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医书

一人苦幽独,十载灯明夜。

片玉阅经得,碎金临证觉。

发白终不悔,鬓雪仍自乐。

谁言著书易,字字皆心血。

——年何庆勇写于北京勤学斋

医缘

我生癖耽医,嗜经人似痴。

君问何为乐,临证心自怡。

——年何庆勇写于北京勤学斋

何庆勇教授新书《备急千金要方药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年6月在北京出版。

01作者简介

何庆勇,字鹏伟。

湖北黄冈罗田人,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仲景国医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现工作于中国医院心内科。

长年来着迷于仲景伤寒学说,笃尊汉唐古方,临证处方药味严格遵守《内经》“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对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古方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深的体会与丰富的经验,多次获得年度患者满意奖。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金匮要略》课程授课老师,针对《伤寒论》较系统的提出了“类方一方证一主证”辨证新体系,针对《金匮要略》提出了“辨病—方证—主证”辨证新体系。

先后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1项。已经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培养硕士、博士20名。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奖12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86篇(SCI文章21篇),相关文章被世界顶级杂志PANS等引用。独著或主编《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等学术著作12部。

02《目录》预览03自序及前言04《绪论》预览

卷一药对绪论

孙思邈(—年),自幼聪慧,通晓百家之说,尤其爱好道家老庄学说,曾得隋唐两代皇帝征召,但其无心于仕途,皆不就。自谓“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故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留心医药,勤于临证,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为医学和药物学做出重要贡献,终成一代医学大家,被后世尊为“药王”。其所著的《大医精诚》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成为后世诸多医者的行医誓言。

孙思邈虽著书数十部,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因年代久远与战乱多已散佚,今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孙思邈代表著作,传世广泛,抄录版本众多,后世经多方整理、汇总,使其得以较为完整地重现。书中采集汉魏六朝以及唐朝当代医学内容,分门别类,重加编排,内容丰富,是唐代医学文献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医学产生重大影响,故其书名冠之以“千金”。北宋林亿评价《备急千金要方》说:“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南宋晁公武说:“后世或窥其一二,未有不为名医者。”清代张璐说:“尝窃考之,晋唐以降,医籍浩繁,其存而传于今者,亦复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长沙、绳尺百世者,盖莫若孙思邈《千金方》者焉。”

一、药对

《神农本草经·名例》云:“古方多有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对是指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味药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中写道:“《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在《药总诀·序》中也载道:“雷公、桐君,更增衍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说明药对学是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以佐使相须扩大其适用范围。从早期古人对中药单味药的探索与使用,到为扩大治疗范围、增强疗效、削减毒性而试着将两味药合用,这期间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如中药七情。但我们所说的药对更多的是指相须、相使的两味药,两药相合使其功用胜于单味药。如现代著名医家李维贤认为药对可以按相须、相使、相佐的法则配伍。古代论述药对的著作有《雷公药对》《新广药对》,可惜皆已散佚。但是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药对早在当时就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了,如“择薤一把,以敦酒半斗者,饮之”治疗伤痉,等等。另外医圣张仲景也是善用药对的高手,如《伤寒论》中出现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都是药对的临床应用实践。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悬壶济世多年,其得意门生吕景山总结了先生临床常用对药余对,颇具临床价值,日本、韩国已先后将其译成本国文字出版。孙光荣教授认为:凡用药,有单行者,有二药相用成对者,有三药联合成角药者,依药物之七情,各宜用之,其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对药,协同作用,实现治疗目的。现我们对《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药对进行整理研究,希望可以对提高临床疗效给予一些帮助。

二、《备急千金要方》药对临床应用

《备急千金要方》系孙思邈“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于是“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而成,故贵在精简,内含诸多实用药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妇人方上》中就有药对18组。如干姜与黄连一对,干姜辛散之性略缓,能走能守,辛温散寒而补脾阳;黄连苦寒泻火,坚肠止痢。二药相伍,一补脾阳,一泻实火,苦辛并进,辛开苦降,能泻胃经之痞结,用治寒热互结之诸证,起到除寒积,清郁热,止呃逆,理肠胃的综合作用。又如茯苓与葵子一对,茯苓淡渗利水,渗湿而健脾,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虚实寒热各种水肿;冬葵子甘寒滑利,利尿通淋,二药相伍,可利水通淋,常用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及妊娠子淋。再有麻黄与甘草相伍,麻黄上宣肺气,下输膀胱,发汗解表,可使水湿之气从毛窍外散,以达通调水道之功;甘草益气补中,素有“百药之首”之称,有培土利水之功,两药相伍,常用于治疗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更有葶苈子与桃仁相合,葶苈子降上逆之气机,利停聚之水饮,又可泄热;桃仁善除瘀血,降气,通便。两药相伍,能助肺降气,又能活血利水,消癥散结,通利肠道,二者相使可用于治疗瘀水互结之证,起到降气平喘,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通利小便的作用。像这样的例子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不胜枚举,很多都具有很好的疗效。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个药对,以飨同道。

05医案举隅

范某,男,44岁。初诊日期:年5月7日

主诉:心动悸间断性发作8个月,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心动悸,近5天来症状加重,每于中午、晚上睡眠时或平躺时发作,自觉“嘣嘣”作响且跳动极不规律。症状每日出现,发作时身上有汗,严重影响睡眠,心慌而不喜按。

刻下症:睡眠时或平躺出现心动悸,自觉“嘣嘣”作响且跳动极不规律,发作时身上有汗,心慌而不喜按,身上较怕冷,早起无口苦,纳呆,眠差,二便可。脉沉,舌边有齿痕,苔薄黄。

诊断:心悸(葶苈大枣泻肺汤证、《千金》葶苈桂枝汤证、枳术汤证)。

治疗: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千金》葶苈桂枝汤合枳术汤。

葶苈子30g,桂枝12g,大枣30g,生甘草20g,

浮小麦90g,枳壳15g,生白术30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二诊(年5月14日):患者自诉现在睡觉或平躺时,心脏已不再“嘣嘣”作响,已经不影响中午和夜间的睡眠;只有醒来的时候能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但已不再是不规律的跳动了,服药第3天即无心悸。原来纳呆,感觉食物停于胃中不下行,现在食物向下了。现阴囊瘙痒,尤其在晚上加剧。舌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

治疗:守原方加白鲜皮18g,乌梢蛇18g。

葶苈子30g,桂枝12g,大枣30g,生甘草20g,

浮小麦90g,枳壳15g,生白术30g,白鲜皮18g,

乌梢蛇18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服药后2周随访,诸症痊愈。

按语:《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说:“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肺痈胸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近代曹颖甫《金匮发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说:“此证与支饮不得息者,同为肺满气闭,故宜葶苈大枣泻肺汤,直破肺脏之郁结。用大枣者,恐葶苈猛峻,伤及脾胃也(此与皂荚丸用枣膏汤同法)。”曹氏与前代的主流观点多认为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间支饮,宣肺满气闭。清代莫枚士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其《经方例释·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说:“葶苈本治心水,故《千金》十水丸,用以治赤水之从心肿者,而仲景以治喘不得卧之肺病,非以葶苈治肺也。以心系肺下,人卧则肺迫于心,心不舒则喘甚,从其见症之脏言之故尔。”莫氏认为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泻心水之方,可用治心水见胸闷喘憋,心慌心悸等证者。笔者临床体会到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方证是:喘憋不得卧,吐黄脓痰。本患者虽无明显喘憋,但出现平躺时心慌心悸,心慌不喜按,舌边有齿痕,脉沉,此为胸中水饮停滞的表现,亦符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方证。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第四有“治水肿利小便方:葶苈四两,生用,桂心一两。上二味,末之,蜜丸。饮下如梧子大七丸,日二,以知为度。”因患者胸中水饮较盛,根据笔者经验,加入桂枝以温阳化饮。在临床上,胸中有水饮,出现心悸、胸闷、水肿等证时,常可将葶苈大枣泻肺汤与《千金》葶苈桂枝汤相合,增加泻水逐饮的功效。

更多精彩尽在书中!

当当、京东、淘宝等各大平台均可购买!

何庆勇经方

欢迎大家为传承汉唐古方出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