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看到女儿因为被批评而哭泣,对她说了一番话:孩子,你见过磨刀吗?被磨刀石狠狠磨砺的刀,一定很疼,可它没有哭。因为它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自己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妈妈刚刚跟老师通电话了,她说今天的批评就相当于一次磨刀,就是让你接受反复的磨砺。因为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才会更加严格。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师。父母与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守护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站在同一阵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不能肩并肩,心连心,又能相信谁呢?家长不护短教育才有力量一个孩子因为迟到被老师罚了,家长却说:多管闲事。一个孩子因为不听课被老师留堂了,家长却说:耽误我的时间。老师可以不管孩子,家长却不能放弃孩子。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不该护短的是家长,最不该娇惯的是孩子。有句话说得好: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现在不管,外面的世界早晚会狠狠惩罚那些无法无天的孩子。教育孩子要趁早,必须严管,必须惩戒,不能以爱的名义一味对孩子让步。老师不姑息学生才有未来古语有云:“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很多孩子都觉得老师是个“坏人”,老师也认了。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敬畏课堂,敬畏知识,敬畏未来。没有人愿意当一个坏人,但在教育中,为了孩子,老师愿意做这样一个“坏人”。老师没办法对孩子太好,太温柔,因为教育的底色,从来不是绝对的放任和快乐。教育的本质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坏习惯的根除。现在流行的快乐教育,正在让孩子误入歧途。教育里一定有痛苦的成分,完全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为人师表是尊严教书育人乃天职疏忽,在所难免。抱歉,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老师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一定都心怀理想,抱着教育孩子的热忱,为所有学生尽心尽力。虽然孩子是家长的孩子,但也是老师的学生。对学生负责是老师的职责,是师德,也是个人品德。所以要把孩子留堂时,请家长不要抱怨;要联系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不要推脱。我们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一样。老师其实很简单,简单得只想让孩子有一个好未来。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老师,对于管教孩子有心无力:“我真的很想教好孩子,可我不敢管啊!”“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这是当前教育的两大弊端。《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评论:《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学生如同树苗,若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个世界上,最不该被苛责的是老师,最不该被娇惯的是孩子。教育是成就孩子的事业,无论如何,都不应演变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拉锯战。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老师不怕为孩子辛苦付出就怕家长的不理解与不支持只有负责任的老师,才会管学生,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或苦口婆心地批评学生。老师肯管、肯教、肯批评,都是因为孩子值得!可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完全替代家长;再负责的老师,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老师和家长就像两支船桨,只有同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当出现分歧与误解时,无论老师与家长都应谨记:第一、不发泄情绪,温和地沟通。第二、正视教育环境,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第三、不争对错,一切以有益于孩子为优先。

老舍母亲的远见

老舍出生在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阵亡。全家人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老舍九岁的时候,母亲打算送他去私塾读书。但在当时,一家人节衣缩食才仅够吃饭,根本拿不出余钱来读书。见母亲为难,老舍表示:“我不去私塾读书了。”母亲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不用担心,说自己会想办法解决。

  

  几天后,母亲高兴地对老舍说:“我们有钱了,你可以去私塾读书了。”老舍自然也非常高兴。不过,中午吃饭时,他却发现每个人只有一碗野菜汤。原来,为了凑足学费,母亲变卖了家里仅剩的粮食。而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距新粮下来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这段时间他们每天都要忍饥挨饿。

  

  老舍不想挨饿,更不想让兄弟姐妹跟着挨饿,便跟母亲赌气不愿去私塾读书。母亲问他:“你想挨饿一阵子,还是挨饿一辈子?”雖然挨饿的滋味不好受,但两者比起来的话,当然还是一阵子比较好熬。听了老舍的回答,母亲点点头继续说:“现在我们挨几天饿,等过一段时间,就会好起来。但是如果错过了读书,你可能一辈子都会没文化。孩子,没饭吃是暂时的,可没文化却是永久的,到那时再挨饿,可能就会挨一辈子饿了。”

  

  母亲的一番话让老舍连连点头,坚定地踏上了求学之路,后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不得不说,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有远见的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诚信课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入手,在我和姐妹的心灵里播种下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种子。

  

  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地工作,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妈妈无暇照顾我们,还不到四周岁的我只好和姐姐一起上小学。不知是我贪玩还是太小,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只有七分。想到妈妈期望的目光、滚动的汗滴,我既惭愧又不安。忽然,我眼前一亮,模仿老师的笔迹在数学成绩的后面添了一个零,如释重负地回到了家。

  

  妈妈开始很高兴,越看脸色越凝重,仿佛能拧出水来。“数学成绩是咋回事?”我觉得妈妈是嫌我分数低了,赶忙解释說:“数学题太难了!”

  

  “不是的,你的数学成绩太高了!”妈妈加重了口气。“妈妈不是嫌你成绩不好、名次低责怪你,而是妈妈平时只看到你写语文作业,几乎看不到你做数学题,怎么可能考得比语文还好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

  

  “我错了,我在七后面添了一个零。”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出了实情,“讲实话就是好孩子,妈妈不打你!”妈妈一把把我搂在了怀里。

  

  妈妈指着数学成绩说:“你刚上学,成绩不好还有提高的机会,做人不诚实那可是地动山摇的大事,而且连后悔、改正的机会都不会有!”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向妈妈说过谎,妈妈激励着我沿着知识的道路攀登,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参加工作后,妈妈通过电话、书信和托人捎话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叮嘱我要诚实。后来我结识了一位城市姑娘,交往中有意隐瞒了自己农村人的身份,但姑娘似乎对我的热情并不领情,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寝食不安。

  

  妈妈知道了,专门托人把我家的实情转告给了女友。既介绍了我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一面,也有我小气、任性的一面。我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本来人家对我犹豫观望,这下看来是没有指望了。

  

  正在我垂头丧气之时,女友却一反常态,对我的看法和态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而且水到渠成走到了一起。“你妈妈托人转来的话让我吃了定心丸,打消了我和家里人的顾虑!”她告诉我,“我并不在乎你的过去,包括你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职业,但我在乎你的人品。我不能把我的一生交给一个不诚实的人。你要感谢你妈妈的诚实,珍惜你妈妈给予的机会!”

  

  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有了孩子后,母亲及时提醒我们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我们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当好孩子诚实做人、诚实待人、诚实处事的好榜样、领路人。

  

  母亲的“诚信课”,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固定的场合,没有复杂的模式,却融入了我的生活,融入了我的灵魂,融入了我的血脉,成为我前进的动力、行动的指南、人生的坐标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