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525/7168769.html
在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取“名”和“字”有何讲究?《三国演义》中涉及到的人物,其“名”和“字”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红楼梦》中如何通过名字看出人物辈分排行?为何林黛玉写“敏”字常常省略一二笔?王羲之《兰亭序》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的“览”为何写成“揽”?古人如何避讳名字?《西游记》中,“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为何叫名字就能控制别人?避讳名字以及名字巫术背后的信仰是什么?除了“名”和“字”,“号”又是什么?《水浒传》中的绰号有何特点?“及时雨”“呼保义”哪个是宋江的号?《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玄奘”“三藏”哪个是法名,哪个是法号?“名”大约起源于氏族社会,《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晚上看不见,见面要自报家门,说说自己是谁,这就是“名”的起源,源自生活中区别你、我、他的现实需要。名字是典型的标识符号,最初,“名”和“字”是有区别的。《礼记·檀弓上》曰:“幼名,冠字。”孩子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命名,名是长辈或者尊者可以叫的。等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到了十五岁,要行成人礼,即冠礼和笄礼。“冠者,礼之始也”,成人礼是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古代男子只有在行完成年礼之后才有权结婚生子,参加或主持祭祀,做官,等等。《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jī)而礼之,称字。”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受笄就是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以簪插定发髻。主持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冠笄之礼”是中国古代的“成人仪式”,所以常用“冠者”或者“已加冠”表示成年男子,《论语》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也就是说成年男子有五六个,小孩子有六七个,“既笄”、“及笄”代指成年女子。因为他们长大成人,要为人父母了,朋友之间就不能再直呼其名了,因而在成人礼上,要由长辈为他们再取一个“字”,以用于平时同辈或晚辈称呼。一般来说,取的字和名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白虎通?姓名》说知道一个人的“名”,就知道他的“字”,知道他的“字”就能知道他的“名”,“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古人一般用义近、相辅,反义等方式依名取字,以《三国演义》中所涉及人物为例,义近的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魏延,字文长,延与长义近;法正,字孝直,正与直义近;鲁肃,字子敬,肃与敬义近;黄盖,字公覆,盖和覆义近;张昭,字子布,昭与布义近;张辽,字文远,辽和远义近;等等,相辅的如,孙权,字仲谋,权与谋相辅;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潘璋,字文珪,珪与璋都是玉器、礼器;陈宫,字公台,宫与台都是建筑,等,相反的如:曹休字文烈,休与烈相反,等等。在古代,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可以表示性别。此外,名与字还可以表示辈分,先秦时期一般是加“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孔子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者“字”中使用相同的字或者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辈关系。如明朝皇族,同辈之间不仅中间一个字相同,名字里还基本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如朱标和朱棣是“木”字辈的,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和朱棣的儿子朱高炽都是“火”字辈的,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金字旁,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检是木字旁,等等,因为朱元璋后代名字的这种特点,后来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就借用了不少老朱家的名字;《红楼梦》中,和贾宝玉一辈的名字基本都是玉字旁,写成斜王旁,如贾珠、贾珍、贾琏、贾环、贾瑞等,比贾宝玉小一辈的都是草字头,贾蔷、贾芸、贾兰等。我们常常看到姓孔或者姓孟的人,往往名字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这实际是孔孟后人的标志。这种现象是从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五十六代用“希”,五十七代用“言”,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第五十八代到六十五代起名用,同一辈的孔氏后代要用相同的字,孔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到了明末,崇祯帝又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供孔氏六十六代到七十五代起名用。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字不够用了,朝廷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行辈字供第七十六代至第八十五代起名用。清末之际,政府动荡不安,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未雨绸缪,在上次行辈字并没有用完的情况下,预先将孔氏家族行辈再续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规定了第八十六代至第一百零五代的辈份排序,上报政府批准,然后颁布全国。孟氏家族的辈份排序,也是在明朝初期随即仿照孔家,这是因为不仅孔府与孟府有着良好的友谊关系,而且两个家族之间的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婚姻关系,又因为孔子的后人历代世袭衍圣公,具有极高的地位,因而孟家族谱牒修成后要报孔府衍圣公备案。在孔府的影响下,孟氏从“五十八代“希”字辈开始,严格与孔氏用相同的辈份排字,两个家族的行辈完全一致起来。效仿孔氏家族的还有曾子的后人曾氏家族以及颜回的后人颜氏家族等。现在孔氏后人的字主要用到了崇祯赐给的“昭宪庆繁祥”和同治年间的“令德维垂佑”,如我们熟悉的孔庆东,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等等。关于名字,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避讳。如给小孩子起名,《礼记·內则》曰:“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士大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这些都是对神圣的避讳。而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也不能直呼、直书其名,也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避讳”。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改字法: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如:《汉书》中为了避刘邦的名讳,把提到“邦”的地方,都用“国”替代,《诗经》中的“国风”在先秦时期本叫“邦风”。荀卿,也就是荀子,改为孙卿,是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的名字,东汉把秀才改称茂才,是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同样,因为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便称“庄子”为“严子”,《兰亭序》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的“览”写成“揽”,是因为王羲之曾祖叫“王览”,所以加个偏旁以避讳,等等。(《兰亭集序》“览”写为“揽”,冯承素临摹本,故宫博物院藏)空字: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某”、“讳”来代替。如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观世音菩萨被省去了“世”字,称为观音菩萨。《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其中“某”指“启”,讳以景帝刘启之名。缺笔: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红楼梦》中林黛玉写“敏”字,为了避讳其母亲贾敏的名,常常省略最后一、二笔,读书涉及到这个字,她常常读为“密”。秦汉之前,避讳制度较为粗疏,礼制明文规定不讳嫌名。所谓不讳嫌名,是指可以不回避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声相近的字。而六朝以后,避讳制度逐渐严格,连嫌名也须兼讳。如东晋简文帝名昱,故改“育阳县”为“云阳县”。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避讳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须避讳皇帝的名号,从始祖到圣贤孔老再到个人的长辈都须避讳。避自己长辈的名讳,叫家讳。“诗鬼”李贺,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二十七岁便郁郁而死。“诗圣”杜甫,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在家讳中,晚辈遇到与长辈名字里相同的字不能直接说出来,比如“讲道理”的“道”字,要是有长辈在场,他的名字恰好有这个字,那么为了避讳,遇到这个字就要谦虚地说:不敢说。对方就明白了,不是不认识这个字,肯定是为了避讳。古人因为这个避讳还闹出很多笑话,如有一个叫冯道的,他的门客讲《道德经》首章“道可道,非常道”,一看这么多“道”字,门客于是就读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一时哄传。古人特别重视取名,甚至迷信到要合八字配五行,其实都与原始的思维方式有联系。名字是一个指认人的符号,古人认为通过名字就可以控制这个人。这种思维方式,在先秦时期就已诞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国语·晋语九》记载,春秋时期已存在“策名委质”的习俗,当一个人想投靠一个君主的时候,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名片交上去,这样就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委质为臣,无有二心”;“书名手册,示必死也”,而君主掌握了这个名片,就相当于掌握了这个人的生死。后世有巫术,弄一个小人,上面写上他的名字,认为用针去扎就会显灵,也源于这种传统思维。还有古人在死刑犯的后边往往插上一根木板,上边写上名字,然后打个叉,亦是如此。在古典神话小说中,这种思维方式尤为常见,如在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刘宋元嘉初年,有一个姓王的人捉到了一只偷吃螃蟹的山魈,声称要将这个偷蟹贼烧死,这只山魈听到后就频频求饶,并且还问他叫什么名字,但王氏不理它,心想:这个一直问我名字的山中妖精,该不会是传说中的“山魈”吧?传说它知道了人的名字就可以害人,可千万不能让这妖怪知道了我的名字。最后这只山魈急了,就说到,你不放我,又不告诉我你的名字,你这不是要我死吗?但王氏依旧不理这个磨人的小妖精,直到返回家中,才将山魈烧死。为什么不知道王氏的名字,山魈就会死呢?原来在当地传说中,山魈这种东西只要知道了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通过姓名去害人,所以山魈频频问王氏姓名,就是想暗害此人之后逃窜。《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地府,把生死薄上的名字划了,就不归地府管了,“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西游记》里有个斗法的场面,银角大王的“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大家耳熟能详,叫你的名字,你要是答应了,就会被装进葫芦里,当然,这里有个漏洞就是叫假名字,也管用。《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也记载了一种通过名字控制人的法术,助纣为虐的张桂芳会一种法术,叫“呼名落马”,只要叫某个人的名字,然后说一句“某某不下马,更待何时”,对方就会应声下马。姜子牙的手下大将黄飞虎、周纪、南宫等人都是如此被擒。后来哪吒来了,张桂芳又使用此法术,结果因为哪吒没有魂魄,他法术失灵,被哪吒打败。在民间,流传着“叫魂”的习俗,这是一种在小孩子身上流传甚广的“巫术”。如果小孩子精神萎靡不振或者夜间吵闹,或者连续生病,大人们往往认为这是“魂丢了”,得想办法把孩子的“魂”找回来。最常见的叫魂方式就是由母亲抚摸着孩子的头,或者拿着孩子贴身的衣物,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地方喊叫孩子的名字,“回来吧,跟妈妈回家了!”有时候还会另外找一个人配合母亲回答:“噢,回来了!”这实际上正是传统中“名字”与为人一体这种思维方式的反映。民间流传一句话叫“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可见人们对取名的重视。除了名与字,与称呼相关的符号还有“号”、“绰号”、“法号”、“道号”等。“号”,又称别号,大约诞生于东汉末期。诸葛亮隐居卧龙岗,号卧龙居士,这大概是最早的雅号了。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雅士喜欢自己起号,以明心志或者寄托某种情感,如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的号是“五柳先生”。唐朝以前,取“号”并不盛行,唐宋以后,取“号”的风气才越兴越盛。古人取号,有的是根据居住地点而来,如李白小时候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画家李公麟,晚年退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蒲松龄常去柳泉边上采风,自号柳泉居士;有的还以旨趣抱负为号,如“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的“六一居士”欧阳修。在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为居士,文人雅士以某某“居士”为号,表现的则是自己对世俗社会的蔑视态度。在古代,除了地点、兴趣与“居士”组合成号,还可由书斋、抱负、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等和“斋”、“庵”、“山人”、“子”、“道人”、“翁”、“叟”、“老人”等组合成号,如北宋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南宋陆游号“放翁”,南宋杨万里号“诚斋”,等等。有的号则没有后面的后缀,如清代王夫之号“船山”,顾炎武号“亭林”,等等。“绰号”是根据人身上的某一个特点起的外号,又叫诨号、混号等。“绰号”一般是别人送的,如“及时雨”宋江,就是人们对其急危解难,仗义疏财的赞美.“绰号”也有自夸自起的,如《水浒传》中的“镇三山”黄信,等。江湖豪杰起“绰号”的现象从东汉末年到宋明一直兴盛不衰,《水浒传》中为好汉们按上绰号,正是受到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都有绰号,各有特点,有的是以凶猛动物龙、虎、豹、雕、鳄鱼以及神兽等为喻,如混江龙李俊,矮脚虎王英,豹子头林冲,扑天雕李应,旱地忽律(鳄鱼)朱贵,火眼狻猊邓飞,等,有的是以历史人物比附,如小李广花荣、小霸王(项羽)周通,小温侯(吕布)吕方,等,也有虚构历史人物的比附,如病关索杨雄,关索是宋元时期民间虚构出来的一个英雄,据说是关羽的儿子,还有以鬼神为绰号的,如赤发鬼刘唐、母夜叉孙二娘,等。《水浒传》中宋江有两个绰号,前七十一回是“及时雨”,这是江湖对其保朋友的称赞,七十一回之后,他又有了新的绰号叫“呼保义”,寓意可能是保大宋江山,保义本是宋代一种低级武官官职,后来金兵南下,宋室南渡,北方抗金义军表示效忠宋室,常自称“保义郎”,作者将宋江绰号进行变化,故事情节也就随之变了,宋江开启了招安进程。(日本歌川国芳江户时代水浒传豪杰百八人局部上写各好汉的绰号,如混江龙李俊、扑天雕李应,小李广花荣,活阎罗阮小七等)“法号”一般是佛教出家人自取的一个号,如“弘一大师”的“弘一”就是法号,“三藏法师”的“三藏”也是法号。道教仿照佛教,也有道号,《西游记》中提到的“镇元子”就是道号,“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都是道号。佛教除了“法号”,还有“法名”,是指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既然有心学佛法,就必须脱离世俗,因而就需要一个与世俗不同的名字,即法名,“玄奘”就是法名,《西游记》中提到了不少法名,如“木叉道:‘吾乃李天王第二太子叉,今在观音菩萨宝座前为徒弟护教,法名惠岸是也。’”法名中一些字可以看出宗派以及辈分排行,《西游记》孙悟空拜师求艺,菩提祖师说自己这一宗派的排字为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孙悟空,正当“悟”字。于是给他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也都是法名,他们都凑巧是“悟”字辈的,从法名来看,这场取经大计,是有计划的进行的,当菩萨劝孙悟空取经,孙悟空答应的时候,“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嘱,我去也。’那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这菩萨留情在意访神谱。”现在佛教中依然流行法名的排字,如曹洞宗(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传承的排字为“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释永信就是这一派中“永”字辈的,释延参是“延”字辈的。除了用名、字、号等称呼人,历史上还存在以地望敬称他人,如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以官爵名称呼他人,如杜甫曾任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以谥号称他人,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等等。这些往往都是他们去世之后,后世对他们的尊称。名、字、号等都是古代指代人的一种符号,其中“名”最早出现,在古人心目中,与人的魂灵为一体。“名”和乳名、小名、别名不一样,它属于正式的名称,当官或者入户籍都要用到这个“名”,“字”出现在成人礼中,是步入社会的标志。“名”和“字”的使用场合,古代很有讲究,一般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者长辈面前,自称时只称名,《礼记·曲礼上》曰:“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地位高的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地位高,但比眼前这个人地位低的人的时候,也要称名;称呼对方或他人时,或者两个同辈人在谈到他人时,则称其字,表示尊敬,《春秋公羊传》曰:“曷为称字,褒之也。”在人的一生中,先有名后有字,自称名表示谦虚,以示与对方相比,自己还涉世不深,称对方则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暗含对方比自己见多识广之意。生而有名,壮而有字,中年以后则有号,“号”可以在任何场合作为代称,号一般与人的居住环境、地点、宗教信仰、兴趣志向以及对政治和其他事物的态度有关,是有一定的人生经历之后对心志的表现。总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名称呼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深广,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姓名文化所不具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zy/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