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大典华东千金子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金子Qianjinzi EUPHORBIAESEMEN千两金、菩萨豆、续随子。 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lathyrisL.的干燥成熟种子。 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开宝本草》载:“生蜀郡及处处有之。苗如大戟。一名拒冬,一名千金子”。《图经本草》载:“今南中多有,北土差少。苗如大戟。初生一茎,茎端生叶,叶中复出数茎相续。花亦类大戟,自叶中抽干而生。实青,有壳。人家园亭中多种以为饰,秋种冬长,春秀夏实。故又名拒冬。实入药,采无时。下水最速。然有毒损人,不可过多”。本草记载与现今所用续随子基本一致。 二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粗壮,无毛,多分枝。茎下部的叶密生,条状披针形,无柄,全缘,上部的叶交互对生,卵状披针形,顶端锐尖,基部心形而多少抱茎,长6~12cm,宽0.8~1.3cm。总花序顶生,2~4伞梗,呈伞状,基部有2~4叶轮生,每伞梗再叉状分枝,有2三角状卵形苞片;花序总苞杯状,顶端4~裂;腺体新月形,两端具短而钝的角。蒴果近球形,无毛;种子矩圆状球形,表面有黑褐相间的斑纹。花期4~7月,果期6~9月。 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向阳山坡。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另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非、中亚、东亚和南北美洲。 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以阳光充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低洼地和黏土不宜栽培,易发生病害。 2.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直播法,7~8月采收深褐色果实,晒干备用。南方秋播9月中旬至9月下旬;北方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穴深~7cm,每穴播~6颗。条播,按行距40cm开沟,沟深~7cm,将种子均匀播下。播后烧人粪尿,覆土2~3cm。 3.病虫害病害:叶斑病、枯萎病。虫害:老虎、蛴螬。 夏、秋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统货。 九里明、千里及、黄花母。 (一)性状特征 一侧有纵沟状种脊,顶端为突起的合点,下端为线形种脐,基部有类白色突起的种阜或具脱落后的疤痕。种皮薄脆,种仁白色或黄白色,富油质。气微,味辛。 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mm,直径约4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皱纹,网孔凹陷处灰黑色,形成细斑点。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二)显微鉴别 1.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波齿状,外壁较厚,细胞内含棕色物质;下方为1~3列薄壁细胞组成的下皮;内表皮为1列类方形栅状细胞,其侧壁内方及内壁明显增厚。内种皮栅状细胞1列,棕色,细长柱状,壁厚,木化,有时可见壁孔。外胚乳为数列类方形薄壁细胞;内胚乳细胞类圆形;子叶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均含糊粉粒。 2.粉末特征粉末深棕色。种皮厚壁栅状细胞1列,棕色或深棕色,细胞细长柱状,排列紧密,稍弧状偏弯,下段渐细,末端平整或钝圆,长(径向)72~μm,宽(切向)9~22μm,壁厚3~9μm,孔沟纤细而稀疏,胞腔较宽,充满红棕色或深棕色物;种皮薄壁栅状细胞(外种皮内表皮)1列,淡棕色,呈长方形或类方形,宽(切向)9~20μm,排列成短栅状,外侧径向薄壁而稍弯曲,向内瓦内壁增厚,约1.μm,表面观呈多角形,排列紧密,壁稍厚,无细胞间隙;种皮表皮细胞(外种皮外表皮)椭圆形或半圆形,略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突起,外壁稍厚,胞腔常充满黄棕色或红棕色物;种皮下皮细胞类多角形,稍皱缩,壁稍厚,有大的椭圆形或类圆形的纹孔;内胚乳细胞类圆形,直径36~63μm,壁薄,胞腔内充满圆形或细粒状糊粉粒,并含脂肪油滴;子叶细胞淡黄绿色,含颗粒状糊粉粒、脂肪油滴;外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壁稍厚。 1.种皮厚壁栅状细胞2.种皮薄壁细胞3.种皮表皮细胞4.种皮下皮细胞.内胚乳细胞6.子叶细胞7.外胚乳细胞8.导管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三)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30~60℃)8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加乙醇8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秦皮乙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 以粒饱满、油性足者为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脂肪油不得少于3.0%;含千金子甾醇(C32H40O8)不得少于0.3%。 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 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癣蚀疣。用于二便不通,水肿,痰饮,积滞胀满,血瘀经闭;外治顽癣,赘疣。 1.致泻作用千金子种子脂肪油中所含的环氧千金二萜醇苯乙酸酯二乙酸酯能刺激肠管从而产生腹泻,其强度为蓖麻油的3倍,千金子甾醇也具有致泻作用。 2.抗肿瘤作用千金子鲜草对急性淋巴细胞型及粒细胞型、慢性粒细胞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白细胞升高均有抑制作用。千金子甲醇提取物体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红白血病细胞(K62)、人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细胞(U)、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IC0值分别为1.、13.1、10.、17.、29.6μg/ml;体内对小鼠肉瘤(S)和艾氏癌性腹水(EAC)也显示出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从千金子中分离的大戟因子L对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的P-糖蛋白(P-gp)有明显抑制作用。 3.抗肺纤维化作用千金子提取液对大鼠原代培养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其对肺纤维化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其他作用千金子含有的白瑞香素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与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临床用于外科手术麻醉。瑞香素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秦皮乙素也有抗炎作用,秦皮乙素还有抗菌止咳、祛痰、平喘等药理作用。千金子中的七叶内酯具有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美白祛斑作用。 中气不足,大便溏泄及孕妇禁服千金子。千金子所含有毒成分为千金子甾醇等,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 致泻作用既是千金子的药效作用,也是其部分毒性作用的表现,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控制剂量。千金子种皮占种子重量的40.3%,种皮的有效利用有待研究。 以上节选自《新编中国药材学》获取更多药材知识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8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孙思邈千金翼方与九蒸九晒芝麻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