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药专家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41.html

野史是和以王侯将相为载体的正史相对的,但野史更加接地气和生动。

古代有《笑林广记》、有《儒林外史》,还有《子不语》,他们记录的事情大概和现代智能算法推送的标题党文学差不多。

比如张三屁股上有七颗北斗状大黑痣、比如李四家的狗会说英文、比如王老五家猪圈里长出肉灵芝……

严肃地说,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一定是从土地里生长,从群众生活里发芽成长。

比如某位农民伯伯圪蹴在地垄上休息,田野里的秋玉米刚刚下种,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会很闲。

他随意捏一把土开始塑泥人,这一捏一下子就捏了上百个,于是就出现在西安群众艺术馆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女人也这么干过,她叫女娲。

护城河边的艺术馆

竟有半部西安野史

当然,野史是需要发现的,它常常就存在于生活的琐碎片段里,一本书、一段路、一座房子……

你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镶金兽首玛瑙杯,杜虎符,皇后玉玺玉印。

在西安市博物馆可以看到鎏金弥陀佛像、秦代玉高足杯、唐代三彩腾空马。

每一个藏品的名字都贵气逼人,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在西安群众艺术馆,你能看到的是最接地气的生活细节,比如鱼化泥叫叫的来源、长安添碟子到底是个啥,春发生的葫芦头为什么好吃……

小时候,我隔壁的李黑蛋沉迷于中药研究,苦苦思索一种以野蓼、川连、面粉为主要成分的药丸。

人吃下去可以三天不吃饭,极大的节省粮食,极大化解因做饭和刷碗引起的家庭矛盾,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我想如果他研究成功,也许百年之后,也会进入这座群众艺术馆。

群众艺术需要发现的眼睛,这句话的另外意思就是,隐藏在护城河边的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假如不仔细,你一定会医院混淆。

一定是我缺少发现的眼睛,从文昌门出入过几十次,都没有注意到这座面向群众的、免费的艺术馆。

在同类的艺术馆和博物馆里,毫无疑问,它是最低调的那一个。

但低调也有低调的好处,比如你可以在这里享受到4V1的贵族服务。

整个艺术馆,可能就我一个游客。

从7楼的展厅逛完,我问工作人员就这一层?

工作人员:楼上还有,我去给你开门。

艺术馆总共有三层,大厅一层,7楼一层,8楼一层。最有看头的就是7楼和8楼的展厅。

艺术馆里的繁华市井

每个物件都是民间记忆

游览西安群众艺术馆,是一种艺术殿堂到繁华市井的“穿越”。

展品创作者全是农民艺术家,作品风格粗粝、夸张。

在让你瞠目结舌的精品奇物中,可以看到怪诞的民间审美和艺术的神奇合体。

毕加索的怪诞视角可以视作殿堂级艺术,那么民间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另一种高级。

多数人闻所未闻的“云堆”,精美程度不输高端手办。

“云堆”意指祥云堆积起来的神佛塑像,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传统工艺,所塑造的作品多供奉于家庙及祠堂、寺庙。

古代“云堆”存世很少,更遗憾的是,凹堆技法在清代后期已经失传,由于无任何文字记载及实物考证,此项技艺至今无法还原。

展厅里这尊云堆,人物的衣着非常精美,盔甲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惟妙惟肖,甚至头发和胡须都是用动物毛发还原。

说实话第一眼我以为是孙悟空,但是头上有两支角,看起来又有点像牛魔王,但是牛魔王的兵器不该是棍子。

思考半天,我觉得应该是《封神榜》里的雷震子。在某些地方,雷震子被当做雷神供奉。

展厅里最多的作品是泥塑。

一座大型泥塑群雕《关中记忆》,摆放在展厅的最中间,第一眼的感觉是震撼,满满的回忆杀。

上百个人物泥塑还原着关中农村的每一个生活场景,赶集看秦腔、看露天电影、杀年猪、闹洞房、卖货……

相信每个在农村生活过的80后,一定都有类似的童年回忆。跟着姥爷赶庙会看戏,和姥姥去小学操场看放映队电影。

置身在这些泥塑小人里,这些记忆瞬间全部回到脑子里。

抽着旱烟袋仰着头专心看戏的老爷爷、骑坐在爸爸脖子上看热闹的小孩,周边扯嗓子招揽生意的货郎,还有在电影幕布后面谈恋爱的青年,这也许就是最早的3D云记忆吧。

此外,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百个人物泥塑,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完全不同,没有任何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竹扎手艺:几百根高粱杆和竹篾搭建的钟楼你见过吗?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高粱都很难见到了。而在小时候,高粱是做手工最好的材料,打干净高粱籽儿,七八根高粱扎到一起,就是把扫帚。

据说纯手工制作的竹扎大型建筑模型,每件都要耗费几十万节高粱秆,都要打磨至少二三年。这座钟楼模型,则耗时两个月。

观察模型的细节,会发现更多惊喜,在这些建筑模型的拐角、回廊、楼梯之间,所有的接口均不用钉子、胶水、合页固定,而仅仅靠传统的榫卯咬合固定。

乐高的创始人是一名丹麦老木匠,那我们的西安竹扎手艺,岂不是比乐高还早?

“泥叫叫”这词有点让人犯迷糊,我猜只有老西安人才知道,过去的民间记忆愈加稀薄,很久以后这些儿童玩具会成为绝版。

“泥叫叫”又名“娃娃哨”,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主要用于儿童玩具和民间祭祀两种用途,

泥叫叫就是一种泥塑的哨子,它五颜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适宜儿童玩耍。泥叫叫根据外形的不同,又可以叫做鸟哨、鱼哨、猪哨等。

在早时候的西安,泥叫叫以白鹿原和鱼化寨最为流行。

据传在清末时期,鱼化寨有个东围墙村,村里有一个“娘娘庙”,里面住着两位从外地流落至此的老汉,以做泥叫叫为生。

因其乐善好施,村上小孩都有泥叫叫玩耍吹唱。两个老汉的举动启发了鱼化寨人的灵性,后来村民们相继投入泥叫叫的生产,因此,东围墙村后来被誉为“泥叫叫村”。

泥叫叫从清末至今,经历了起起伏伏。如今,鱼化寨当地的村民早已经不再制作泥叫叫,甚至一些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泥叫叫为何物。

在展厅里,还有很多来自民间的手艺作品,陶埙、皮影、木偶戏……每一件都包含着古老的回忆,而这些记忆已处在遗忘的边缘,这不得不使人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艺术的生命力到底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共情。

这些生长自民间的艺术,来自于熟悉的身边事物的抽象和演绎,天然有着共情的巨大力量。

比如赶集的泥塑让人想起童年和故去的长辈生活的点滴,泥叫叫让人想起一位很久不联系的老伙计,这些可能就足够了。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艺北路甲字1号

文章的最后,想问粉丝们一个问题:

长安添碟子到底是个啥?

留言区见

作者丨龙龙

本文系“腾讯网陕西”原创稿件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1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