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千与千寻无脸男有钱的样子,好痛苦
年暑期档,《千与千寻》开启大规模宣传,铃木敏夫选用大量无脸男的宣发资料。 往常对宣发并不关心的宫崎骏,就问铃木敏夫,“为啥用那么多无脸男宣发?” 铃木反问,“影片不是千寻和无脸男的故事吗?” 宫崎骏也问他,“怎么可能?这不是千寻和白龙的故事吗?”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年6月21日,《千与千寻》在内地公映,和朋友一起去影院重刷。映后谈到的话题就是白龙和无脸男谁才是男一? 一朋友用无脸男是舔狗,白龙是男神,舔狗永远盖不过男神结束了争论。 不同时期,我们对《千与千寻》的理解也不同。 最初看完影片,感觉它在讲成长。 千寻的神隐之旅,从一个胆怯的小女孩成长为勇敢的人,白龙从执迷魔法误入歧途最终找回自我,无脸男从空虚寂寞最终找到心灵归宿。 踏入社会的时间越长,就越能与无脸男产生共情。 他没有自己的表情,不会说话,缺少基本的交流能力。 无脸男像极了消费时代迷失自我的人。他们在消费社会中,与外界最有力的交流方式就是花钱。唯有消费,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然而,无脸男依旧是孤独的。 我写出这样的解读,是基于《千与千寻》的文本得出的结论。 要了解无脸男那颗被消费社会异化的孤独灵魂,我需要从汤婆婆说起。 在神隐之地,汤婆婆是汤屋的王。 在她掌控的汤屋里面,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消费者,一类是服务者。 金钱是汤屋中的通行货币。 消费者花钱买服务,服务者劳力赚金钱。可以说,汤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消费社会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有一个相当残酷现实的法则,没有金钱,就无权享受服务,不能成为劳动者,就会变成动物。 无脸男进入汤屋,有资本享受汤屋中的各种服务。他有大把大把的金子,可以买到汤屋所能提供的任何服务。 实现买买买自由的无脸男,不是真的快乐。 他不断花钱,吃各种美味佳肴,身材越来越像二师兄,性情越来越暴虐,不断消费的生活,给他带来了痛苦(这种痛苦穷人恐怕难以想象)。 身材膨胀如怪物的无脸男,象征着他越来越严重的空虚和寂寞。 无脸男是个逮谁吃睡的怪物,唯独对千寻俯首称臣。 因为千寻的纯真让他感动。她的内心丰盈,正是无脸男缺少的。 影片最后,无脸男和千寻一同找在乡村生活的钱婆婆。 钱婆婆生活的地方,正是田园牧歌的存在。在这里,布衣蔬食,自给自足,正是消费时代不具备的文明形态。 宫崎骏用无脸男的痛苦,反思消费社会鼓吹的买买买对人类灵魂的戕害。 在汤屋象征着消费社会里,迷失成为很多人的生存困境。 比如说,千寻差点忘记自己的名字,以为自己是个在汤屋工作打杂的小千。再比如说,汤婆婆的打手白龙,忘记自己是“赈早见琥珀主”。 这是汤婆婆的把戏,她控制每个人的名字,让人丧失思考“我是谁”的能力。 在影片中,千寻就问无脸男,“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在启发他要认清自我,回到他该去的地方,是千寻救了心灵痛苦的无脸男。 有人说,千与千寻就是童话故事,主角打怪升级,结尾太光明了。 以前我就是这样认为的,重刷后,我才发现并非如此。 神隐之旅,也只是一场梦。 进入神隐之地之前,千寻和父母有一段不太和谐的对话。 搬家让千寻不得不转校,对此她是不满的,直接说出,不如以前的学校。 父母对千寻的不满并不在意,他们一直在忽略千寻的内心感受。 这是因为千寻与父母无法进行正常有效的交流沟通。父母闯入神隐之地时,像一对恋人一样把千寻甩在身后。 千寻本能地感到恐惧,就贴近妈妈。 她妈妈说的话“别黏这么紧,这样好难走”,让人感觉千寻就是买手机赠送的。 这说明什么呢? 千寻父母对千寻缺少关爱,不仅是因为他们感受能力差,也表明他们内心冷漠。 这种冷漠让他们非常自私。看到神隐之地的美食,他们不顾千寻劝阻,依旧准备开吃,还说“怕什么,信用卡和现金,我都有”。 他们是低配版无脸男——不如无脸男有钱,被消费社会驯养,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 父母对千寻的冷漠,将千寻推向了神隐之地。 而千寻的神隐经历,或许就像黄粱梦一场。 她回到现实世界后,依旧是个与父母无法好好交流的小女孩,她的父母也不会知道,10岁的女儿在神隐之地成为英雄,更不知道是女儿救了自己。 事如春梦了无痕。 我写了这么多,或许有人会认为我过度解读。在此,我要说并不是的。 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解读是不一样的。正如鲁迅就曾这样评价《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于《千与千寻》,不同的人也能看到不同的内容。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成长,环保人士看到环境污染,教育人士看到代际交流困境,经济学家读出20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我看到的是被物欲迷失的痛苦灵魂。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bm/13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解锁江苏超级户外游乐天堂,茅山宝盛园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