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以来,茶的功效就开始广泛被记录到古
自汉代以来,茶的功效就开始广泛被记录到古籍中 茶茗作为一种饮品,具有清心净神的功效,茶茗的这种功效与宋代士大夫凝练自省的特点正相契合。茶茗在宋代士大夫眼中又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升华为一种高蹈脱俗的人文意象,是宋代士大夫高尚人格的外化。宋代士大夫在氨氯茶烟中治心养气,超越人类生存的困境与悲哀,人格得到进一步升华。 我国古代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自汉代以来,茶的功效就开始广泛被记录到古籍中。《神农本草》中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南朝梁陶弘景《杂志》中说:“苦茶轻身换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阎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不仅医药学家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历代文人也认识到茶的提神破睡、醒酒、消食、去肥腻、轻身换骨的功效。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酮、甘露抗衡也。”唐代顾况《茶赋》中说:“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擅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唐代诗人刘贞亮提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代卢全的“七碗茶”诗不仅将茶的功效和文人的品茶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引用的经典。“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历叙茶之一碗至六碗皆有功效,且浅深不同也。 宋代的文人雅士也十分注重茶的养生保健作用。吴淑的《茶赋》中说:“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劳之利,其功若神。”苏轼常以茶漱口“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耀,缘此渐坚密,蠢病自已。”宋人不仅重视饮茶的养生保健作用,如:提神破睡、醒酒明目等,更加注重茶的激发文思、轻身换骨、羽化登仙等心理层面的作用。饮茶可以提神破睡:“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其二》)“一杯永口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曾巩《尝新茶》)“建置茗饮利无穷,除去睡魔捷如攻。”(郭印《茶诗一首用南伯建除体》)“老去不禁茶力悍,两瓯破尽五更眠。”(张未《绝句》)“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 (陆游《昼卧闻碾茶》)“苍玉碾底碎,浮云碗面走。一饮睡魔窜,空肠作雷吼。”(强至《公立煎茶之绝品以待诸友退皆作诗因附众篇之末》) 饮茶可以醒酒:“众人之浊我可清,千口之醉我可醒。”(范仲淹《和章崛从事斗茶歌》)“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病酒。”(黄庭坚《品令·茶词》)“溪泉泛、越瓯春乳。醉魂一啜都醒,绛蜡迎归去。更看后房歌舞。”(晃端礼《金蕉叶》)“七盏能醒千口卧。扶起瑶山,嫌怕香尘婉。”(毛谤《蝶恋花·送茶》)“酒罢悠扬醉兴,茶烹唤起醒魂”(吕本中《西江月》)“黄金碾入碧花瓯,区瓦翻素涛色。今夜酒醒归去,觉风生两腋。”(王庭硅《好事近·茶》)“醉捧纤纤双玉笋,鹤鸽斑。雪浪溅翻金缕袖,松风吹醒玉配颜。”(周紫芝《摊破烷溪沙·茶词》)宋代士大夫在宴饮时往往是“先酒后茶”,酒酣耳热、醉眼朦胧时,佳人亲手点春茶,“汤响松风”唤起醒魂。 饮茶还可以治眼花之病:“绮焙熟香茶,能医病眼花。(黄庭坚《寄新茶与南禅师》)饮茶可以强身健体:“眼明身健残年足,饭软茶甘万事忘”(陆游《新辟小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zy/13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自驾游四川和重庆有哪些景点不能错过这20
- 下一篇文章: 自己泡药酒安全吗建议3类中药携带毒性,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