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20方剂10
今天先发总论知识点! 中药学总论 一、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五代韩保昇也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因此,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 二、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载药种,按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提出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理论。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首创“诸病通用药”,载药种。 《雷公炮炙论》雷敩,第一部炮制专著。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载药种,新增种。使用图文并茂法,开创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例。最早的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载药种,新增种,方药并收。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载药种,新增种,16世纪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载药种,新增种,新增药物最多的医学专著。 三、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 1.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 3.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物驯养工作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 4.研究道地药材的目的: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 四、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 1.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确保中药的质量。 2.适时采集中药的方法 全草: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蒲黄需在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在未成熟时采集;一般在成熟时采集。 根、根茎:一般在秋末或春初;半夏、太子参、延胡索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春、夏时节采收;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在秋后采收。 动物昆虫类药材: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收。 矿物类药材:全年择优采选。 五、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1.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2.炮制的目的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3.炮制的主要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2)水制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①漂洗: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地换水,以除去杂质、盐味及腥味。②浸泡: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③闷润:根据药材质地的软坚、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的不同,而采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至内外的湿度均匀,便于切制饮片。④喷洒:对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但又需潮湿者,可采用喷洒湿润的方法。⑤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3)火制 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①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②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解郁之功;醋制芫花、甘遂、京大戟可降低毒性;盐炙杜仲、补骨脂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③烫: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温度可达-°C,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如滑石粉烫制刺猬皮,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等。④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⑤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葛根等。 (4)水火共制 这类炮制方法是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包括蒸、煮、炖、淬等方法。①煮法:是将药物与水或辅料置锅中同煮的方法。②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分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蒸制的目的在于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能,降低药物的毒性。③炖法:是蒸法的演变和发展,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钢罐中或搪瓷器皿中,同时加入一定的液体辅料,盖严后,放入水锅中炖一定时间。④燀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⑤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5)其他 ①制霜:中药霜制品包括由药物榨去油质之残渣,如巴豆霜、千金子霜;多种成分药液渗出的结晶,如将皮硝纳入西瓜中渗出的结晶,即西瓜霜;药物经煮提后剩下的残渣研细,如鹿角霜。②发酵:在一定条件(温度等)下使药物发酵,从而改变原来药物的性质,可增强和胃消食的作用,如神曲、建曲、半夏曲等。③精制:多为水溶性天然结晶药物,先经过水溶除去杂质,再经浓缩、静置后析出结晶即成。如由朴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④药拌:药物中加入其他辅料拌染而成,如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⑤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成为发芽,如稻芽、谷芽、麦芽。 方剂总论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2.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二、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奠定方剂学的基础理论。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共收载方剂首。“方书之祖”。 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余首,后者载方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明清时期,明·朱棣《普济方》,载方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开方论之先河。 明·吴昆的《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清·汪昂的《医方集解》开创了中医教科书的模式。 三、治法的概念及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1.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体现为:“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以法统方”。 四、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主要用于表证。 2.吐法:主要用于痰涎、宿食、毒物尚在胃中停留。 3.下法:主要用于胃肠宿食、燥屎、冷积、瘀血、停水等。 4.和法:主要用于半表半里证。 5.温法:主要用于里寒证。 6.清法:主要用于气分、营血分热证以及热毒证。 7.消法:主要用于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渐积形成的有形实邪。 8.补法:主要用于气血阴阳亏虚的证型。 五、“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 1.“七方”始于《黄帝内经》至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申七方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2.“十剂”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以治法分类方剂。“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3.“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说:“补方之剂,补其虚也;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攻方之剂,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剂,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剂,为除寒也;固方之剂,固其泄也;因方之剂,因其可因也。” 六、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用多味药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胜,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对比较复杂的病证的治疗需要。 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5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收藏中国药典年版有毒性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