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说到秋瑾,一方面是因为秋瑾生活在清朝末年,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秋瑾是我内心最为敬仰的女性,一直都是。好多年来,总有各种各样的人问我说:你最欣赏的女性历史人物是谁?当我讲武则天的时候,人们期望我回答武则天。当我讲古典诗词的时候,人们又期望我回答李清照。毫无疑问,武则天和李清照都是古代女性杰出的代表,她们分别代表着古代女性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最高成就,让我如今讲起来都觉得眉飞色舞,仿佛与有容焉。但是,一直以来,我的答案既不是武则天,也不是李清照,我的答案一直都是秋瑾,只有秋瑾,也必须是秋瑾。为什么?因为跟之前的很多女性相比,秋瑾更像我们,她不再是谁的女或者谁的妻子,她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跟我们一样因为追求独立和解放,而在群和己、家和国之间反复徘徊,流泪、流血。所以今天就以这一讲来致敬秋瑾,致敬这个近代民主革命和女权运动的先行者。怎么致敬?跟大家分享她的两首诗词。第一首是《满江红?小住京华》词是这么写,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列。心却比,男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什么意思?我在京城小住,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菊花都已盛开,秋天显得更加宁静,仿佛刚刚擦拭过一遍,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究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的婚姻生活让我更加思念故乡浙江的生活风味。这些年来,他们苦苦的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而我又是多么的不屑。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雄心却要比一般男子还更刚烈,我的侠肝义胆,常常因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起伏不平,激昂热血。凡夫俗子的狭窄胸怀,怎么能够理解到我?英雄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难免要经受挫折磨难?大千世界、莽莽红尘,到底哪里有我的同道之人?自顾苍茫,不由得让我泪湿青衫。词写的真好,我为什么要跟大家分享这首词?因为这涉及到秋瑾跟家庭的矛盾冲突。秋瑾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北京,本来她是祖籍浙江,长大之后嫁在了湖南,可是当时她的丈夫王廷军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官。所以秋瑾就跟他一起到北京生活。当时已经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了,国步艰难,北京的思想界也空前活跃。秋瑾是一个从小就读书舞剑的奇女子,到了北京这个国家政治的风暴眼,又接触了吴知英等等一批思想进步的社会名流,一下子就觉得眼界大开,如鱼得水。可是她的丈夫王廷军是一个保守的旧时小官僚,追不上妻子的步伐,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大。到一九零三年,也就是写这首词的时候,两个人的矛盾一下子就爆发了。怎么回事?当时,王廷军是让秋瑾准备酒菜,他说晚上要带人回来吃饭,秋瑾也按要求准备了,结果王廷军又被人叫出去吃花酒,并没有回家。秋瑾因此很不高兴,自己也就跑出去看戏。可当时的戏园子是不接待女客的,所以秋瑾是女扮男装去的戏园,当然被人认出来。那这一来又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当时王廷军是朝廷里的户部主事,秋瑾也因此被封为四品宫人,算是外命妇。两个人都是有身份的人,这样被人议论王廷军就很恼火,回家就骂秋瑾辱没门风,还打了她两下。这样一来,秋瑾早就酝酿着的不满一下子就爆发了,她就毅然决然离开王家,并且写下了这首《满江红》。这首词写什么?其实就是写她离开家庭的理由、她的抱负和她的苦恼。她离开家的理由是什么?不是王廷军的家暴,不是哪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对她来说,王廷军是一个庸俗的家伙,她根本不能理解秋瑾的抱负。精神上的苦恼让秋瑾觉得非常的不满,她已经忍受了八年,如今再也不想忍受下去。其实说句公道话,王廷军这个人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坏人,此人出身于湖南的一个富商家庭,家有良田万亩,又开了若干当铺。当年王廷军的父亲王辅臣送给儿媳秋瑾的结婚礼物,就是湘潭城里的一间当铺,这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王廷军本人比秋瑾小了两岁,长得白皙英俊,读书很有悟性,书法也好,当时号称是翩翩佳公子。而且这位王公子并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对妻子的才华一直赞赏有加,每次听到外人称赞秋瑾,他都是红光满面,深以为傲。更难得的是什么?王廷军在家庭大事上对秋瑾一直是言听计从的。比方说秋瑾让王廷军捐官离开湖南到京城当户部主事。王廷军就去捐官。再比方说,秋瑾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娘家亲人,王廷军就把老丈人和大舅子通通接到湘潭定居,还促成两家合股,开设和记钱庄。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在个人前途,还是在家庭安排上,秋瑾都是能够当家理纪的,这在当时就算是很难得的尊重。如果是一般女性有这样的丈夫,应该非常满意。可是秋瑾并不是一般的女性,她有着超出一般女性的抱负和理想,她的抱负到底是什么?她的抱负不是传统女性所追求的那种夫妻和顺、家庭幸福,而是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出力。这就是秋瑾词里所说的“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她有一颗英雄的侠肝义胆,这个肝胆让她超越了小家庭,看到了外面的社会状态,当时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了,清朝又是保守主义当道,看不到前途。而且因为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朝又跟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光是战争赔款一项,不算利息就多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赔偿一两。你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亡国灭种的危机,让秋瑾根本无心沉醉在小家庭的幸福之中,而是每每为了国家的命运而热血沸腾。可是大家也知道,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女性是属于家庭,并没有社会身份。其实就连秋瑾的本名也叫秋闺瑾,也就是说她就算是一块美玉,也只能是安放在闺房之中,在家门以内展现光彩。而心怀天下是专属于男子的事业,人们习惯于看一个男子壮怀激烈,以天下为己任,但是却很难接受一个女性抛家舍业,哪怕她的目的是要造福社会。这样身与心的冲突,家庭和社会的冲突,旧观念和新时代的冲突让秋瑾痛苦不已。所以她才会说“身不得,男列。心却比,男烈!”。才会说“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女人,首先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女?她到底是属于家庭,还是同样也属于社会?那我们今天也许可以说这不矛盾,一个女人当然可以既是一个人又是一个女,可以既属于家庭也属于社会。但是别忘了,我们今天能够这样想,正是秋瑾她们誓死奋斗的结果。秋瑾当时是不能这么想,也不能这么做,摆在她面前的是二选一的选择题。那她选择上,她最终的决定是和家庭决裂,去往天涯海角,去寻找莽莽红尘之中的知音之人。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一九零四年,秋瑾东渡日本,就开始了鉴湖女侠的革命生涯。那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秋瑾的第二首诗《对酒》。《对酒》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什么意思?不吝惜千金去买一把宝刀,用貂裘换酒也算得上英豪。革命者的一腔热血要勤加珍重,等到挥洒出去也一定要化作滚滚碧涛。大家看,跟刚才那首《满江红》相比,这首《对酒》在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当然有。那首《满江红》,雄壮归雄壮,但通篇写满了不平和痛苦。而这首《对酒》却洋溢着一种真正的豪情和欢乐。为什么?因为这首诗写在一九零五年,当时秋瑾已经从日本回国了,是刚刚回来就在好朋友吴知英家中欢宴。吴知英也是一位侠女,当年她曾经送过秋瑾一副对联,说: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廿纪新元想想看,能够写“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廿纪新元”的人,是不是跟秋瑾惺惺相惜的侠女?那侠女重逢革命有望,让秋瑾内心兴奋不已,所以在宴会之中,她就拿出在日本购买的倭刀,拨刀起舞,舞罢赋诗。所以这首诗写的格外慷慨,格外豪迈。看前两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千金买刀这样的事情在古代有没有?当然有,咱们看水浒传里林冲买刀,杨志卖刀,那都是重要情节。其实北朝民歌里还有这么一首: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说新买一把大刀,把它挂在屋子的大梁上,每天都摩娑好几次,喜欢它超过喜欢十五岁的少女。写得非常有意思,可是壮士买刀也就罢了,那是他们行走江湖建功立业的武器,这个武器可以帮一个侠客行侠仗义。如同贾岛所说的那样: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也可以号令天下,赢得至尊的江湖地位。就如同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所说的那样“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还可以让一个战士奋勇杀敌,突出重围,像王昌龄所说的那样:“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它曾经属于过好多壮士,但是无论如何,它不曾属于女子。所以这一句诗由女子的口中讲述,就不仅仅是豪迈,而是格外令人震撼。“貂裘换酒也堪豪”。这句也是一样的。古代讲名士风流,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将出换美酒。”没有问题。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也没有问题。但秋瑾是一个女子,就算喝酒也应该有所节制,最多也就像李清照那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怎么会喝到“貂裘换酒也堪豪”的程度了。很明显这个女子并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内心就是一位壮士。那么这位壮士喝酒是要浇怎样的心中块垒?这位壮士买刀,又是要剑置何方?看后两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一联是用的庄子里头“苌弘化碧”的典故。这个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周朝却被奸臣陷害,被迫自杀而死。他死后三年,鲜血化为碧玉,自此之后,这个碧血就成了烈士为祖国流血的代名词。这样一看就明白了,秋瑾纵酒买刀都是在准备为国牺牲,哪怕她的牺牲就像当年的苌弘一样,根本得不到时人的认可,她也仍然愿意。这是何等的不计代价,又是何等的动人心魄。那事实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在这首诗写过的两年之后,一九零七年,秋瑾准备在绍兴的大通学堂起义,不料这个计划被提前泄露,她拒绝出逃,坚守大通学堂,最终被俘,英勇就义,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著名说法。秋瑾牺牲之时,她的身份是罪人,这一点恰似长虹蒙冤。而秋瑾牺牲之后又被尊奉为烈士,这一点又恰如苌弘碧血。那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说。这就是写诗成谶了。其实这不叫写诗成谶,这叫言出必行。生活之中我们常常看到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但秋瑾不是,她是一个完整的巨人,让人什么时候看都觉得高山仰止。我为什么要跟大家分享这首诗?因为这首诗代表近代女性的另一个出发点和另一种归宿。传统女性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家庭,哪怕是花木兰和梁红玉这样的战争英雄也是如此。花木兰从军那是替父。梁红玉擂鼓那是祝福。她们英雄行为的动力都来自于家庭需要。她们行为的合法性来自于家庭身份。她们最终的归宿也只能是回到家庭角色。所以花木兰从军十年之后,还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个诗句耳熟能详。可是在这耳熟能详的诗句背后,除了有木兰这样恬淡的美德之外,是不是也有木兰的无奈?由内而外,因家而国并不是不好,但是如果女性只能这样选择,就一定不足够好。如果这样比较起来秋瑾这首《对酒》诗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她买刀纵酒,抛头洒血不是因为家庭变故,而是因为祖国沉沦。她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感受着迫在眉睫的亡国之痛,她也要尽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力挽狂澜。她需要援助,只是她的援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父子兵、夫妻档,她寄予希望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事实上,为了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她甚至干脆抛弃了家庭,哪怕是一个当时看起来还不错的家庭。说到这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些难道是要让女性不顾家庭吗?当然不是,她一个女性可以选择为家尽力,也可以选择为国尽忠,更可以像今天的大多数人那样选择家国兼顾。但选择的前提是社会环境允许你选择,个人也拥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能力,能够坦然地做出选择。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妇女才能真正发挥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作用,也才能发自内心的接纳和欣赏自己的性别,否则就只能像当年秋瑾感慨的那样:“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那再回到开始那个话题中,我为什么由衷的敬仰秋瑾?因为秋瑾是一个开拓着新时代的女性,她不再是必须有替父的理由才能从军的花木兰。也不是只能为国家哀哀哭泣,但是本身真的不能有所作为的李清照。她不仅能够爱家,也能够报国。她不仅会流泪,她也敢流血。她身上带着旧时代的影子,但是她更多的披上了新时代的霞光。这个霞光如今就沐浴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让我们珍重自己,珍重今天,也感谢从娥皇、女英的那个时代一路走来的先辈女性,感谢她们心怀锦绣、口吐芬芳,感谢她们雄心勃勃、奋斗不止,感谢她们留下来的每一个脚印,让我们思索将往,也知所从来。往期回顾:孝庄:大礼躬逢太后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