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他创立了一种特殊技能
千年前他创立了一种特殊技能文/岚林谷不读王叔和,临证疑难多。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是千年来评价名医王叔和的两句俗语。翻开历史,自隋唐至清代,自中国到日朝,《脉经》作为医师考试的必读本,影响着历史千年,在历史的片光零羽中焕发出光芒,堪称中医符号,这是千年前的一种特殊技能——脉诊。而《脉经》是脉诊宝典,全书10卷,98篇,共条,9万多字,成书于晋代,次于张机《伤寒杂病论》,但早于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经》。作者王叔和,历史对他的记录有出入。有的称“魏太医令”,有的称“晋太医令”,但名熙,字叔和改不了。如今山东省邹县与山西泽州高平县都在争夺名人的光环。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都喜欢争名誉。从西晋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经》开始,到东晋高湛《养生论》、唐代甘伯宗《名医传》、宋代林亿《脉经·序》,甚至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等都有引用。其中属宋代林忆最狠。历史中的王叔和不简单。他与著名“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仲宣)是同乡同族,与张仲景(张机)弟子卫汛相熟,张仲景又与王粲熟识,曾为王粲治疗疾病,其中事迹在《黄帝针灸甲乙经·序》和《嘉靖邓州志·方技传》出现过。王叔和与张仲景有一定的关联。公元年(东汉建安18年),魏王曹操拜王粲为侍中,王叔和在此时担任太医令之职。公元年(建安21年),魏征吴,王叔和随侍。王叔和后被称为“药王”。老年的他流寓湖北麻城、新洲一带,去世后葬于麻城白果老爷山,后该山改名“药王冲”,备受人尊崇。在后代人中,属宋代林亿描述王叔和最清晰。他在校定《脉经·序》中讲,王叔和自幼性情沉静,好学求真,深研诸子百家和《黄帝内经》《难经》等,效仿医和(春秋时期秦国良医,提出六淫致病)、扁鹊、张仲景、华佗,所著的经验后来被王遂、阮炳、吴普、葛玄、张苗等名医参照。医学者认为王叔和是张仲景的学生。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三大医学家,分别是华佗、张仲景和董奉,人称“建安三神医”。但除张仲景留下《伤寒杂病论》外,另无他著。然而张仲景的弟子卫汛却写了几本书,如《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及《小儿颅囟方》等。可见东汉未年,华佗与董奉不属名门正派,传说“华佗为曹操开颅被处死”也只是个传说,历史都由胜利者书写。《脉经》晚于《伤寒论》约50年,曾被皇甫谧在《黄帝针灸甲乙经·序》引论。穿越东汉未年古医史,从《脉经》与《伤寒杂病论》到《针灸甲乙经》,可以构成一个体系!王叔和的另一项重大贡献就是编次《伤寒论》。由于张仲景原著成书后不久就毁于战火,后经王叔和将残余的伤寒部分重新编次,成为流传至今的《伤寒论》。历史上传王叔和比张仲景小约20岁。当时张仲景作为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其弟子卫汛为一方名医,朋友兼病人王粲官至魏国侍中,后认识魏太医令王叔和,王即拜张仲景为师,这里没有华佗和董奉的事。《脉经》原本是综合性医书,成书王叔和,败书宋代林亿?现存《脉经》各种版本,都是有方无药,即在诊断的基础上,提出治则方名,方剂下却无药物组成。有学者讲,《脉经》中方剂被林亿删除了,但部分内容在敦煌古医籍中还有保存。书太多,不可尽信。王叔和高官至太医令,不可能只写一两本书,据查还有《脉赋》《论病》《孩子脉论》《脉诀发蒙》《脉诀纪要》《平脉法辨脉法》《张仲景药方》《王氏叔和小儿脉诀》《伤寒论序例》等。钩沉索引,在历史的片光零羽中,清晰地认识一位药王,可知其中之趣!.6.16日晨,初学者之见岚林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bm/9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旧日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蜥蜴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