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咖

引言

自古中国与茶就结下了深深的渊源,历朝历代对于茶的探索从未停止。单拿由游牧民族一手创建的元代来说,就开辟出具有游牧特色的茶事文化,并在茶文化中融入曲这一艺术形式,使得当时的茶文化更具内涵。

元代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将饮茶之风推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杂糅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成为入主中原的鲜明表现。就此作为基础,如文献中记载的那样:“至顺之后,无籍可考,他如范殿帅茶、西番大业茶、建宁胯茶,亦无从知其始末,故皆不著”。关于元代茶文化的灿烂长卷就此铺展开来。

元代统治阶层带动茶的传入

元代在历史上的存续时间仅有九十七年,建立王朝之后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蒙古人和色目人位居于等级列表的上层,成为主导元代统治的中坚力量。

蒙古人正式入主中原之后,起初对于小农经济的认知并不深入,长期的游牧习俗使得蒙古人还未能有效吸收中原文化。元代茶文化的孕育,还要从统治者接触茶开始说起。蒙古人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都以牛羊肉为主,饮品也多为新鲜的乳制品。

后来商人们向成吉思汗进贡茶叶,茶叶在蒙古人间并未流传开来,茶更多只作为奢侈品,供蒙古贵族们私下享用。茶正式以流通手段,得到蒙古人的认识,要到忽必烈统治时期,前期蒙古人保持着吃肉喝奶的习惯,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史料支撑:

“鞑靼人多吃马牛乳羊酪,少吃饭;饥则食肉”。

忽必烈发现中原地区茶叶流通频繁,茶叶贸易获利颇丰,于是开始正式介入到中原的茶业中,并积极向蒙古人推广茶叶。当时元代的统治阶层逐渐接受茶叶,虽然没有达到中原人嗜茶的程度,但是在饮食上都能找到茶的身影。

蒙古人饮茶主要以红茶和黑砖茶为主,通常都会将茶和奶进行配比调制成奶茶。并将茶叶的药理功能发挥到极致,还会在熬汤时放入茶叶,以达到消食健体的目的。茶叶在蒙古族逐渐普及之后,蒙古族开始研究茶叶的种植,为日后元代茶文化的推广,奠定了最初的社会基础。

在元代高层蒙古人的带动下,茶叶逐渐向下层普及,统治阶层最先接触到茶,随后向全社会范围推广。当时在蒙古族还衍生出了茶礼仪,逢人做客,主人为表示其热情,都会冲泡奶茶请客人品尝。

到了万历八年,可以在史料中看出,蒙古人早已将茶叶纳入到生活中去,俺答汗出使访问明,在赠礼环节就主动提出希望得到茶叶作为赏赐。因此元代统治阶层在茶文化的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推进游牧文明去吸纳中原文明的养分。元代统治阶层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茶的普及为元代文艺创作提供养料

茶叶正式传入蒙古之后,蒙古人由此一手造就了元代药茶文化的兴起。茶的种类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之贡茶的腊茶,《茶经》中就有关于腊茶的记载:

“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

当时的腊茶是市面上最昂贵的茶叶品种,在经历过繁琐的制茶步骤之后,匠人多将茶叶碾碎压成团块状,刻上精美的龙风花纹,然后风干存放。腊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受到了统治阶层的青睐,民间普通百姓基本很难享受到腊茶。

蒙古族在入主中原之后,开始接触中原的饮食文化,吸收中原的药膳理论,推出了茶药膳。将类似枸杞、大麦等滋养的药材,通过洗净、研磨、过筛等方式与茶一起制作成茶药膳,用于食肉之后的消食。

元代贵族平时也饮用药茶,用来消暑解渴。这时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茶不仅仅充当饮品,也进阶融入到艺术中去,成为艺术创作的新鲜题材,借鉴前朝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创作。

相比较于唐朝盛世之下,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歌颂,自由的创作环境允许他们将内心的实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到了元代初期,社会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充斥着混乱与动荡,百姓纷纷以保命为主,文人们无暇进行茶曲的创作。

随后政局逐渐稳固,元代的民间元杂剧兴起,马致远等人运用通俗易懂的笔触,来将普通百姓的生活记录到创作之中,也会通过创作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在戏曲作品的演绎中随处可见茶的身影由此可以判断茶从贵族享用阶段传入到百姓生活中。

“遮莫他耳听春雷,茶吐枪旗,着那厢赶到五岭三湘建溪,千相思九万里”。

元代在戏曲的创作中,将茶作为相思的象征物,一方面表达出对茶的喜爱,一方面则流露出想要表达的创作情感。除了元代戏曲之外,诗词的创作也并未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停下步伐,当时元代的词人大多充满志向,一并将国家存亡的忧虑借助茶抒发出来。

词人大多选择隐居于世,在品茶中表情达意:

“养茶火候不须忙。温温深盖藏,不寒不暖要如常。”

此外元代饮茶之余,还推崇清心寡欲,奉行道家学说,竭力主张无为清净。认为可以通过品茶来获得平静,更好辅助修道,还形成了带有独特道家风格的咏茶词。

诗词之外元代散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注重描写出采茶、饮茶的趣味性,运用抒情的语言将饮茶的过程一一描绘在纸上,表现出生活的平静与开脱,甚至还将茶与道家的修行看作是主要的精神寄托。

后来随着茶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从元代的茶文化中剥脱出与茶相关的礼仪风俗,也成为文人之间约定俗成的事情。当时茶礼仪多分为集中,最常见的就是友人远行,出于送别之意,临行前向友人赠茶,并赋诗一首送予友人来表达对于友人的不舍。

这一时期茶叶成为饯别友人的标志物品,文人雅士希望通过赠茶的方式,向友人表达自身的祝愿。其次就是通过茶来表达对于已逝故人的怀念,会在清明时节以茶祭祀,缅怀已经离开的故人,并进行文学创作。

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岳伯川在妻子亡故之后,写下了感人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

“我和你十七八,共枕同眠二十载,儿女姻缘,一脚儿地,停尸在眼前,则落得酒茶浇奠”。

茶文化助推茶马贸易的加紧

茶文化发展的同时,元代也积极进行茶马贸易,虽然中间茶马贸易曾暂停过,但蒙古统治者运用游牧民族的优势来进行茶叶贩卖,并借助茶叶买卖对藏族进行约束,元世祖统治时期还征收茶税,不允许个人进行私下里的采摘流通,将茶叶贸易纳入到朝廷的统治中去,增加财政收入。

元十四年时,元与吐蕃之间的茶叶贸易如火如荼的展开,当时的贸易形式主要是进行实物间的交换,元还一度在吐蕃设置专管的贸易机构,来负责征收茶税,监管两方贸易的正常运行,推动地方行省制度的执行,也为明朝茶马互市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疆域辽阔,在茶马贸易的影响下,也继续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使得一段时间内中央集权也得到了相应的巩固,羁縻政策基本上失去其作用。至此可以看到茶文化对元朝的无形影响,虽然最初茶叶只在蒙古人间流传。但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又为雅俗共赏的文艺提供创作灵感。

茶叶在元代的流行,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碰撞。另外更奇妙的是,茶叶让当时元代的文人,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不再因为遭受混乱而感到不安,寻找到新的方式来将自身对于国家的热情,一并通过茶叶这个枢纽去表达出来,从而促成了元代茶文化的前进。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元代的茶文化是个性鲜明的,游牧民族所传播的茶文化带有着一定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对中原文化有借鉴吸收,为谱写中国古代茶文化,新添了序章。

参考历史文献:

《茶经》

《归田录》

《农书》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

《青衫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1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