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承古人是如何防疫的
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515633.html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瘟疫做斗争的历史,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疫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至于“疠”字可见于《尚书》《山海经》和《左传》。此后,关于瘟疫的记载不断地出现在史书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容易的事,古人是如何应对疫情呢? ?? 01 卫生防御 我国古代传统防疫的方法之一是熏烟蒸洗。熏烟防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凡驱蛊,则令之”“除毒盅,以嘉草攻之”“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到了秦时期,凡入城秦国,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薰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 02 隔离传染源 隔离是阻断疫情扩散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我国秦朝就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根据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令医丁诊之。”就是说:乡里如果出现了疑似的传染病病例,典甲(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有责任调查和迅速上报,朝廷根据疫情派医生检查治疗,三岁的小孩也不能忽视,并对相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中,首次出现“疠所”一词。“疠所”就是隔离区。《睡虎地秦简·毒言》还记载,知情者和家人应主动断绝与“毒言”者接触,不与患者一起饮食,不用同一器皿。 睡虎地秦简 到了汉代隔离治疗更加完善,《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北朝时期,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在盛唐时期,官办医疗机构更加发达,朝廷设有养病坊,在各州府也设置有类似机构,负责各地医事管理和疾病诊疗,当大的疫情发生时,也承担临时性收容和隔离救治任务。后来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承担隔离治疗的官办医疗机构。明朝时,各州、府、县普遍设立惠民药局,抵御重大疫病的能力大为增强。 一旦出现疫死者,尸体作为主要传染源,该作何处理呢?据《周礼》所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处理无主尸体的做法。此后,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体的做法,以防止疾疫传染。 ?? 03 药物治疗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治则以整体的观念,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个,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人民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 04 掩口鼻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书中记载的方法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蔓延。如今疫情又变得严峻,但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做好自身防护,配合防疫工作。让我们静待春暖花开,疫情散去。 责任编辑:王娜李佳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bm/10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强的草铵膦配方,专杀顽固性恶性杂草,5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