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今天是唐代三大节日之一上巳节,看看
今天是农历三月三,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的上巳节。 上巳,作为节日,特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为了便于记忆,“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在唐代,上巳节成为一个主要以春游为中心内容的节日,是当时的三大节日之一。 关于上巳节的由来与风俗,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在《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一书中为我们一一作了梳理。常建华 0 上巳节的由来上巳之巳是十二地支的巳日。劳幹在《上巳考》提出,用地支系日,可能与腊祭有关,腊祭用戌日是汉代承袭秦国的风俗,秦国始为腊是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年),也可能受到了战国“建除家”择日方式的影响,因为上巳是清洁、清除一类的节令,若用“建除家”的方式计算,三月(辰月)上巳是“除”日,正合清除的意义。“兵避太岁”戈上的“泰一锋” 所谓“建除家”,是以建除十二辰定日吉凶者。十二辰中六吉六凶,满所在之辰,平所在之“巳”都属于凶的范畴。既然有凶,就谋求破除之法。《越绝书》记载:“天运历纪千载,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这大概是两凶相遇强者胜,故以满破平吧。如此,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说:三月建辰,则巳为除日,故“‘上巳’一曰‘上除’”,揭示了“上巳”一词由来和性质。上巳还被解释为求子。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认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义是为了求子。上巳节与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为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始妣简逖吞鸟卵,因此怀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简逖被奉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变为上巳节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节还有曲水浮卵之戏,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探石求男”图上巳求子之俗还从其他方面体现出来,如《三辅黄图》卷四说汉代长安有“百子池”,上巳时人们在此张乐,显然是求子之地。四川的不少地方乞子是在上巳进行的。简州北有玉女灵山,上有石乳房流水,宋代“每三月上巳日,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六)宋代金堂县有一井,“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必于井中,探得石者为男,瓦砾为女”。(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一二二《道教灵验记》)而成都北门外有山,上有小池,三月三日“投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上述事实说明求子确是上巳节的主要内容。02 唐代以前上巳节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即在弯曲的溪中,将盛着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传杯,人们各自守候一处,酒杯漂到谁的地方,谁就取饮赋诗,借此取乐。这种漂浮的酒杯,两侧有一对耳朵或翅膀,称作“羽觞”。 曲水流杯又称曲水流觞。晋南朝的诗篇描述了这类习俗。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第二首有“羽觞波腾”之句;鲍照《三日》诗中“临流竞覆杯”的描写;而庾肩吾《三日侍兰亭曲水宴》的“百戏俱临水,千钟共逐流”,记述了流杯的盛大规模。这些诗句反映出当时曲水流杯的普遍性。 上巳节,以曲水流杯为契机,朋友藉此常聚会,这类雅集最著名的要数晋代王羲之和四十二位朋友三月三日相聚会稽山阴兰亭修禊的故事了。《兰亭集序》专门记述了此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乾隆花园禊赏亭流杯渠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为,后来人们修备专门的园池进行。今存清代流杯之处不少,如北京的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都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的沟槽,皇帝题写匾额为“禊赏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称流杯亭。可见曲水流杯之俗传至清代。 在唐代,上巳节是三大节日之一,在节前五天,按照官吏职位高低,分别赏给一百至五百贯的宴会费用。上巳日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人民也到曲江行乐。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应制》:“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即是曲江宴会的写照。崔灏《上巳》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描写出长安祓禊倾城出动的盛况,而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反映出姑娘对此节的热衷。 唐以后流觞聚会的禊饮之俗渐衰。南宋范成大《观禊帖有感三绝》说:“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哀叹禊饮之不振。 北朝至唐,上巳还有射箭的礼俗。陆翙《邺中记》记述后赵石虎在邺城筑有华林园,三月三日与公主妃嫔“临水施帐幔,车服灿烂,走马步射,宴饮终日”。梁的庾信到北周后作《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中说,三月三日乃命群臣陈大射礼,虽行祓禊之宴,即同春蒐之仪。这种马上射箭的春猎礼还见于北齐,属于北朝游牧民族南下后与中原礼俗的结合。唐代上巳的大射礼盛于宫廷。《唐会要·大射》记载了太宗、高宗、玄宗时代多次举行大射。《旧唐书·许景先传》还把上巳称为“赐射节”。 春游时节也少不了踏青。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月令》记载,三月三日,要向尊长上踏青鞋履。使用专门的鞋子踏青值得注意,当有特定的寓意。唐末五代李淖《秦中岁时记》说:“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可见踏青是上巳节的一项内容,而践踏这一侵凌青草的有意行为,透露出与祓禊的性质相同,在于去除不祥。唐人上巳踏青草是相当流行的,孙棨《北里志》说,上巳日张住住家人俱踏青,就是一个证明。 清《点石斋画报》之“踏春赘谭”图宋以后禊饮不盛,踏青之俗虽不如清明,也有一定规模,主要是春游的娱乐活动。郊游踏青成为上巳主要的风俗。 03 宋代以后上巳节的风俗宋代以后上巳节流行头戴荠菜花。南宋所撰《岁时广记》卷一九引《琐碎录》说,淮西人三月三日取荠花铺灶上及床席下,可避虫蚁,极有验。苏东坡《物类相感志·总论》:“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檠上,则飞蛾蚊虫不投。”这是在居室中布置荠花,以避蚊虫。 清代有关戴荠花的风俗,在顾禄《清嘉录》中有详细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亮花’。” 此外,上巳节还有其他风俗。《析津志辑佚·岁纪》说,元代大都人认为,三月三日可脱贫穷,居民以菽黍秸做成圆圈套头套脚,然后掷之水中,表示脱穷。贫穷是不吉祥的,除之符合祓禊的传统。受佛教影响,供乌饭也在上巳节出现。万历福建《建宁府志》说:“乌饭,取南烛木茎叶,捣碎渍米为饭,成绀色以食,旦各相馈遗,俗谓目连是日作此供母,故效其然。” 明刻本“目连挂灯荐拔母”图宋代以后,三月三日流行祀神活动。宋代开始于三月三日祭祀北极佑圣真君。此神是道教将北极星人格化,道观祭之。 三月三日的玄帝祭祀也于宋代以后兴起。玄帝即玄武帝,又称为真武帝、荡魔天尊,是道教大神。玄武很早就是主北方的星辰,后改造为灵龟,宋代出现真武一词,南宋有真武入武当山修行的传说,被人格化。明代朱棣兴起于北方,对玄武崇敬有加,民间对其信仰更加普及。明代河南真阳、永城、夏邑、归德诸志均有三月三日祀玄帝的记载。 明·万历“玄天上帝像”三月三日有农占之俗。一是以天气占桑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种桑柘》引六朝以前书《杂五行书》说:“欲知蚕善恶,常以三月三日,天阴无日、不见雨,蚕大善。”继承这一传统,南宋《岁时广记》引《博闻录》说以三月三日晴雨,占桑柘贵贱。直到清代,湖北《江陵县志·气候》记载,以三月三日阴雨兆丰年,晴朗则旱,桑贵。谚云:“三月初三晴,桑上挂银饼,三月初三雨,桑叶有苔痕。” 采桑(东汉)二是以蛙鸣占农桑。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十六首》记叙晚春:“湔裙水满绿州,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闻,今年田稻十分秋。”江南水稻之乡,通过上巳蛙鸣判断丰歉,蛙声不断是丰兆。 本文摘编自《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一书,内容有所删改,标题为小编所加。相关图书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常建华著中国工人出版社年版著名历史学者常建华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文献资料,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本书配有较多的图像资料,既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同时也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 温馨提醒 如需购买《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等好书,可直接识别如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8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稻苗床播种期管理技术建议
- 下一篇文章: 年来活得最明白的人,迄今无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