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论德和》通过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经典论述,引证经典案例、神华故事、神延故事,印证了四正、四爱、四德、四和的价值和意义,找寻到了“德和文化”之根,最终告诉人们——“德和文化”由来已久,“德和文化”蕴意深远。

第十四章

事业中的四德:内外之称,在心为德

范蠡论仁德: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积善养家,常修立身之仁德。仁德乃人性之善。加强个人的仁德修养,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的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

朱公(范蠡)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

释义

范蠡第二个儿子因杀人获罪,范蠡知道后,坦然承认杀人获罪的事实,但是不希望儿子被问罪于市场(《周礼》记载:“刑盗于市。”是指抓到盗贼要坐在市场上公开处决。一是为了威震其他人;二是剥夺盗贼的尊严)。范蠡说,巨富之人,不要死于市场,应保留其颜面。在这件事上,范蠡以其仁德之心,道出“人之存亡的必然道理”。同时阐明了“人不能依靠巨额财富而为所欲为。否则,只会招致更大的灾祸”。范蠡希望通过这件事,让后世子孙能够本本分分做人,谨慎做事,仁德经商。

圣贤故事

富而好德,三致千金

范蠡,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字少伯,别称朱公,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业家。范蠡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一生大起大落。其足迹从楚到越,由越到齐,演绎了他弃政从商的峥嵘岁月。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说:“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勾践,即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这里记载了范蠡的前半生。最传奇的是他的后半生。元代王昙在《留侯祠》所言:“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还。”

范蠡的传奇不仅因为其懂得急流勇退,也不仅是其富甲天下,更在于他“富好行其德”。李白路过南阳,在《南都行》中咏道:“陶朱与五觳(百里奚),名播天壤间。”

《史记·货殖列传》:“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通过正当的商业经营,范蠡在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而且多次慷慨“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据说,在鲁国有一个穷士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他就上门请教致富经验。陶朱公慷慨赠送他十多头壮牛,同时还传他养牛技术,教其赴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南。猗顿受教而去,十年之间,遂成巨富。①

范蠡并没有因财富甲天下而沾沾自喜和大肆挥霍,反而因仁德之心,出于真心,无私地帮助贫困的百姓,甚至技术和资金支持那些想致富,却苦于没有资金的百姓,范蠡都是尽最大的努力,悉心指导,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据记载,陶朱公三聚三散,可谓做到真正的“裸捐”。他赚钱为了社会,为了穷人,为了百姓的生计,都体现了其仁德之心。

解析

范蠡既具有高超的商业经营能力,而且在商业经营上更富有仁德精神。所以,范蠡被商界公认为鼻祖。他的企业家精神堪称历代楷模。甚至到了近代社会,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

大胜靠德。从范蠡“十九年间三致千金”就可以看出其品德仁行。范蠡一生仁心仁德,不恋权位,不贪金银,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其仁德行为都给后人很大启示。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所以,他的这种“富好行德”的仁德精神,永远值得倡导与称颂。

文化传承

金秋助学,彰显企业仁德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时至今日,企业运营的道理同样如此。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必定是有德有和有修养的高尚之人;一个敢于返躬自省的企业,必定是具备仁德的有责任感的优秀企业。

年,胜利能源公司工会组织开展了本年“金秋助学”活动,资助了30名本年度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6万元;申请了锡林郭勒盟工会助学名额3个,筹集助学金6千元。

“金秋助学”活动是公司工会坚持、持续开展的一项幸福员工工程,体现了公司重视教育的意识,及关爱职工的仁德之心。

面对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公司工会依然高度重视“金秋助学”工作,抓住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竭尽全力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困难员工家庭及子女排忧解难,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困难员工子女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一名受资助老职工动情地表达:“如果物质的匮乏是寒门学子求学道路上的荆棘,那工会的爱心资助、仁德施援就是为我们披荆斩棘的利刃。”

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要有德,对员工有德,对员工家属有德,对员工之事有德。德是立企之本。以仁德施于员工,就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积德过程,是企业“德和文化”升华的过程。企业的德和素养,就是修德,就是不断自我成长之路。

 

①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河东第一大盐商——猗顿》。

德和

是一种生活态度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圣贤论德和》:端木赐论美德: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连载五十)

《圣贤论德和》:陈嘉庚论爱国家:国家富强,教育为本(连载四十九)

《圣贤论德和》:武百祥论爱集体:利他方针,铸就商魂(连载四十八)

《圣贤论德和》:王炽论爱自己:爱人者,人亦爱之(连载四十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那家医院好
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