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备考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测试题
历史君说:必修3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题,含解析哈!快来看看吧,让你的期中考试更加顺利! 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种,后来便“代有增附”,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代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到种。这表明中医药业( )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独步世界医学之林D.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2、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3、唐朝时已出现白瓷,刑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中国古代制瓷业非常的兴盛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4、某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目,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B.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C.“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5、《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的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6、《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 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7、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社会环境的影响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8、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这可以佐证()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哪项最不适宜() A.造纸术: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D.印刷术:没有它就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10、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11、楚国不同于北方各国,其地烟霭万顷,幽篁千里,足以发人想象。《文心雕龙》写道:“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屈原)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反映了楚辞( ) A.大力赞美楚国的自然风光 B.根植于民歌的深厚土壤中 C.艺术风格受地理环境影响 D.与北方文化没有任何关联 本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13、北宋词人柳永“把以前徜徉在土大夫的小庭院中的词引向了集市都会”,使词成为了雅俗共赏、易于传唱的艺术形式。这说明柳永( ) A.代表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最高成就 B.为宋词普及于民间做出重大贡献 C.一生落拓失意寄情于宋词的创作’ D.成为服务于演唱艺人的专业作者 14、《红楼梦》中贾府的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据此判断,该作品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A.爱国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5、“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16、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 A.东汉的洛阳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东京D.明初的南京 17、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 A.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18、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统治者开明的政策D.资本主义的萌芽 19、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把元曲斥于之外。元曲的这种遭遇主要是因为( ) A.元曲语言过于通俗自由 B.杂剧过于揭露黑暗现实 C.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D.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 2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B.话本和小说 C.风俗画和文人画D.元曲和傩戏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以前,需要使用丝帛、竹简等作为文书载体,文字越简洁越好,文言文正适合。……使得书写和印刷更加方便,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 ——郑非凡《白话文发展史》 材料二“西学东渐”期间,一批外文著作被有识之士翻译为白话文……当时的中国人通过白话文这一工具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开阔自身视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胡适、陈独秀等激进派纷纷撰文,阐明对“文学革命”的观点,使得白话文运动势如猛虎…… ——韩昊洋《白话文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两代“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人物及其贡献。 (2)列举材料二中阐明“文学革命”观点的代表作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角度概述“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应星(-约)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材料二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于“爱人知物”“爱躬知己”。唐朝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那些出于国计民生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出于“仁”“孝”之德。 材料二《黄帝内经》重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气血、津液的有机联系,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在对病源的诊断方面,它不仅注意身体内部机能的变化,还强调自然界的风、寒、署、湿、燥、火等反常现象对疾病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互为根本,此消彼长关系,认为施治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 例如建筑,(中国)古人不仅看重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比例、布局,还特别看重它的坐落方位、四周的山水风景等外部环境的配合,有着一门独特的卜宅学问——风水学。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分不清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因而科学与迷信常常成为混血儿。某些迷信观念在今天看来荒唐可笑,但客观上却曾对科学的发展起过积极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回答,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动机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有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有何特点?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材料三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何不同。分析其社会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中叶后小说的主要特点及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认识。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张仲景,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表明中医药业传承发展前代药学,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 2、B 材料观点认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得到了复兴,这个观点表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 3、A 4、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故B项正确符合史实;“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灞桥纸,排除A;“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排除C;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排除D。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5、A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注意题干要求“差异根源于”,根据材料中“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中国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劳动以及文化专制,但其根源在于当时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D两项不能体现“差异根源”;C项表述本身有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于欧洲。 6、B 7、A 结合知识可知,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明清时期,在经济上,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故A项正确. B项虽属事实,但在当时尚未造成严重恶果,不足以影响中国的社会变革,并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应排除.故选A. 8、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总结,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且水平发达,西方近代重科学实验,①表述不符合题意,含有①的ABD三项均排除,C项正确。故选C。 9、D 本题考查了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ABC三项符合所学,D项说法错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并非印刷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加快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欧洲封建贵族、僧侣对文化的垄断,使得平民、资产阶级也能掌握知识,增强了他们推翻封建制度的力量。故答案选D。 10、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时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则依靠太阳,只有在阴雨天气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科判断出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B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项的“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中“各国”的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是“中国”。所以答案选A。 11、C 本题考查《诗经》和楚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表明楚辞艺术风格受地理环境影响,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故选C. 12、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小说.考查明清时期小说出现的原因和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小说是与儒、佛、道教一样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被农、工、商贾、儿童、妇女等市民阶层的人广泛接受与传播,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市民的利益诉求和代表了世俗文化发展,可见,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小说是与儒、佛、道教一样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不是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小说被农、工、商贾、儿童、妇女等市民阶层的人广泛接受与传播,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并没有体现出冲击封建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社会价值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 13、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北宋词人柳永对宋词的作用.需要掌握北宋词人柳永词的特点.材料中反映柳永使词成为了雅俗共赏、易于传唱的艺术形式,有利于宋词的普及,但并不能说他代表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最高成就,夸大了柳永词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B. 14、C 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不符合《红楼梦》的创作风格,排除AB。《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选C。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加深。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风格,不符合题意的时间,排除D。故选C。 15、A 据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以得出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A项正确;据材料“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知,“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追求的是现实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不能说明明代文学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这动摇不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 16、D 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在周代,楷书书写的《道德经》侧重楷书最早应在南北朝时期,行书书写的《窦娥冤》最早出现在元朝,隶书刻写的竹简在东汉造纸术之前较多,故D正确;ABC均在元之前,排除.故选D. 17、C 中国古代各地戏剧风格迥异,但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说明专制统治并未抑制文化的多元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说明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有利于集聚、融合各类文艺,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说明地域特色文化并未随时代发展而衰落,故D项错误。 18、A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判断出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依据题干“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结合所学可知,该朝代是宋朝,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注意限定信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CD两项不符合宋朝的史实,应排除.故选A. 19、C 材料“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不等说元曲语言通俗自由,故A项错误;清朝将 “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排斥主要是夷狄观念使然的结果,故C项正确;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清朝统治者排斥元曲是观念使然而非文化政策的结果,故D项错误。 20、C 汉赋和唐诗都是宋元之前出现的,不选A。话本和小说都是世俗文化,不选B。元曲和傩戏体现不出高雅文化倾向,不选D。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1)人物和贡献: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作品:《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历史意义:促进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中国和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使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2、(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23、(1)动机:为君,尽孝。 理解:在古代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为贵阳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qg/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金都难买的到这张表收好,不用谢
- 下一篇文章: 星座丨星座夫妻,99的人看过了都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