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主要宗派有哪些加深附解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在这时期,随着大量印度佛经论著的翻译、传播、弘扬,思想理论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各个宗派也先后兴起。 我国佛教曾出现过许多派别,后来主要流行的有八大宗派。 (一)三论宗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是由隋代吉藏所创立。三论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立宗,故称三论宗。其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三论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之后,下传到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从鸠摩罗什开始,下传到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三论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位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在与异派学者辩论中多次获胜,著有《百论》和《四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说。提婆之后,经罗睺罗、青目至西域莎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 鸠摩罗什师承须利耶苏摩,专弘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声载东国。 年,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八百余人,前后翻译经律论七十余部,三百余卷,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 在罗什、僧肇之后,僧朗传承此学,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四人,其中最著名的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严经》《大品》《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僧诠殁后,年法朗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大师。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吉藏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三论宗。 当时,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也有很多。因此,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发展,此宗逐渐不振。 年至年间,金陵有玄壁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乎成为绝学。 清代末年,居士杨文会从日本将三论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才能得悉该宗学说的全貌。 三论宗所依的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时,又加了《涅槃经》,即有四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时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于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三论宗破除一切有所得,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的阐述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 如《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 为了阐明这种理论,三论宗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 真俗二谛,也叫第一义谛和世俗谛。对于二谛的解释,佛教各宗不尽相同。二谛的言教,是根据《摩诃般若经》和《中论》所说的。 二谛只是为教化众生而假设的言教。即为著空者依俗谛说有,为著有者依真谛明空。明空不住空,为显示不是自性实有;说有不住有,为说明不是断灭的空无。如此,虽说空没有,为令人体悟到超越空有、言忘虑绝的诸法实相,便是法性理体。 所以,真俗二谛是为了说法教化上的方便,适时而用的假设。由此,二谛言教,体悟无所得的中道实相。 关于八不中道之义理,此宗依《中论》卷首“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偈之意,以显发中道实相。认为原来凡夫二乘有种种偏执偏见,概括起来有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双八类,这些偏见是人们正确认识宇宙万有的障碍,是虚妄分别,是种种戏论。所以,对它们皆用“不”字来予以否定,令诸众生离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 依二谛八不的教理,建立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三种中道表明,不但非真非俗是中道,即真俗二谛也是中道,若说二谛是假,对待真俗说有中道,即中道也成为相待假。所以八不义中说:中假常通,体用无碍,若有所住,便丧失圆旨。 三论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虚妄分别无我谓有我,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 (二)法相宗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的相对真实和绝对真实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法相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法相宗的代表典籍。 法相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第一时有教。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 第二时空教。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 第三时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 此三时教的说法,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法相宗的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 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 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法相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 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 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此是该宗的中心思想之一。 法相宗的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 一是遣虚存实识。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二是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三是摄末归本识。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 四是隐劣显胜识。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 五是遣相证性识。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法相宗的因明学说,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玄奘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 玄奘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注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 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法相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 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透彻。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 (三)天台宗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因其创始人智颉常驻浙江天台山,故称天台宗。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的宗义是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以自宗为圆教,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具有独创的大乘思想。 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文禅师学行精严,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一语和《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朗然顿悟一心三观的哲学,口传弟子南岳慧思。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 慧思受心观后,在禅定中悟得法华三昧,后入南岳,广开法门,教化群众。 时有智颉大师前来学禅,两人一见面就觉得甚为契合。智颉住在大苏山潜修7年,2岁下山,在南京瓦官阐说定慧双修的教化8年。 智颉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 后来,智颉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师的称呼,由此而起。隋炀帝杨广迎至扬州,授菩萨戒,赐号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智颉享寿67岁,逝世于石城寺。 智颉四传至湛然,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的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钢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此观点对天台宗此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被毁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2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那些皮肤好的女人,晚上睡觉前都会坚持这五
- 下一篇文章: 著名针灸大师武耀成,免费看病上万人,被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