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医药(以下简称“蒙医药”)历史悠久,经历分4个阶段,包括13世纪以前的萌芽和经验积累阶段、13—16世纪的理论形成阶段、17—20世纪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到现在的跨越发展阶段。古时蒙古族治疗疾病,多采用单味药物,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蒙药的六味、八能、二力、十七功、三化的药物理论,有效地指导了蒙药使用,正是根据药物的味、能、化配合原则,将相关药物配制在一起,有效地发挥了药物功能,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形成蒙药方剂。其中源自古代蒙医药经典医籍或有代表性的古医籍,为各代医家长期使用,并沿用至今,现代临床仍广泛采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明显蒙药方剂为蒙医经典名方。本文讲述蒙医经典名方源流及经典名方之一文冠木四味汤的源流概述,为蒙医经典名方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1.经典名方历史渊源

1.1经典名方萌芽与经验积累阶段

蒙古族早在匈奴时代已积累了一些医学知识,有了医学的萌芽。随着蒙医萌芽和形成,治疗疾病,多采用单味药物。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用药由简到繁,逐渐出现了几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多种药物配伍使用,其疗效明显优于使用单味药物,故复方制剂已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法。据报道,蒙古族用方剂有年的历史,《后汉书》中有“胡医用毒药”的记载。匈奴人所用的“毒药”,并非单指有毒药物,而是指药物的总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蒙古族祖先不但熟练各种疗术,而且对药物的认识和应用非常深刻和普遍。公元3—4世纪著作《肘后方》记载“北方游牧人用露宿丸、治大寒冷积聚方”,此后,8世纪《千金要方》记载了匈奴人用的祛寒丸,叫“匈奴露宿丸”。说明这时期蒙古族祖先对方剂的认识和应用非常深刻和普遍。

1.2经典名方理论形成阶段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创建蒙古汗国和继续扩张,同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13世纪末年建立“回回药物院”,为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学习和交流药物知识条件。14世纪初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记述了大量的北方所产药物和外域习用的物品,特别是记述了大量珍奇异馔、汤羹煎造方法。

14世纪中著作《瑞竹堂经验方》中载方剂数百种,其中有煮散剂、散剂、丸剂、青剂。14世纪的《史集》中记载“当时的蒙古人应用多种药物,而且有些部落以熟悉蒙古药剂”用蒙古方法治病而闻名于世。

在元朝和明朝初期,随着我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国家交往日益密切,蒙古族医药卫生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原来没有自己文字的蒙古民族,创造使用了回纥蒙古文,并大量吸收了印度医药学及我国西藏医药学的优秀经验和理论,16世纪的《四部医典》《经鬘明灯》《开景雅敖其尔》《后序医典注释·蓝琉璃》等著作传入内蒙古地区并得以广泛流行和使用,也对蒙医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而且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1.3经典名方快速发展阶段

16世纪后叶,著名蒙医老布仓-丹贞加拉仓《疾病类别》中详细解释了各种常见病的诊断、治疗要点,并附有多种方剂的配置方法和当地地产的代用品等做了详尽介绍。18世纪著作《四部甘露》,附载了方剂药物剂量调配、药物相互代用、附加药、辅料药、盐药制法、药物炮制法等药物制剂方面的基础知识。

19世纪初,《医法之海》是一部方剂专著,该书收集了两千余方剂,以药物功用进行了分类,系统归纳每味药物剂量、剂型、功效、结合病情演用法、配用附加药及辅料药等内容。

19世纪罗布桑却丕勒所著的《蒙医药选编》是一部以系统归纳整理内蒙古地区用药经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按方剂剂型分为10章,另编1章附加药,介绍了方剂中每味药物剂量、配制法及功效,此外还整理收集了蜂蜜蔗糖炼制原理、配制骨汤酒手法、土茯苓汤配制使用原理、人工五味甘露浴配制等手法。

19世伊希丹增旺吉拉所著的《珊瑚验方》中种方剂组成成分及功效进行逐一阐释之外,还附土茯苓、俄土茯苓配制原理、服用方法、应用注意事项及炮制法等。此项炮制手法不仅经过作者的临床验证值得信赖,而且也是内蒙古地区宝贵临床经验的总结,故直至20世纪,仍保持其生命力,被广泛使用。

年吉格木德丹僧扎木苏所著《通瓦嘎吉德》将种方剂按功用进行分类,介绍了剂型、功效、用法及组成剂量,并收集药物炮制代用品、煅盐手法等内容。

年高喜所著《普济杂方》为上、下两卷,上卷为临床内容,下卷为方剂专著,书中将种传统方、简方、秘方、验方按功用进行分类,记载了每付方剂的组成剂量及功效。如上所述,在历史上医药学家曾撰有若干部方剂专著或综合性著作,以木刻版本或手抄本形式流传内蒙古地区,数量日益增多,其内容质量不断丰富提高,并富有创新性和成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完整系统的蒙医方剂理论。

1.4跨越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蒙药制剂的研究、生产和资料整理等工作越来越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蒙古蒙药制药厂和各盟市蒙药厂陆续建成。生产制备方面,多数蒙药制药厂都以生产煮散剂、散剂、丸剂、膏剂、油剂、灰剂等传统剂型为主。

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随后片剂、口服液、颗粒剂等新剂型。蒙医药因其显著的临床疗效逐渐被国内外所认同,蒙药制剂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逐步实现蒙药制剂的标准化,年《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收载个品种;年《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收载个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年版)收载个品种。

年和年发行《内蒙古蒙药制剂规范》第一册和第二册,保证蒙药制剂质量,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有效。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12家蒙中药生产企业,其中有5家专门从事蒙药生产企业,可生产散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浸膏剂共16种剂型多个品种,部分统计蒙医制剂余个,其中源自古代经典医籍或有代表性的古医籍,为各代医家长期使用并沿用至今,其疗效确切、效果明显的蒙药经典名方不少。

2.蒙医经典名方形成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古书籍

年版《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及年补充本,共收载蒙成药个,其中45.32%方来源于《蒙医药选编》《观者之喜》《医法之海》《珊瑚验方》等4部经典医籍,其余方源自10部医籍。

年版蒙医药本科教材《蒙医方剂学》收载蒙医方剂个,其中52.57%方主要源自《蒙医药选编》《观者之喜》《医法之海》《珊瑚验方》4部经典医籍,其余方源自16部医籍。《四部甘露》是蒙医学临床、药物方剂、疗术的综合性典籍。所以将这5本书看成蒙医经典名方形成发展中最具影响、方剂记载最多的书籍,见表1。

3.蒙医药经典名方举例

3.1文冠木四味汤

3.1.1组方源流

蒙医药古籍中有2种不同的文冠木四味汤。一个是记述最早者,可追溯至8世纪上半叶的《四部医典》(后续部),第三章中记载:“文冠木、诃子、秦艽、黄柏的汤能治疗希拉乌苏热引起的疾病。”没有名称,没有处方药材比例。

继后14世纪跟随者《四部医典》传入内蒙古地区,被收录于—年著作《四部甘露》,以“文冠木四味汤”命名出现,处方药的排序微变(蒙医药书籍的排列第一药材为主药),文冠木排列为第一,依次为诃子、黄柏、秦艽。主治未变,处方药比例未记载;再之后《高世格梅林方》也记载“文冠木四味汤,处方药文冠木50g,诃子20g,秦艽20g,黄柏40g水煎温服。主治各种希拉乌苏病,可用于风湿病、类风湿病”。加了处方药的比例和服用方法。

年以后《蒙医药方汇编》、《蒙药方》、《蒙医成方选》]等书籍中记,文冠木四味汤处方药功能主治基本相同。如《蒙医成方选》中记“文冠木g,诃子g,白花龙胆g,黄柏g,口服,每次3~5g,每日2~3次,水煎温服。具有清热,燥湿功能,主治风湿热及热症”。

另一个文冠木四味汤是年著作《观者之喜》中现用的文冠木四味汤记载,“诃子一钱、川楝子三钱、栀子一钱、文冠木五钱,水煎,温服,治疗各种水肿。”与以上提到的文冠木四味汤相比处方药及主治完全不同,因此与《四部医典》中的文冠木四味汤相比只是名称相同而已。

来源于《观者之喜》的文冠木四味汤,年前只记载于《观者之喜》;年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药)》、《蒙古学百科全书·蒙医药》、《蒙医方剂学(教学书)》、《蒙医临床学》、《蒙医药简编》、《蒙医药辞典》、《金玉医案》等书籍记载。均由4味单药组成,药物配伍基本没变。处方药比例,诃子-川楝子-栀子-文冠木的比例1:3:1:5。具有燥污血与希日乌素的文冠木及燥热性希日乌素的川楝子比例多,清希日药诃子和清血热药药栀子比例小。而《蒙医传统方剂及用药方法》中比例微变,文冠木2份,诃子、栀子1份,川楝子3份,更注重燥热性希日乌素功能。本方功能主治方面《观者之喜》中治疗“各种水肿”。之后的书籍中比较详细写功能主治;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药)》中写“清热,燥协日乌苏,消肿功能,主治陶赖,赫如虎,关节协日乌素病,水肿等”。

年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命名为“森登四味汤散”,记“文冠木g,诃子g,川楝子g,栀子g,以上4味,粉碎成中粉,过筛,混均,黄棕色粉末,气微,微苦、涩。清热,燥协日乌苏功能,去掉消肿功能,主治关节炎、水肿”。

目前,蒙医临床上使用的文冠木四味汤来源于《观者之喜》记载方,本方使用历史也悠久,处方比例、功能主治、剂型基本没有演变。燥协日乌素、消肿、止痛功能的文冠木为主,燥热性协日乌素功能的川楝子为辅,清血热、消肿功能的栀子和调元功能的子为佐使,演变小,蒙医经典名方。

3.1.2药材来源演变

文冠木四味汤由文冠木、诃子、川楝子、栀子等4味药材组成。在《中华本草》中明确指出以上4种药材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药材来源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药材同种来源。如文冠木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称:“生于山的阳坡,树木质硬,叶似猪鬃,味甘、涩、微苦。”

《无误蒙药鉴》所述形状同上,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产地、形态及附图特征与文冠木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文冠木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文冠木同种来源。

再如,蒙药材诃子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树皮颜色等类似核桃树,树皮黄色,叶绿色,质厚。花鲜黄色树大”。《无误蒙药鉴》载“产于印度的色黄,产于尼泊尔的色棕黑”。并附果实图11幅。上述植物形态特征,尤以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诃子之药材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诃子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诃子同种来源。

3.2手掌参八味汤

3.2.1组方源流

手掌参八味汤是蒙医传统经典名方,渊源于记述最早者,—年用著作《四部甘露·(甘露洁晶)》三十六章,巴木病治疗中记载“诃子、川楝子、栀子、地格达、苦参、杜仲、龙骨、手参之汤能治疗巴木病”;之后年著作《医法之海》中的一百一十一章中记载“三子汤、苦参、杜仲、龙骨、地格达、手参之汤能治疗孔窍病”。

以上2个书籍中未记载处方药比例(蒙医古籍未记载药材比例时根据者患者的病情、体质,辩证调配,这也是蒙医药特色之一)、方名;主治方面前者只写了“治疗巴木病”,后者“治疗孔窍病”是巴木病的前期治疗;之后记载于《观者之喜》“诃子一钱、川楝子一钱、栀子一钱、苦参、杜仲各三钱、龙骨、肋柱花各两钱、手参五钱共研细粉,水煮服汤,去除巴木病”。首次记载方药材比例,主治方面进一步细分,而处方药中前两书籍写“地格达”(蒙医药用的“地格达”有6种:肋柱花、苦地丁、扁蕾、蒙花锚、梅花草、紫花地丁),本书记载其中的肋柱花(具有清希日热、清热、愈伤、健胃功能)。

现代蒙医药书籍中写的手掌参八味汤处方比例、剂型与《观者之喜》记载相同,不同之处“地格达”有些书中写“地丁”(蒙药中地丁有2种,苦地丁具有清热,平复希日,愈伤,消肿功效;紫花地丁具有平复希日,解毒功能),有些当药(瘤毛獐牙菜具有清湿热,健胃的功效),有些写“地格达”;功能主治方面写巴木病证状为主。如年蒙医教科书《蒙医方剂学》中“具有清血热功能,主治口腔糜烂,全身出紫斑,腿发紫肿胀等巴木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具有清血热功能;治疗巴木病”等。

目前蒙医临床上使用的手参八味汤来源于《观者之喜》记载,异名为“额日赫腾乃·嘎日—8音汤”、“旺拉嘎—8音汤”;手掌参、诃子、川楝子、栀子、苦参、杜仲、龙骨、地格达等,制成汤。本方以具有益精华功能的手掌参为主药,清协日乌素热功能的苦参,清希日热功能的地格达,制腐作用的龙骨,分离污血与精华血功能的三子为佐药,诸药配伍,对污血过多引起的巴木病有良效。

3.2.2药材来源演变

手掌参八味汤由手掌参、诃子、川楝子、栀子、苦参、杜仲、龙骨、地格达等8味药材组成。在《中华本草》中明确指出以上8种药材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药材来源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药材同种来源。如手掌参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称“生于草甸或草坪,茎叶绿色,叶全缘,细长,花蓝黄色,形似卷起的彩绸,果穗似塔,内含砂粒状种子……根手掌状”,并附图1幅。上述植物生境、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使用的手掌参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手掌参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手掌参同种来源。

再如蒙药材龙骨记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引自《晶珠本草》,内称“本品是埋在地下的古生动物的骨骼,大小不一,灰白色,粘舌,坚硬,胫骨石化为晶,形态不一,有的状如食肉动物犬齿的,有的状如鹿角,脊柱很长,尾骨细。多与其他动物的骨骼相混。并附有矿物形态图。历代有关鲁牙斯的本草记载与现今蒙医药用的龙骨基本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龙骨”。

3.3姜黄四味汤

3.3.1组方源流

姜黄四味汤记述最早者,可追溯至8世纪上半叶著作《四部医典》(后续部),第五十五章记中记载“尿频症(淋病)治法姜黄、黄柏、栀子、蒺藜煎汤令服”之后,《四部甘露》记载“尿频症(淋病)用勇瓦-4汤,处方为姜黄、黄柏、栀子、蒺藜”首次记载方名。之后《医法之海》的第九十章尿频症治疗记“各类尿频症(淋病)首投姜黄、黄柏各五钱、栀子六钱、蒺藜七钱为伍的协日嘎—4汤服用”。首次处方药味比例。之后《观者之喜》又记“勇瓦-4汤,姜黄五钱、黄柏三钱、栀子四钱、蒺藜五钱,主治尿频症”。处方量与前述有所不同,止腐,治疮疡,解毒,杀粘功效的姜黄量多,燥协日乌素,清热,敛毒功效的黄柏的量相对变小。《蒙医药选编》蒙医药著作中亦见有关于姜黄四味汤的记载。

现在蒙医药书籍《传统蒙药与方剂》、《蒙药方剂工艺流程》、《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蒙医方剂学》、《蒙成药方选》、《蒙医赤脚医生手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等书籍中均记;处方药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基本相同,如《传统蒙药与方剂》“处方组成为姜黄、蒺藜各25g,栀子20g,黄柏15g。以上4味药物共研粗末,混匀,制成汤剂。具有杀粘,清热,利尿功能。主治肾热,膀胱热,血尿,尿闭,尿频。日1~3次,每次3~5g。煎汤凉服”。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

目前,蒙医临床上使用的姜黄四味汤来源于《观者之喜》记载,本方使用历史悠久。治疗淋病、肾膀胱热的凉性汤剂型蒙成药,又名四味希拉嘎汤,本方以具有杀粘功能的姜黄为主,利尿、温肾功能的莲藜,清血热功能的栀子,清热止血功能的黄柏为辅,故对肾、膀胱热,血尿,尿频等具有疗效。主治肾热、膀胱热、尿血、尿闭、淋病等症,被西医诊为肾炎、膀胱炎、尿道感染等均可服用此药。

3.3.2药材来源演变

姜黄四味汤由姜黄、蒺藜、栀子、黄柏等4味药材组成。在《中华本草》中明确指出以上4种药材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药材来源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药材同种来源。如姜黄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其茎叶形似蒜,根皮似姜,且内红黄色,味微苦”。《无误蒙药鉴》载“生于温带,茎叶似白皮蒜,根外皮同姜,内棕黄色,味稍苦”,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产地、形态及附图特征与姜黄之产地、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姜黄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姜黄同种来源。再如蒙药材蒺藜记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称“生于宽阔低平的砂壤地,叶茎辅地蔓生,花少且不明显,果实具钉状刺,似山羊头,味甘”,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生境、生态及附图特征与蒺藜特征一致,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蒺藜与现在蒙医药应用的蒺藜同种来源。

4.讨论

年在《关于印发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经典名方到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经典名方挖掘开发。《中医药法》中界定中医经典名方的标准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民族药中以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代表的民族药具有完善的医药理论体系和经典古籍。蒙医方剂绝大部分经典方剂沿用迄今,但被开发成国药准字的处方甚少。这些经典方剂历经漫长临床实践检验而仍然在当前蒙医临床中广为应用,说明了其疗效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非常值得予以开发利用。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作者:孟和毕力格,奥·乌力吉,王秀兰,杨立国,苏都娜布其,国光,包智杰,木其尔,包晓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