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学会泡好茶化石碎银子干货建议
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 简要:说起茶化石,又名碎银子,肯定耳熟能详,茶化石(碎银子)是一种高品质的普洱茶古树熟茶,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 02:32因其原料选用西双版纳勐海古树茶区百年以上树龄春茶芽叶,工艺流程复杂,成品数量稀少,外形又酷似经历千万年风霜雨雪的小化石,故名茶化石。这里要重点说下,看到这里肯定有不少茶客喝到不同品牌种类的茶化石,各说不一,本文介绍的方法和参考图片适用于采用正宗古树原料,茶质优质,工艺正宗的茶化石,市场上的茶化石层参差不齐,茶叶不好,方法再好,茶具再漂亮,泡出来的茶还是不理想,也是枉然!好了,废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总共常见的方法,也是推荐的方法是壶泡法和煮茶,两种方式泡茶 一、壶泡法 第一步:取茶。茶化石是小茶块,体积小,近乎颗粒,所以不用任何撬茶工具,用茶匙取食量的茶放入盖碗中即可。 第二步:称茶。8-12克干茶量,足以3-4人品饮,同时又能泡出茶的甜醇鲜爽的滋味来。如果你拿不准克数,可以用电子称,便于控制好量,一是对茶的恭敬,二是泡茶技艺更精进。在标准的前提下,经过多次反复冲泡,泡茶的经验会有很大的改进,以后取茶时,手到擒来,准确无比。 第三步:温杯洁具。有三个目的:一是洁具;二是提温;三是热茶汤入冷杯盏,避免因温差影响口感。 第四步:投茶。用茶匙取适量的茶放入盖碗中即可。 第五步:浸润泡。用沸水(至少是95度以上)醒茶,这里要强调的是,茶化石的醒茶与其它茶有所不同。注重"慢中有快"。所谓"慢"是指在洗茶时,茶汤要在盖碗中停留5、6秒左右,再把它倒出。"快"是指在洗完茶时,到了品饮的茶汤,此时,出汤就应该稍快,不然在盖碗中呆久了,影响口感。 第六步:冲泡。水温高,注水平缓,出汤快,是泡好茶化石的关键!从浸润泡开始,注水要轻柔,可以定点注水,还可以围绕盖碗旋一圈注水,水流要平稳,3~5秒左右出汤,分杯。 第七步:请君品饮。茶化石汤色晶莹透亮,如红宝石,陈香醇厚,糯感强。记住茶化石是十分耐泡的哦,能够泡20泡以上,味道淡了,还可以煮饮。 茶化石是普洱熟茶工艺的创新,其茶质丰富,耐泡度高,适宜长期存储,存储时间越长品质越高,越珍贵。正品茶化石能泡30泡,叶底也很紧实,不会明显膨胀。而仿品泡10泡以上叶底就明显膨胀,仿的程度越低膨胀的越厉害。正品茶化石在冲泡时即使泡到15泡,茶汤口感依然香甜、茶香绵延。 二、煮茶法(标准煮茶法,有时间可以参考步骤进行,也可以根据个人时间精简步骤) 准备茶具、煮茶最好是有玻璃煮茶壶一套(包括煮茶壶和加热器)、茶则(盛放茶叶)、茶匙(用来把茶叶拨入玻璃壶当中)、茶海(用来盛茶汤)、盖碗(可用来清洗茶叶)、茶滤(过滤茶汤)、茶杯(喝茶之用),其中煮茶器建议用电玻璃壶,这样方便新手查看沸水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把握火候! 称茶:投茶的数量需要和人数、水量对应,如果煮一个人的茶,ml热水搭配2克的茶叶即可;如果要煮3到5人的茶,一般需要ml的水搭配4克左右的茶叶;人数更多的话,大概ml的水搭配8克左右的茶叶,具体根据个人口味增加茶叶分量 煮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透过玻璃壶观察水的情况,当水加热冒的泡大小从蟹眼变为鱼眼大小的时候,就可以投茶了,也可以先投茶到煮茶壶里,和冷水一起慢火煮沸,前三泡不喝,用于醒茶的目的 参考图,前两泡醒茶,从第3泡开始喝 洗茶:这一步需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是否操作,有的人喜欢洗一次茶后再饮用,有的人喜欢直接煮茶饮用;洗茶的具体方法:沸水煮好后,将茶叶放入白瓷盖碗并注入沸水,7秒左右将水倒出,然后进入投茶环节! 煮茶:煮水达到冒泡大小如鱼眼时,借助茶匙、茶针、茶夹等工具把茶叶放入玻璃壶内;也可以直接将茶化石与水一起煮,温度不要太高,推荐用文火,有时间的话慢慢熬,味道更佳!茶叶的茶质被更好的挥发出来,浓稠度较高,水温设定不要超过80度,头两泡不要喝,直接倒掉,从第三泡开始品饮! 出汤:煮茶完成之后就可以倒出,用茶杯慢慢饮用,如果是一人份的,茶水可都喝完,如果是多人份的,则需要留出三分之一的茶汤,为之后的续水饮茶做准备 续水:续水一般都要续沸水,如果续的是冷水或者温水,茶的味道会比较浓,会出现较苦的感觉;当然续沸水进行煮茶的时候,时间要比第一次长一点,这样后面的茶的口味基本不会变化太大 注意事项:煮水的时候时间不要太长,以沸腾时候水泡的大小如鱼眼即可!煮茶的时间不宜太长,文火慢慢熬制,根据个人口味调节出汤时长,煮茶时间越久浓度越高! 好了时间有限,难免面面俱到,供茶粉们参考,有任何高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学习!不喜勿喷!文明交流!谢谢配合转发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2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茶不一定要用沸水冲泡,80水温加大投
- 下一篇文章: 在中华文化里,挖呀挖呀挖,挖到了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