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愿往西方
徑中徑又徑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亦能言之。而終日營求靡己。曾不醒悟。大率以為死後即化。又或以為死即復生。不足為慮。詎知業報無爽。得人身極難。即得人身。而依然又入夢境。輪迴六道。其苦無涯。欲脫離此苦。舍淨土奚歸耶。將起其信。先破其迷。輯醒迷門。 宋王龍舒淨土文曰。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臺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或祖父以傳於己。或自己營造而得。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緝累而得。色色無非己物。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帛已多。營猶未止。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僕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務。無非掛懷。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有了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潑潑地者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于活物上作活計。余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又曰。此世界中人。皆如水上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食肉衣絲。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知在何處。或墮地獄。受諸極苦。或為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唯有西方淨土。最為超脫輪迴之捷徑。人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當常作念云。吾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迴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又曰。阿彌陀佛有誓願云。已生我國。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願。永不復墜三惡道。何則。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且無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雖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為惡乎。論其理固無墜墮。況又仗佛力。故墜墮必無。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設化一切眾生。而入一切眾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復惑於外物。不復牽於業緣。雖在輪迴世界。而無復輪迴。所謂世出世間者是也。謂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是故生淨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間亦可。欲生大富貴中亦可。欲生清淨中亦可。欲長生不滅亦可。欲滅而復生亦可。意所欲無不自在。此所以貴於修淨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為生死所苦。欲生富貴中。反生於貧賤。欲生快樂中。反生於愁慼。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欲生於善道。反生於惡趣。種種皆被外物所惑。業緣所牽。不得自在。是以無始劫來。輪迴六道。不得出離。當念此等憂苦。迴心淨土。所以名極樂世界者。其意可見矣。 又曰。佛問阿難云。汝欲見地獄人否。阿難云欲見。佛云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此地獄人也。蓋謂人生善惡。不過身口意三業。今三業俱惡。是為純黑業。所以入地獄。若三業俱善。則為純白業。乃生天堂。若三業中有一業善。則為雜業。亦不入地獄。故身意雖惡。而口念佛名。亦一業善。遠勝於三業俱惡。況口念佛時。又能心想佛像。則意業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數珠。則身業善。常能善此三業。以修淨土。必上品生。予嘗於鎮江聞賣蝦者。呌蝦一聲。而知其三業俱惡。何則。身荷蝦擔。則身業惡。意欲賣蝦。則意業惡。口呌賣蝦。則口業惡。是知呌蝦一聲。而三業俱惡。此佛所謂地獄人也。以此觀之。則目前所謂地獄人者多矣。可不畏哉。眾生以愚癡不知因果。陷於罪惡。深可憐憫。知其說者。為開導化諭。此名法施。法施為布施之大者。其為福報。豈意量耶。或曰人誦佛名。一向稱誦。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誦佛名者。未足為善也。是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多誦佛名以滌蕩之。尤懼不足。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況諸佛自開此念誦法門。所以誘掖眾生。善其口業。以漸善其身意。故謂一向誦佛名未足為善者。世俗之言。非諸佛誘掖眾生之言也。 又曰。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上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所畏。惟氣力之為尚。惟勢力之是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自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於生前。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法故也。 他年淨土華開日。記取娑婆念佛時。 死心和尚淨土文曰。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而世人不肯信向。但只貪生。不知有死。且夫三界火宅。業繫受身。壽命短長。皆酬宿報。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歲。七十者稀。大限到來。還他一死。只如功名富貴之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裏親見。耳裏親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却多少了也。古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我勸少年人。趁此血氣剛盛。色力未衰。正好修行。奉勸衰老人。最好念佛。年紀朽邁。日月無多。髮白面皺。眼暗耳聾。頭低背曲。脚手顫掉。去天甚遠。入地甚近。不辦死路。又待何如。有兒女人。正好念佛。自從早年索妻養子。經營家計。受盡千萬辛苦。今日兒女長大。家計已成。好將擔子分付兒孫。落得現成享福。念佛修行。若不回頭。定是癡人。忽然三寸氣斷。不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齋得幾眾僧。看得幾部經。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耗財產。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觀之。著甚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無男女人正好念佛。孤單一身。無憂無慮。不須男婚。不愁女嫁。麤衣淡飯。多少清閒。若不修行。後悔何及。富貴人最好念佛。高堂大廈。衣食豐足。百事現成皆是前生修來。貧窮人正好念佛。衣食不足。貧窮下賤。常受饑寒。只因前世不肯修行。遂昭現報。若不改往修來。一死之後。如秤槌落井。何時得出。參禪人正好念佛。或根機利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如受蔭官。不憂落第。爵祿現成。有等愚人。說道心好便了。何須念佛。此等邪見。惑亂世人。古德云。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裏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裏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汝若念佛不生淨土。我墮拔舌地獄。他年淨土華開日。記取娑婆念佛時。 明大佑淨土指歸集寂室曰。世人欲修淨業。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閑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若分定閑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於淨業無緣修習。或爾喪亡。雖悔何及。奉勸諸人。趁身強健。努力修之。 又曰。世人但知生時將養此身。營求資給。而不思捨此身後。神識不滅。若無善因。則淪墜苦趣。何為生時愛惜此身。死後神識不滅。而不思度脫耶。又世人耑為妻子眷屬。廣營衣食而無少怠。不思命終之時。妻子眷屬。雖愛徹骨髓。不能相救。唯當獨往。今勸世人。不當以養生故。而忘畏死。不當以為他故。而忘自為也。 明蓮池大師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曰。為官雖好。倚官為業。後生墮落。受苦無量。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直饒位至三公。不若蓮登九品。念佛求生淨土。勝似為官。遠之遠矣。 又示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曰。為僧雖好僧。不修行。後生墮落。受無量苦。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淨土為僧。勝過此世界為僧。遠之遠矣。 又曰。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這條門路。不賚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裏親見。耳裏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儞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儞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儞們覩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儞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儞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儞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又與馮筠居曰。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又與朱西宗曰。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又骷髏圖說。一篇曰。傅大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者也。如何是萬般將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那一件是將得去者。如何是惟有業隨身。人生所造諸貪嗔癡業非禮姦婬。恣意宰殺。為子逆父。為臣欺君。尅眾成家。陰毒害物。種種惡業。無常到來。這是緊緊隨著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頭。改惡從善。洗心念佛。豈非徒得人身。虗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觀世人箇箇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極閒人。應當無晝無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閒半忙人。應當營事已畢。即便念佛。三者極忙人。應當忙裏偷閒。十念念佛。又復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無子孫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聰明之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懊悔無及了也。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又曰。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少年亦爾。何況老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目暗耳聾。髮白面皺。背傴腰曲。骨痛筋攣。步履龍鍾。精神昏塞。警如夕陽西照。光景須臾。衰草迎秋。凋零頃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漸減。醫藥無靈。便利牀敷。呻吟枕席。譬之魚遊釜內。倐忽焦縻。燈在風前。剎那熄滅。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休向鬼窟裏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 師子峯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曰。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總歸磨滅。自未入胞胎之日。甯有這男女之形。只緣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彫殘之苦。上無絲線可掛。下沒根株所生。虗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危脆似草頭露。倐忽便無。長年者不過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況乎獸殘蟲螫。猝不及防。屋壓車傷。痛何能救。坑坎邱陵之厄。到處堪虞。刀兵水火之災。何時蔑有。又有今日不知來日事。上牀別了下牀時。幾多一息不來。便覺千秋永別。(雪峰頌。一盞孤燈照夜臺。上牀脫了韈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嘆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裏一包肉塊。九孔常流不淨。六根恣逞無明。髮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唾津。污如行廁。裏面盡蛆蟲聚會。外頭招蚊虱交攢。沾一災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熱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牽歸餓鬼。耳隨聲去入阿鼻。口頭喫盡味千般。死後只添油幾滴。(長魁詩云。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敗壞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屍看)此身無可愛惜。諸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底尚逞風流。朦董漢猶生顛倒。或有骷髏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帶麝帶香。羅衣罩了膿血囊。錦被遮卻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花。閻羅王接人來到。那更鬢[斑-文+女]齒損。無常鬼寄信相尋。箇箇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淨土云。皮包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從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外則脚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古頌。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過奈河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者盡皆悽慘。世上纔經七日。陰間押見十王。曹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作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塗火塗刀塗。鑊湯沸若山頹。劍樹勢如峯聳。灌銅汁而徧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煙生。遭剉磕。則血肉淋漓。入寒冰。則皮膚凍裂。身碎業風吹再活。命終羅剎喝重生。人間歷盡百春秋。獄內方為一晝夜。(延光集。鑊湯鑪炭誼幽壞。劍樹刀山聳太清。受罪要終八萬劫。獄卒牛頭始放行)魂魄雖歸鬼界。身屍猶臥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薰地薰天。胖脹不堪觀。醜惡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斷送埋萬里荒山。昔時要悄紅顏。翻成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堆。(寒山頌。胭脂畫面嬌千樣。龍麝熏衣悄百般。今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淚雨灑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闌而鬼哭神號。歲久而鵶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綠楊中空掛紙錢。下梢頭難免如斯。到這裏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鴉飱皮肉盡。風吹日炙髑髏乾。目前試問榜觀者。自把形骸仔細看)大家具眼。休更埋頭。翻身跳出迷津。彈指裂開愛網。休向鬼窟裏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我佛悲憐。用垂拯救。欲令橫超三界。特開淨土一門。四十八願之宏深。入人心而徧加攝受。十萬億程之遙遠。仗佛力而不隔須臾。託質蓮胎。享自然之衣食。棲神淨域。免他道之輪迴。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請迴光返照。便知本體元無。若未能學道參禪。也且勤持齋念佛。果能一心不亂。管教七日成功。移六賊為六神通。離八苦為八自在。淨土文法言可證。往生傳靈跡非虗。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處處齊知覺悟。教人人盡免沉淪。上助諸佛轉法輪。下拔眾生離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教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汝。火急進步時不待人。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寒山云。百骸潰散離塵泥。一物長靈復是誰。不得此時通線路。骷髏著地幾人知)。 常熟志。明邵武知府嚴澂遺親故書曰。澂一病幾殆。不意復生。雖則苟延。焉知來日回首營生舊計。有同嚼蠟。一具皮囊。終須敗壞。六塵緣影。何處堅牢。不如換卻凡心。求生淨土。誦彌陀一句。消罪業無邊。聊奉勸文。用表誠意。 周克復淨土晨鐘曰。自貧賤而視富貴。見其氣燄薰灼。不勝垂涎之慕。然當之者。未必真樂也。皇甫謐云。富貴擾神耗精。如一人喜怒不測則憂在事主。同列人懷異志。則憂在羣情。因貪位而患得患失。緣爭權而伐異黨同。位愈高則責愈重。寵愈隆則忌愈眾。日中易昃。月盈便虧。倉卒事機一失。稅駕無所。至求為匹夫而不可得。富家翁持籌會計。竭一生心力以遺其子孫。而百年興廢。事難逆料。身後所有。率歸他人。譬蠶之結繭(jiǎn茧)。這繭子是纏身的物事。自結自纏。將怨誰人。又是別人的物事。人只要這繭。誰要儞這結繭的蟲。由是言之。富貴亦有何樂。純是苦耳。況富貴人到緊要處。與貧賤無二。蓋富貴勝貧賤者。皆無緊要事。如食以遏饑。衣以禦寒。若衣而華。食而精。此於身心有何緊要。其他推此可知。至大利害處。老也病也死也。止此隻身獨當一面之孤。注到鐘鳴漏盡時光景。卿相以至氓庶。總無人可代。總同一結煞。不增分毫。思及此。不由人不當下心灰了也。 又曰。一子人謂險子。多置姬媵廣嗣。獨不念身一而已。非險身乎。世多知子之險。而忘身之險。七篇時文。幾級官位。數箱金帛。一區宅子。數畝田園。幾箇嬌妻美妾。一場沒正經。沒要緊。閒是閒非。人人被他汩沒一生。箇箇打不出這般窠臼。虗碌碌忙迫一場。蚤已謝世。吁可悲也已。邵堯夫云。使我卻十年。亦可少集事。奈何天地間。日無再中理。古語云。狂謀迂算百不就。惟有霜鬢來如斯。又云。如今休去便休去。欲覓了時無了時。皆至言也。胡不猛省於此。 又曰。世人有言。積快活以防死。其意謂人世太苦。淨生太促。與其倉皇而就謝。孰若縱樂以行休。萬一與化俱遷。追想生平。儘多樂事。較之窮蹙終身者。詎不勝彼一籌。如昔人所云。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是其類也。予曰。果爾則是擔頭加重。鼎沸益薪。是名促死。何名防死。如佛言受即是空。食列數味。放箸即空。出多騶從。既到即空。終日遊觀。既歸即空。惟為善事畢。勤勞即空。而白業具在。為惡事畢。快意即空。而黑業具在。世之為白業者少。而為黑業者多。是以一時之快意。而造茫茫之業海也。以是防死果得策歟。夫防死是大丈夫第一事。防死第一著。無如了生死。欲了生死。無如念佛求生西方。又有一等世味籠罩他不得的以高尚為志。以閒散為襟。或詩酒陶情。碁局換世。或棲心五嶽。嘯咏煙霞。此皆虗送居諸之徒耳。其上則十種飛仙。三山羽客。非不逍遙鸞鶴。沖舉自豪。無奈真性未明。生死未了。樂天云。假使得長生。纔能勝夭折。言長本對短。未離生死轍。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誠哉言也。 又曰。東坡云。日者韓持國壻王實見訪。言持國自謂已癃老。且將聲樂酒色以娛年。東坡曰。惟其殘年正不當爾。頃有一老人置酒會親友。酒闌語眾。奄奄且去。諸子呼號。願留一言為教。老人曰。只宜第一五更起。諸子未喻。老人曰。惟五更可勾當自家事。自家事者是死時將得去者。且吾平居治生。今日就化。可將何者去。諸子頗悟。請君言於持國。勾當自家事。與其勞心酒色。不若為可以死時將去計也。 又曰。世人念佛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二字看得輕忽。一生忙忙碌碌。將性命撇在虗空。與己全無干涉。即或當場嗟嘆片時。毛骨悚然。過後仍前醉夢。屠赤水云。世智紛紛。名利場中伶俐。識神擾擾。死生路下糊塗。哀哉。誰曉四大不堅。無常甚速。三途八難最苦。肯去要緊真切念佛。百中希有一二也。昔一僧探俗友。勸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謝以三頭未了。僧問故友曰。親柩未舉。男婚女嫁未畢。僧別不久。友忽亡。僧往弔。作詩曰。吾友名為張祖留。勸伊念佛說三頭可。怪閻公無分曉。三頭未了便來勾。此言雖淺。大可醒俗。吾願世人各宜奮發精力。一下斬斷輪迴。信得這句佛。即勇往直前念去。只此一念。是破黑暗之明燈。是渡苦海之大船。是脫生死之良方。是出三界之徑路。并其或驗或不驗。或悟或不悟。一切都不計較。但持一句佛號在心。無事也念。有事也念。安樂也念。病苦也念。生也念。死也念。如此認真。事無不濟。 淨土晨鐘又載錢孝直曰。從來三界生死輪迴。比於牢獄。然則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獄中囚也。囚有三種。其一自謂決無生理。聊於此中苟圖安逸。一朝劊子手到。觳觫就斃。其一自負千金之子。不惜金錢。打點營生。而情非決定。一面且偷遊釜之娛。倘再生路絕。亦道盡甘心而已。別有負性崛強之夫。不耐束縛。伺守者少間。掙斷枷鎖。一往無前。似此決裂。彼安肯於未死前偷享餘生。或出不出。情懸兩可哉。噫。此亦我輩生死獄中一榜樣矣。第一種人。滔滔皆是。駕言於功名富貴。辛苦博來。極宮室妻妾之奉。以自娛樂。語以生死。恬不關心。語以生死外別有出路。啞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種人。生來亦具宿根。禮佛談禪。護持教法。造寺齋僧。金錢不吝。然插足世網之中。名韁利鎖。如八荊棘叢。牽絆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緣。不專心去做。而欲以餘力及之。世間豈有揚州鶴哉。雖生平作福。不離人天。生死關頭。總跳不出。亦緣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種人。不求生富貴。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見縲絏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嗤其求生之不早。吾謂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輩。猶為蚤計也。死囚秋決。歲不過一日。一日前後。皆可寬然打點。我輩在三界獄中。歲歲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賤死。貴亦死。老死。少亦死。惡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齒。一息不來。便分今古。不早打點。姑待一刻。萬一即此一刻。駕帖到來。劊子當面。手忙脚亂。何以禦之。又袁中郎曰。眾生處五濁世。如囚牢獄。以入獄者皆罪人。處人天者皆是業報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入獄。時刻求出。以知棘牆之外。更有許大安樂世界故也。今眾生以煩惱為家宅。以生死為園囿。不知大鐵圍山是我棘牆。三界法場之外。各各自有家鄉樂地。諸佛憫此。為分別淨穢。指以脫歸路程。而歲久拋業之人。了無歸處。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則往來獄門。為治道途。一則長伺獄外。修飾旅館。如是之恩。何身可報。經曰。如來為一大事出現於世。大事者。即此事也。諸佛既不惜垂手。眾生種種反戀此毛頭許事。以小易大。死而不悟何哉。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清张师诚编纂 清徐槐廷征义 李隆莲译注 李恕豪审订 译注缘起 《径中径又径》一书,为淸末张师诚居士(?—),精选各种经论和祖师大德关于净土法门的切要论述,分为起信,立愿,励行三部分,取莲池大师持名为径中径之意,编辑成书。 路小而捷,就称为“径”。“小”是比喻只念一句佛号极为简易;“捷”是比喻念佛往生,成就极为迅速。诚以摄心为学佛之要道;念佛为摄心之捷径;而持名念佛又为捷径中之捷径;古今诸大德多赞净土为最方便,最快速,最稳当之法门.并归纳有四种殊胜处: (1) 不断惑业,得出轮回; (2) 不经多劫,一生解脱; (3) 不修余行,得波罗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 不值佛世,常得见佛(临终佛来接引,往生花开见佛)。 由此观之,称为捷径中之捷径,真实不虚。 此书又经徐槐廷居士,斟酌损益,并在有关各条之后,补充注释,引证事例,名为《径中径又径征义》。益臻翔实,便有利于读者之理解和生信。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书评价颇高,谓对于净土法门,“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明白通达)者,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趋(直入)净土堂奥(精髓)。于初机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师文抄?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但此书文辞古奥,一般读者每感难解。十年前,昌臻曾请托李恕豪教授,译为白话。以利普及。恕豪于余俗家有世谊,书香门第,学富品端,深研儒学,兼及释典。著有:《清凉澄观禅师传》、《太上感应篇事证语译》、《法华经辞语解释》及佛学论文等。惜译稿未及付梓,即告遗失,深为慨叹!近年,有李隆莲居士,于文学修养有素,进而探索佛典,颇多解悟。曾写佛学论文,并语译《印光大师文抄》多篇。刊载佛学杂志,颇受读者好评。因知此书尚待译注,慨允承担此任。历时近半年,不辞辛劳,数易其稿。稿成复请李恕豪教授详加审订,以期完善。 所望此书出版,能为初机指明一条捷径中之捷径,修学净土,应如何从信、愿、行下手用功,获得真实受用,实所熏香以祷者!付印在即,谨将此书译注缘起,略记如上。 在编辑上,《径中径又径译注》列在前面,方便阅读;原著列在后面,以利查对。又〈译注〉部分;《径中径又径》译文,用黑体字;《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文,用小一号字,以资区别。特此说明。 释昌臻于四川省乐至报国寺 公元2002年2月 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 (昌臻老法师示寂五色舍利图) 径中径又径征义自序 我少时读书,受的是儒家教育,研究孔孟的圣贤之道。而对于佛教的经典,从没有阅读过。庚戌年出任粤东行政长官,我已经亡故的儿子用康那时正潜心研究佛教经典,购请了大藏诸经,经中阐明了心法的要义,我因此才能够遍读佛经。读后感觉到此心豁然贯通,诸相俱空,慨然有出世之意。于是汇集《金刚经》宗旨,撮其要义,名为《金刚经解义》。此时,还没有接触到净土法门。 丙寅年退休后,友人张子简送我一部《弥陀疏钞》,说是云栖大师教人修习净土法门。我接受并认真阅读,仰见我佛如来,救度众生,了脱生死,只有这一念佛法门最为简要。而云栖大师,指示迷途,详加引证,实为往生津梁。我于此书中采撷其精华,分别章节目次,名为《弥陀疏钞撷》。我的净业修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傅大士说:“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云栖大师说:“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是径路中的径路。” 浙江张兰渚中丞,汇集各家劝修净土的论著,编著成《径中径又径》一书,立信、愿、行三法,又分别十二门,详细扼要。我不揣冒昧,将书中繁者节选,略者增补。又在各条之下,对其内容加以说明,又举事例加以验证,再加旁注,以警策人心,使人更容易生信、发愿、念佛,不是很恰当的做法吗? 白居易念佛偈说:“日暮而途远,此生已蹉跎。”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夕阳虽好,光景无多,只有谢绝尘缘,皈依佛法。《弥陀经》一卷,佛号千声,预办资粮,作为身后大计。这本书,就是我自修自度的证明啊! 同治七年岁在戊辰四月乐净居士徐槐廷序 径中径又径征义序 净土法门,自东晋庐山远公开创,迄今一千五百多年中,不论僧俗男女,不论贵贱贤愚,凡深信有阿弥陀佛,专心持念佛名的人,无不应愿往生。如《往生集》及《净土圣贤录》等书记载,件件可考。什么原因呢?《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又偈颂云:“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然而我在今日,得闻佛名,深愿念佛。此时阿弥陀佛在西方,得闻我名,深愿念我。惟以佛愿感我愿,故以我愿应佛愿,感应道交,至捷至灵。所以信愿念佛,终生不改变的人,早已念念汇入弥陀大愿海中,如水归壑,决定往生。 或有疑问者说:“我虽早晚念佛,但整日事务繁多,都是尘劳,并且口念佛时,不免杂念纷纷,恍惚无定,要想求得一心不乱,太难了,不知能不能往生?”回答说:“不要多疑,无论一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只怕所发的信愿行三心不真实,果然能发起真心,此心就会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之事就会像江流入大海,怎么会江流进入大海时,水波不消散,反能阻挡江水长流呢!”又有人问:“如此说来,尽管作恶,只要肯念佛,也得往生。那么西方不就成为这些逃犯的躲藏地了吗?这如何是好?”答:“唉!你不作恶,尚且不肯念佛,怎么说作恶的人,反而肯念佛呢!况且人不信佛,才敢造作罪恶,绝对没有真正信佛,而不知道行善止恶的。如你所疑,就是诽谤正法!佛也不能救你!” 兰渚张中丞,深知世俗的种种疑障,可怜可悯,所以著《径中径又径》一书。我们乡中的乐净徐居士,主管粤东行政时,曾著《金刚经解义》,刊印广施。退休回家后,在斗室之中清静修行。徐居士与常惺成为忘年之交,专谈佛法,笃修净业。由于张中丞所著《径中径又径》一书,最能启发信根,徐居士曾手抄数遍,并为之增加注解及事证。他将一册赠送于我,我足足珍藏了三十年。现在遇到陆静涵居士初发心念佛,愿力精进。我将此书给他看,他钦慕张中丞、徐居士的至诚,也手抄了一册,并发愿出资印刷,广为流通。 静涵居士的心愿,也就是张中丞、徐居士的心愿,也即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光明所照所感。所以凡是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发一念信心,发一念愿心,发一念念佛真心,阿弥陀佛,就在你的一念心中,垂手接引。他日莲池会上,把臂同行。祈望不要错过这大好机缘呀! 时在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元宵净业学人海盐张常惺谨叙于吴门寓斋,时年六十有六 译者按:有关《径中径又径》作者张师诚与林则徐学佛的关系。 年2月,上海佛学书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附录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年6月所书跋语说:“先文忠公早岁以文字受知于张兰渚中丞,遂佐其幕府。尝以急促之时,治繁重之务,振笔累千言,精神贯注,略无疏懈,张公叹为奇才。文忠公写经之岁,即张公秉节吾闽之时,当时香火因缘,其详不可得闻已。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棲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 印光法师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敬则致福,慢则获咎。余每诵斯言,辄凛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写经,往往多破体字,或间以行草。揆诸古德规范,殊多未合。今观此册,笔意矜严,无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则手泽流传,足为后世法者,岂惟日有恒课,处尘劳而不易,又当将之以诚敬,而无或亵慢,则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于此,可不反求诸心,而知所勉欤!公元年6月曾孙大任谨识。”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焚毁英帝鸦片,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的事迹,则鲜为人知。林则徐,福建福州人。20余岁,在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任职,深受器重。因“张师诚奉佛尤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自然深受影响”。那时,林则徐即用蝇头小楷书写《阿弥陀经》等经咒,随身携带,终生受持。并常书联语为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又联云:“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当年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罢官判罪,毅然销毁鸦片。正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已求安乐”的菩萨精神的体现。在流放新疆四年中,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两三年里即组织开垦近百万亩荒地;推广‘坎井’以利灌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改名‘林公井’,以誌纪念。”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 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至今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证明历史自有公论。而林则徐的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至今分布在各地有联系的尚有余人。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党政府最高法院院长林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从佛法观点看: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更是大善。《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综观古今历史,真实不虚。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谓“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一日,文忠公曾孙翔,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课本见示。其卷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持诵,故其经本只4寸多长,3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上卷 起信法 醒迷门 “人生若梦,一切皆空”,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也都能说。然而却是终日营求不止,竟然不知醒悟。大概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又有人认为人死后,依然转世为人,用不着忧虑。他哪里知道祸福业报,毫厘不爽。得人身极难,既得人身,又入梦境造业,依然轮回六道,其苦无边。要想脱离六道轮回的苦,除了西方净土,你归向何处呢?要使人发起敬信,必须先消除他的迷惑。于是我辑录了这《醒迷门》。 宋朝王龙舒著《龙舒净土文》说,人在活着的时侯,父母妻子房舍田园,以及器具衣服等物,没有一样不喜爱的。粮仓虽已满,心还不满足;金帛虽已多,而谋求仍未停止。一旦无常到来,这些东西全都抛弃。就是我的这个身体,尚且还要舍弃,何况身外之物呢?静心思量,人生犹如一场梦。古人说:“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我又添作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 注:以上黑体字为[径中径又径]译文,以下同。 往昔,韩持国的女婿王实,拜访苏东坡,说韩持国自己认为年老多病,来日无多,打算沉浸于声乐酒色之中,以娱晚年。苏东坡说:“正因为已是残年,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他告诉王实,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生死关头,极为了然。在临终的那天,他置办酒席,聚会亲友。酒席快要结束时,他就与众辞别,奄奄一息,即将离世。他的儿子齐声呼唤,请留一句话,作为对后世子孙的教训。老人说:“只宜第一五更起。”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请父亲明示。老人说:“只有五更天可以办自家的事。自家的事,就是临命终时,可以带得去的东西。你们看我平日治家理生,今日去世,什么东西可以带得走?”儿子们恍然大悟。苏东坡对王实说:“请你回去转告持国,赶紧预办自家事。与其将有限光阴耗费在声色之中,何不如为临命终时能够带得去的东西作准备呢!” 注:以上为[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文,以下同。 《龙舒净土文》又说,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好像水上的气泡,生灭无常。人们只看见眼前的老者,却没有想想年纪未老而死的也很多呀!何况世间无不是苦,即或称心如意,也是暂时的。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全无罪恶,命终之后,免不了随业缘而去,杳杳冥冥,知道在哪里呢?或堕地狱,受无量极苦;或为畜生,任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为嗔恨所逼迫。虽然生前修积善业,得生天上人间,然而福报享尽,依旧轮回六道,流浪生死,没有出期。只有西方净土,最是脱离生死轮回的捷径。人身难得,趁着健康时,办好这件大事,临命终时,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再回头看看那些死后押送冥府、见阎王而受恐怖的人,自然是大不相同了! 道彻,钱塘人。乾隆年间,临命终时,对众人说:“娑婆世界的痛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世界的快乐,不可说,不可说!如果你们还记得我的话,只要念阿弥陀佛,不久就可以见面。要是错过这一生,轮回六道的长夜,实在太痛心了!” 死心和尚《净土文》说,阿弥陀佛最容易念,极乐净土最容易生。然而世人不肯相信,只晓得贪生,不知道怕死。人生百岁的有几个?七十古来稀,大限到来,还是一死。比如功名富贵人家,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难道不希望长生在世吗?奈何时光有限,暗里光阴催人老,无常一到,立刻就得走,不容稍有迟缓。并且大家眼里所见、耳中所听、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那些强壮的年轻人,死了多少啊!古人云:“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我劝少年人,趁着血气充盛,体力未衰,正好修行。 奉劝衰老人,最好念佛,年老体衰,日月无多,发白脸皱,耳聋眼花,头低背弯,脚手颤抖。去天堂的路太远,入地狱却很近。如此还不为死时预办,还要等到什么时侯! 有儿女的人,正好念佛,自从早年娶妻养子,经营家业,受尽千辛万苦。如今儿女长大,家业已成,正好将担子交付儿孙,自己落得现成享福,念佛修行,要是不知回头,必定是痴人!忽然三寸气断,不免一旦皆休。如果是孝顺儿孙,斋请几位僧人,读上几部经,哭得几声,这还是记得爹娘的;若是不肖之子,父母刚死,尸骨未寒,挥霍钱财,出卖田园,纵情享乐。由此看来,着什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没有儿女的人,正好念佛,孤单一身,无忧无虑,不须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饭,多么清闲,若不修行,后悔莫及。 富贵人最好念佛,高楼大厦,衣食丰足,百事现成,这都是前世修来的。 贫穷人正好念佛,缺衣少食,贫穷下贱,常受饥寒,这都是由于前世不修行,才遭此现报,如果不改往修来,一死之后,如秤砣落井,何时得出! 参禅人正好念佛,或是由于根机稍钝,恐怕今生不能大悟,可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这好比祖上于朝廷建有大功,其子孙可以直接做官,不必担心金榜落第,官位是现成的。 有愚痴人说:“心好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念佛。”这是邪知邪见,惑乱世人!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里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你如果念佛不生净土,我堕拔舌地狱。他年净土花开日,记得娑婆念佛时。 明朝莲池大师讲,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应当以沉痛的心情来相互警策,说:“大众,我与你今日送走这个僧人,明日送走那个僧人,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莫及。必须赶紧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才好。我见你们虚度光阴,自己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可是来到堂中估唱时,依然谈笑自如,你们是不相信人命在呼吸间呀!” 莲池大师《骷髅图说》一篇记载,傅大士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纵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什么是“万般将不去”呢?人生所有的官位金宝,房屋田园,饮食衣服玩物,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哪一样是带得走的?什么是“惟有业随身”呢?人一生所造作的各种贪嗔痴罪业,非礼奸淫,任意宰杀。为子的忤逆父母,当臣的欺瞒君王。盘剥众生,聚敛财物,阴险刻毒,残害物命。这种种恶业,无常到来的时侯,总是紧紧跟随着你。既然如此,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修善,洗心念佛,岂不是白白得此人身,虚生浪死!苦啊,苦啊! 我观察世上的人,个个都好念佛,今分三等列出:一是极闲的人,应当不分昼夜,一心念佛。二是半闲半忙的人,应当事情办完,立即念佛。三是极忙的人,应当忙里偷闲,以十念法念佛。另外,富贵的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的人,安分守己,正好念佛。有子孙的人有人接替他做事,正好念佛。无子孙的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的人,身体康健,正好念佛。有病的人,知道离死不远,正好念佛。聪明的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的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总而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都应当念佛。奉劝世人,何不趁着这四大假合的身体未成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到“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时,懊悔也来不及了啊! 明朝邵武县知府严澄,病后写给亲友的信中说:“我一病不起,几乎死去,不料死而复生。现在虽然能够苟延残喘,哪里知道今后会怎样呢?回想过去为生计而奔忙,简直就同嚼蜡一样无味。这一张皮囊,终是要坏的。六尘假合如幻影的心相,何处坚牢?不如换掉凡心,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一句,消罪业无边。姑且奉上劝说文,以表诚意。” 宋朝师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说,人都以为这个身体就是自己,谁相信身体是一切苦的根本!人人都贪恋世间的快乐,却不知道快乐是痛苦的原因。短暂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怎么可能长久在世。这个虚幻的躯体并不坚固,总是要磨灭的。未入胎胞之日,哪有什么男女之身?只因为是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也就免不了生、老、病、死、凋残的痛苦。人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生命危脆似草头露,瞬间便无。年纪大的不过六七十岁就死了,短命的大都二三十岁而早亡。况且遭兽类袭击,毒虫伤害,都是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的。还有,房屋倒塌,车辆压伤,怎么能够避免?坑坑洼洼,跌倒的危险,到处不可预料。战争、洪水、大火的灾祸,何时没有?又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别了下床鞋。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成千秋永别。可叹这个身体没有是处,奈何哪个不被它欺瞒!筋缠着七尺骨头,皮裹着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充塞无明。毛发齿爪,聚集着一堆尘埃。涕泪唾津,污秽犹如厕坑。里面尽是蛆虫聚会,外头又招蚊虱交攒。只要沾上一灾一疾,都能使人丧命。更有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所牵,引归饿鬼途中;耳随声音而去,堕入阿鼻地狱。口头吃尽千般味,死后只添几滴油。此身不值得珍惜,众人当愿出离!为什么痴迷的人还在大逞风流,糊涂的人仍然在颠倒懵懂。还有人在那像骷髅的人头上,插花戴朵,也有人在臭皮袋边,带麝带香。华丽的外衣罩住了盛满脓血的口袋,锦罗绣被遮盖的是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自以为能万年长住,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派人已来到。更是两鬓斑白牙损齿落,无常大鬼寄信相寻! 个个恋色贪财,都是失人身的近路。日日饮酒吃肉,无不是种地狱的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一旦命根断绝,四大风刀解体时,外面手脚抽搐,内里肝肠痛裂。纵然妻子儿女痛惜,也无法留你。即使骨肉亲人满堂,有谁能替你一死?活着的人空自悲号,死去的不免神识奔驰。眼前茫茫不见光明,举目孤单全无伴侣。过奈河桥,看见的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来的全都凄惨。世上才过七日,阴间押见十殿阎王。阴曹判官手抱案牍不讲人情,狱卒持叉无笑脸。平生行善的人,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世时造恶的,押入汤途、火途、刀途。地狱中大锅里的油汤沸腾高如山头,刀山剑树其势如山峰耸立。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生烟。遭宰割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地狱则皮肤冻裂。身体碎裂经业风一吹又再复活,生命已尽罗刹一吼又再复生。人间历经几春秋,地狱方才一昼夜。 魂魄虽归鬼界,尸体仍卧棺中,或过三天五天,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生虫流血,臭秽则熏天熏地,肿胀不堪入目,丑恶实在可怕。匆忙付诸一堆野火,命断送埋万里荒山。往日爱俏佳人,转眼化为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从前种种恩爱,到此一切成空。自古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深而鬼哭神号,日久而鸦餐鸟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到头来,人人都免不了这样的下场,到这里怎么还不醒悟! 大家都要明白这个道理,及早回头。一翻身跳出迷津,弹指间裂开爱网。不要在鬼窟里找出路,要知道蒲团上有真人。我佛悲悯,垂慈拯救,欲令众生横出三界,特开净土一门。四十八愿宏大深远,深入人心而接纳一切众生。十万亿佛土似乎遥远,仗佛力只在须臾间。托身于莲胎之中,享用自然的衣食。栖息于清净的国度,免除六道的轮回。是男是女都能修,若智若愚都有份。只要能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原无。如果不能学道参禅,也应持斋念佛。真能一心不乱,管教你七日成功。变六贼为六神通,离八苦为八自在。《净土文》中的真言实语可以证明。《往生传》中的灵异事迹并非虚构。对众为大众宣扬,回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等一日换了皮,纵有千佛难救你!火急精进,时不待人。各人都应马上去办理这件大事,不要让此生空过。 明朝有个名叫庄严的人,他深通佛理,平常除了衣食所需,其余全部布施给穷人。他曾填词《满庭芳》一首:“六十余年,片时春梦,觉来刚熟黄粱(《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受荣华富贵。及醒,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熟。)。浮华幻影,有甚好风光。冷眼轻轻觑破,急翻身、蹬断丝缰(绳索)。儿孙戏,从他扮演,何必看终场。青山茅一把,残生活计,别作商量。但随缘消遣,洗钵焚香。先送心归极乐,恣逍遥,宝树清凉。堪悲也!回头望处,业海正茫茫。” 《净土晨钟》记载钱孝直说,自古以来都把三界中的生死轮回,比喻成牢狱。只要未曾了脱生死,都是三界牢狱中的囚犯。今天看见身陷监牢的人,呼天救命,无不哀怜他的愚痴,嗤笑他不知早日求生。我也认为囚犯求生是太晚了,然而比起我们这些人,还算是早的了。死囚秋季问斩,一年之中也不过那一天,而这一天的前后,天天都可以作准备。而我们在三界狱中,月月可能死,日日可能死。无论老少贵贱,好人恶人,都可能死。若不早作准备,姑且等待那一刻。万一就在此时,勾符到来,刽子手当面,手忙脚乱,你用什么去抵挡?袁中郎说:“众生处于五浊恶世,正如囚犯在牢狱之中。”因为凡入狱的都是罪人,生于人天道的,也都是业报分段之身。然而罪人入狱,无不时时刻刻希求出离,因为他知道铁网墙外,还有一个大安乐世界。如今众生以烦恼为本家,以生死为乐园,不知道大铁围山就是我的铁网围墙,三界法场外,各自有家乡乐土。诸佛慈悲怜悯,为众生分别净土、秽土,指出回家路途。又大建舍宅来安顿他们。简直就是往来于监狱的门口,为出狱的犯人修治道路,并长时间在狱外等候,为他们修饰旅馆。如此大恩,何身可报!经上说:“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就是生死大事。诸佛既不惜垂手救拔,众生仍死而不悟,实可悲哀! 从前有一僧人探访俗时故友,劝他生死事大,及早念佛。这位故友惋谢,并说因为还有三件事未了,现在还不能念佛。僧问缘故,他说,双亲的灵柩还没有安葬,儿女们男婚女嫁的事也还没有办完。僧人走后不久,这位友人忽然死去。僧人前来吊唁,作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他念佛说三头(三件事)。可怜阎老无分晓,未了三头便去勾。”此文虽浅,大可醒世! 钱孝直又说,从贫贱人的角度看待富贵人,见他盛气凌人,不胜垂涎羡慕,然而当事之人,未必真正快乐。假如君主喜怒无常,侍奉这样的君主就不胜忧虑。同朝的大臣各怀异志,所忧虑的就是他们的想法。因贪恋官位而患得患失,一旦有了权力就排斥异己,拉帮结伙。位愈高则责任愈重,宠愈隆则嫉妒愈多。事情一旦败露,即使想做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能了。富家翁手拿筹码算帐,竭尽一生心力,聚敛财物遗留给子孙,然而百年兴衰,实属难以预料,也许死后财物全归别人。由此可见,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完全是苦呀!因为富贵胜过贫贱的,都不是要紧的事情,例如食物是用来充饥的,衣服是用来御寒的,如果要求衣服华美,食物精细,这些对身心,又有什么要紧呢?其他类推可知。而最关利害的,是老!是病!是死!一个人只身来到世界,犹如孤注,只能一掷。到了油尽灯灭的时候,卿相乃至平民百姓,都无人可以代替,都是同一结局。想到这里,不由人不当下心灰意冷! 明朝天启初年,北京正阳门,由一个老军人看守,他鳏居无儿女,心中无一事牵挂,每日焚香诵《金刚经》。宰相韩爌常常乘坐大轿,腰缠玉带,身着蟒袍,前呼后拥,经过这里。听到他的诵经声感叹道:“我的事难做,他的事易为,而我没有他这样的福报啊!”老军人七十三岁去世,六月天气,尸体没有异味,连苍蝇也不飞集,大家都感到惊异。冒起宗说:“人生一世不受官位束缚,身得自由。眼前无累,就是人间仙福。更何况修行最上乘出世正因,哪里是火宅中的大富贵人能比得上的呢?”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