫者做鉴别,应从兼证,特别是在舌脉上为之详辨。 原于脾气虚寒,而见血从上溢者舌多淡,苔湿腻或光,脉细滑稍弦或不弦,脘闷欲呕,便秘或溏尤为必兼的形症,此等溢血就须以温中益气复脾做治疗。 凡用干姜,无论病位在脾,在肺,甚至表现在心,凡属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而需温中益气者,必主以干姜。 然更须以重量之甘草为配,才能显示其作用,否则阳未复而躁扰加,就难以控制病情。 应知干姜温阳力强,益气不足,病至脾虚成败,气阳俱亏损,双补为此际唯一措施,况辛甘方能合化而成阳,此又必须予以注意者。 2甘草 化阴和阳之要药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运用,剖析为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有通的作用;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前人早有治则范例,来解决阴阳不能平秘的证候。 久病必虚,不能用大方急补,易成为脾胃之累,因而用药处置,应先以恢复脾胃之运化为急。 前人所提甘酸合化成阴,甘辛合化成阳的治则,均以甘草和中益气,而气阴亏虚者,具体有各脏之偏虚。 如,久咳为肺阴亏虚,选用乌梅配甘草;心阴亏虚,用五味子配甘草;肝阴亏虚者,用生白芍配甘草;脾阴亏虚,以木瓜配甘草;若肾阴亏虚,则在补肺同时加用山萸肉,使肺健肾方能安。 至于辛甘化阳的运用,阳虚动力不足,则只有脾、肾两脏之亏虚,则取干姜、附子与甘草配合,由于人体之阳热功能来源于先天之肾,才能充生于后天之脾,故只能从脾肾两脏去补充。 干姜、甘草温中助阳;附子、甘草取温肾健脾的双重作用,这是从整体出发来恢复生理活力的处置。 患者虽久虚,用药少而力专,则切实能达到补阴、补阳的预期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6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甘草
- 下一篇文章: 哇玉林有个棯子交易市场,每天有上千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