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一套漫画,消除儿子学文言文的畏惧
治疗女性白癜风疾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12/6323905.html ---Tips:点击上方查看往期内容--- Part.1前言 儿子中文一般,他们美国课堂也不教中文,因此很多时候,遇到问题都只能问我。 有一次,小家伙不晓得从哪看到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别的字他都认识,但唯独“吾”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跟他讲,这里的“吾”就是“我”。 又有一次,他又从书里看到一个词——“金兰之交”,又是字认识,但是一整个词不知道意思。 于是我又跟他讲,“金兰之交”指的是“朋友”。 这种事情发生好几次后,我就发现,问题出在了文言文上。 因为文言文里面有很多独有的用法和词汇,而且还会从文言文里派生出很多成语、诗句。如果不掌握文言文这些词汇的话,会极大影响后面成语、诗句和古文理解。 于是,每每辅导儿子的时候,我就开始感慨,如果能有一套专门的文言文词汇字典该多好,那就能省事太多太多了! 两个月前,出版社的老师寄给我一套打样的书,刚翻了几页,我就眼睛一亮—— 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那种文言文书吗! 她很聪明地将文言文中的古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做了一个对应。 比如下面左图中有个“吾”,右图就会有一个“我,一一对应”! 而左图中的“金兰之交”,右图就是“朋友”,也是一一对应。 细看下去后,越来越觉得这书很有意思,它把古文和现在的文字做了映射! 当你想说“有钱,任性”的时候, 你可以说:“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当你想夸女生漂亮,除了说“你好漂亮啊”“你真好看啊”,你还可以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当你想说“心好累”的时候, 你可以说“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当你遇到目光短浅的人时,无法志同道合的人时,也不用强迫自己和他聊天,毕竟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有了这书,文言文那些常用的词汇、用法在这里都能看到对应的解释,而且都是漫画,好看又好懂! 孩子学文言文的感觉,就跟这套书名一样——《文言文太容易啦》! Part.2漫画对比古今汉语 文言文都是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很多孩子一看就望而生畏。那怎样将文言文和现代文字联系起来,消除这种畏惧感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 用!漫!画! 古人不是外星人,他们跟我们一样,要生活,要工作,会交友,会上学……只是他们说的话、用的词跟现代人不一样。 这是我们现代的家庭:有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一张图包括了好多称谓。 那古人也有家,他们家人之间怎么称呼呢? 原来古人的“我”是“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称呼我们现在一样在用的“父、母、祖父、祖母”,哥哥是“兄”…… 这样的漫画,所有的词汇都一一对应,特别清楚。下次再看到“吾”,就知道是说“我”了! 而且这一对比就发现:文言文不是“外语”,我们现在说的话,一样在用文言文里的词语。 这是最棒的一点,消除文言文的陌生感! 一旦文言文跟我们的生活有了关联,孩子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地方。 古人跟我们一样交朋友,跟家人跟邻居说话。这是一个夫君跟他娘子的对话 其实就是老公请老婆帮忙找个东西。 这样再去读那两句:“娘子,为吾觅一物。”“郎君,请少待。”完全不难啦! 书里有很多这样的生活化场景,把古人的生活和咱们的生活放在了一起。可以清楚感受到古今的差别,但更多的是熟悉感和认同感。 古人跟我们一样上学,可是他们的老师叫“夫子”。看看他们用的是“竹简”、“砚台”、“戒尺”,咱们现在用的是课本、笔、卷笔刀。 有时候我们看古人的名字怪怪的。高一语文有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叫《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这个“烛之武”是一个人的名字。咋起这名?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贵族喜欢在名字里加“之”字,以强调自己的身份。 知道了这个,读《烛之武退秦师》就不会觉得这个人名好奇怪了,里面的“佚之狐”也是这样啦! 高一语文还有一篇《庖丁解牛》,出自《庄子》。 解牛的人叫庖丁,所以这个人是姓庖名丁吗?其实不是。庖是厨师的意思,原来这个人是一个名为丁的厨师。古人常常会用职业作为名,再取另一个字,组合成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名字有还有很多。 书里全是这样的漫画,孩子“带着现代的眼光和见识,穿越到古代生活”。看起来脑洞很大,其实都是从生活的点滴入手的,接地气。孩子读不费劲,古文变得又好玩又有趣。 Part.3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难读、难理解还有一点在于:它的字、词和我们现代汉语比,已经有很大差别。有相当多的文言文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读懂读通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字词的掌握和理解。 文言文里的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这套书在编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小朋友的文言文阅读需求,把中小学常用文言文出现高频词基本上都收进去了。 一套书7本,包含实词个字,10个虚词。10个虚词,包括“之、而、乃、其、于、乎、以、者、也、为”。 这套书讲字、词的方式特别好。我们在实词和虚词里挑一些,看看这套书妙在哪里。 1 实词 我们看“闻”这个字。它是文言文中常出现的高频词。 七年级语文书里有一篇《吕氏春秋》的《穿井得一人》,“闻”字出现了4次。 我们现在说“闻”,我们通常会想到用鼻子闻。但对古人来说,“闻”有更多的意思,可以是用耳朵听,听见。 或者是报告的意思 表示闻名 还有听说。 就这一个字,就有这么多不同的意思。这还是它当动词的时候,在古文里,它还会转变词性,变成名词。 作名词时还有多种意思,如见闻见识、名望名声。 闻字还可以引申出古代常用词语如“闻令”“闻命”,成语如“闻一知十”“博闻强识”等。 看,就这一个字,它在不同词性之下不同的意思,包括古文范例,译文解释,搭配上可爱的漫画,一下子就解释地非常清楚了。 这样读的好处就是能举一反三,比如延伸到古诗里。 其实,在孩子经常接触的古诗中,也多次出现“闻”这个字,比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里的“闻”都是听见的意思。 文言文里还有一种现象叫作“古今异义”,也是很让人头疼。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走”字。 “走”字现代的字义是直接迈开步子行走,在古文中却是“跑、疾行”等意思。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指的就是跑着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当图画语言搭配语言环境,想不理解都难了。 除了跑,“走”字还有很多其他意思。比如《孟子》中的名句: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看下面这幅图中右边的人的状态,你能猜到“走”字的含义吗? 没错,此处的走,就是“逃跑”的意思。除了跑和逃跑,“走”还有延伸、奔向、离开等意思。 跟“闻”一样,它也可以动词名用。名词时引申为自称的谦辞,比如《东京赋》中的“走虽不敏”,指的就是“我虽然不聪明”。此外“走”还有走兽、车轮等意思。 从字词理解出发,这样来读文言文是最扎实的。小学阶段善于积累,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实现质的飞越。 2 虚词 像“之、乎、者、也”这样的虚词,由常背古文引出虚词用法,延展至虚词的助词、副词、连词等多种用法。 我们看“之”。这个字在同一篇文言文中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不同词性的用法。同一词性下还有不同的意思,有时候表示停顿,有时候则翻译成的或得。 书里把这些虚词的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一个个用漫画和古文和释义,都总结到位。 这样可比一个个死记硬背有意思多了。 Part.4知识补充和拓展 这套书还有一点很好的地方就是它通过古文里的字、词,拓展了很多有意思的古代知识,把中小学阶段必背、常考的30篇文章也纳入其中。 课外拓展的知识都是很生活化的,跟历史也有关。 比如我们现在说自己都是多少岁,一个数字,但是古代,不同的年龄有各种不同的词语。 垂髫、豆蔻年华、而立、不惑……而且男女还不一样。 学历史都知道古代有科举制度,看看古人跟我们学的有什么区别。“五经六艺”是啥? 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从小开始是小学生,初中生,一级一级升。古人从小到大,学生的称谓跟现在大不同。 在《一点就通的译文》这一本里,有原文学习、译文注释、重点字词讲解,知识小喇叭、名人小故事及阅读延展等多个板块。 7本中有一本是练习册,但是做的像游戏一样,完全不枯燥。游戏的主角叫唐有才,是一名赶考生,要去进京赶考,可是他碰到了好多麻烦,就靠你帮他了! 帮他在一堆书里找到考试要用的“四书五经” 路上碰到一个妇人被偷钱包,根据妇人4个字的描述“长、鄙、惑、沉”,抓住小偷! 最后他能不能顺利高中可就看你了! Part.5团购信息 《文言文太容易啦》(全7册),适合年龄6-12岁。 平装;16开本;平均48页/册,7本共页;产品尺寸(mm***35mm);套装总重1.5kg;定价元,团购价89元。 北京发货,中通、韵达快递(随机发货,不指定快递),全国包邮(青海、宁夏、海南、内蒙古加收10元,新疆、西藏加收20元,港澳台及海外不发货)。下单后三日内发货,周六日不发货。 可提供电子发票,备注开票信息及邮箱地址,截团后统一开票发送。 -购买方式-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9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听书百年孤独十大精彩瞬间
- 下一篇文章: 端午3日乌兰布统影视基地将军泡子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