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漆威,男,年8月生,金寨县斑竹园镇漆店村人,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负责人。

事迹简介:

30年时间,踏遍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县区,几近倾家荡产,负债累累,压力山大,高血压引发突发脑血栓不省人事,病情稍微恢复后依然痴心不改,抢救农耕文化遗存,收藏余件老旧布鞋、陶器、雕塑、农业生产工具等物件,建立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留下来、传下去,留住大别山的“根”。

漆威

粝子,水车,陶碗,陶壶……走进金寨县小南京金禾体验园农耕文化博物馆造型别致的展馆,一个个展厅里竟然整齐地陈列着众多民间文化遗存。种类繁多,样式独特,每一件都能唤起人们对于农耕文明的记忆。

“这是独轮车,解放战争时期用的。旁边这是小轮的独轮车,这可是咱们大别山才有的。独特的小轮子加上杠杆原理,这小车可以轻松地在山区里一步一步地上台阶。”漆威自豪地说。独轮车旁,还陈列着灌溉水车等许多物件,随便指一个,漆威似乎都能说出几个故事来。

年8月,漆威出生在金寨县斑竹园镇漆店村,他的祖父是革命烈士。作为一名“红三代”,他从小受到身为知识分子的奶奶的良好教育并酷爱读书。7岁时,他亲眼目睹村里的洪家寨城被推倒,许多土房子默默消失令他感到无比痛心,从此一颗保护文化的种子便深深埋在他的心里,当时他就想“既然大件已经被破坏了,小件就能存一点是一点。”

“我大概从年开始收藏瓷器,后来逐步扩大收藏范围。30年时间里,我走访鄂豫皖三省的十几个县区,踏遍了大别山的山山水水,四处搜寻农耕文化实物,共收藏了一万多件淳朴的物件,其中包括多双布鞋、多件陶器和雕塑,无数农业生产工具,如粝子和碾槽,以及珍贵的文化典籍,如木板的《康熙字典》、颇有岁月的花碗、斑驳的老式椅子……”漆威说,他的收藏对象虽然是一件件普通的家庭常用物件,但都是他苦苦寻觅的宝贝。这些宝贝无声地记录着大别山区厚重古朴的农耕文化。

他说,“当我收藏了多件物品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当我收藏了多件物品时,我觉得自己收藏得太少了。等到我收藏了多件藏品时,我觉得自己收藏得更少了。”

漆威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后,大别山一带迎来大开发、大建设,不少人家新造楼房后就将一些老物件或丢弃或损毁。他说:“我喜欢这些老物件,就逐步开始收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

漆威的所有收藏中,绣花鞋是最多的,一共有多双。说起收藏绣花鞋,漆威说最初是自己的奶奶留下一双三寸金莲绣花鞋。“奶奶以前是大户人家的二小姐。从这双鞋开始,激起了我收藏绣花鞋的浓厚兴趣。”漆威告诉我们,后来邻村生产队的一位大哥也赠送他两双绣花鞋。此时漆威便下决心,要收集双甚至更多绣花鞋。

漆威原来是当地乡镇国土系统的土地调查员。本就爱上山下乡的他奔走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足迹遍布金寨、霍山、叶集、麻城、红安、新县等几十个县乡。在这些绣花鞋中,不同年代、不同人家、不同身份人穿的绣花鞋都不尽相同。比如最常见的是穷苦人家穿的剪口鞋,色调图案都极为简单;还有大户人家高级点的绣花鞋,这种鞋从鞋头到鞋跟全部绣上各式的花、鸟、草、兽图案,十分精美。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前的大别山区,各家各户都穿普通布鞋,绣花鞋多数是女子出嫁、孩子抓周等喜庆活动时才会专门制作。在山区农村,做鞋是女子的专利。漆威告诉我们,绣花鞋的主人除了孩童外,大多是女性。这些绣花鞋都有一段尘封的历史,有过爱恨的气息。漆威回忆,曾经有一位80医院退休院长,特地把他请到家里,将一双老院长爱人收藏的“三寸金莲”赠与了他。“当天,这双‘三寸金莲’装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打开时,老院长的子女们也是第一次见。鞋子是老院长爱人的母亲传下来的,有上百年历史了。”

还有一双绣花鞋,漆威同样十分看重。这是漆威一位70多岁婶婶送他的陪嫁绣花鞋,与绣花鞋一同赠送他的还有一套大红嫁衣。“嫁衣和绣花鞋,婶婶一辈子只穿过一次,放在家里存了几十年都舍不得穿。这对我来说真的太珍贵了,这些东西都是今后的历史文物。”

漆威说,为了一些特殊的藏品,他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其中的艰辛只有他知道。漆威指着一口两米多长的碾槽告诉记者,通常石碾子以圆形居多,使用时用牲口拉,而这个碾子外形像一个小船,这是以前穷人家买不起牛,槽内放一个穿木柄的石磙,两个人各站一边,同时用力推动石磙在槽内来回滚动给稻子脱壳,这种罕见的碾槽真实反映了历史上大别山区贫民的生活状态。“在皖鄂交界处的长岭关深山里,我抢回了这个碾槽”,漆威说,这家主人要价元,双方谈妥之后的几天,突然两个外地人来到这户人家,出价元要买碾槽,他听说后借了元立即赶了过去,主人感动于他的虔诚,还是按元卖给了他,他雇了8个人将这个碾槽搬运下山。随后,这两个外地人跟随到漆威家,出价元购买,被漆威拒绝。在运回石碾后,有藏友找到漆威,希望高价收购。“他们出价一万,我没卖。”让漆威意外的是,湖北麻城等三个博物馆也先后找来,希望回购,但他依然不为所动。至于这上千斤的船型石碾子有何用,经当地老人考证,这个东西可能是山区人家的米碾子。由于造型奇特,加上历史悠久,船型石碾子十分难得。

有一次,漆威又在与河南交界的大山里,寻访到一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物件——木制榨油(机)。“为了把这个大家伙弄回来,前前后后花掉两万多块钱。”漆威说,之前金寨县只有一个老板搞到一个复制品,而他一心想弄个真的。为此,漆威连续几年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寻觅,最终以2.5万元的价格求购成功。“这个老木榨一套有三块组件相连,每块组件都有一两千斤重。为了搬运,从当地租用了两辆货车、一辆大铲车才吊运回来。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收藏中最辛苦的一次。”

为了收藏这些农耕宝贝,漆威不仅跋山涉水,还贴进去大笔资金,忍受着清贫。“这些藏品绝大部分要花钱购买,很多东西很笨重,需要动用车辆运回,花费不菲。”漆威说,“收集这些的钱压根没法算,光是车油钱就不得了啊。”他和妻子早年开过饭店,原本家里有些积蓄。为了这些民间老物件,漆威曾一度欠债61万。

年,在当地乡镇工作的漆威又因人员精简而下岗了。丢了工作,又欠了债,用漆威的话说,那时的日子真是难过透了。繁重的劳动、超常的压力,漆威病倒了,高血压引发脑血栓以致不省人事,住院半个多月才稍有好转,至今每天需要药物维持,每年还要定期进行康复治疗。虽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漆威换回了近万件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代表大别山农耕文化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

即便到了“没饭吃”的地步,漆威绝对不肯卖掉任何一件藏品,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抢救,因为这些东西正在走向消亡。单是一个陶壶,就被五个买主同时相中,他们想出数十万从漆威手里买下它来装点门庭。然而,漆威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干脆地说,“这些是我的精神支柱”。在他眼中,柴米生计和精神支柱之间隔着不可触碰的距离。

30年来,漆威对农耕老物件的守护不曾中断过。在城市化席卷山村的狂潮下,漆威像是一个固执的草根卫士,默默承担起了守卫农耕文化的重任。年11月,在金禾农业体验园的资助下,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终于建立起来,漆威将自己藏品的二十分之一搬到博物馆,并将这里发展为自己的工作室,露天博物馆目前已成为当地青少年感受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

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安徽民俗文化专家史红雨说,与其说漆威搞“收藏”,不如说“抢救”,他为了搜集这些物件,几乎倾家荡产,即使重病仍然初心不改,这种痴情,是对大别山的大爱,是为了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留下来,传下去,留住大别山的“根”,让后人记住“根”。

▌数据来源:养心金寨

▌责任编辑:吴娜

▌广告宣传:-

▌投稿爆料:news

jzx.cc()

▌法律顾问:李成华丨安徽昊华律师事务所主任

赞赏

长按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