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他们没有消毒水,没有防护服,甚至没有口罩。那么,古人是如何防疫的呢?其实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中,艾灸在防疫中是极其被古人所重视的。

古人极其重视艾灸防疫,他们已经认识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趁未病时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预防永远大于治疗,今人知道,古人其实早就知道了。

比如,唐代大医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是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扁鹊心书》里讲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强调,艾灸能保命,不但可用于治疗,亦可用于预防。

对于平常人没有生病,也可以艾灸吗?当然可以。扁鹊认为:“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明确地说,不病之人可以施灸,灸能延寿。此次疫毒以湿为主,或兼热,或兼寒。若能灸足三里,使脾胃中焦气机健旺,湿浊得化,疫毒自然不能伤人。古人的经验是,要令局部灸后脓水流离,则正气健旺,邪不能侵。

正所谓“无艾不成灸、无火不成灸、无烟不成灸”,也就是说有艾、有火、有烟、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艾灸法。艾叶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复杂,燃烧后药理作用更强。艾烟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可预防传染病。艾烟净化空气的效果比现代人发明的空气清新剂还要好。

艾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防疫之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它首先指出“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因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明灸疗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

灸疗的适应证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癲狂等。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黄帝内经》还提到灸的补泻之法:“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最后,指出艾灸之禁忌证为: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疗法的基础。

之后,从两晋至唐宋,包括艾灸在内的灸疗经历了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发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则至迟是在唐·咸通二年(公元年)依照刊本抄录的,原刻印本,初刊于唐代京都长安,不仅证实该书成书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国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专书。

敦煌类遗书中,尚有我国首部人体穴位灸疗图谱《灸法图》和《灸经明堂》,其作者及成书年代虽难以确知,但据文体和内容来看,多为唐代或以前的的作品。上述敦煌卷子均被劫往国外,目前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

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如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一卷,是我国首部灸治急性病证的专著;而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则是防病保健灸法的专门典籍;另有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等。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疗经验,是中国医学史上难得的重要史料。

在晋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和针灸书籍中,灸法都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条针灸医方,灸方就占94条之多。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

在唐宋时期,随着灸疗的专门化,出现了以施行灸疗为业的灸师。如唐代韩愈的《遣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昌黎先生集?卷七》),生动地按期绘了大炷艾灼的场面。宋—张杲《医说》中,也曾有灸师之称。除灸师专门掌握施灸技术外,鉴于当时盛行灸疗,非医者对灸疗也加以应用。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传世墨宝不多,但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收藏着一份《灼艾帖》,其内容是说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艾灸的治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与研究。一封简短的书信,我们不仅能够欣赏欧阳修精妙的书法,还再次印证了在北宋时期,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的。

《灼艾帖》让人想起一个比喻兄弟间的友爱的成语“灼艾分痛”,这个成语典故就和宋代的艾灸有关。《宋史-太祖纪》记载:“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间感情深厚,赵光义有一次生病了,用艾灸治疗,觉得疼,赵匡胤就和弟弟一起艾灸,分担弟弟的痛苦。

古人很赞赏宋太祖和太宗间深厚的兄弟之情,称作“灼艾分痛”。由此可见,北宋时期灼艾治病保健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艾灸不仅在民间流行,连皇帝一家也很喜欢用艾灸治病。

无独有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村医图》,又叫做《艾灸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传世作品,它描绘的是古代农村治病的场景,在路边树荫下乡村郎中正在为人用艾灸治病。这幅《艾灸图》既是一幅古代绘画珍品,也是传统艾灸治病的真实写照,为我们了解宋代中医灸法治病提供了宝贵而形象的资料。

画面中,一个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的在患者背后施灸。病人坐在地上,裸露着骨瘦如柴的上身,表情痛苦。他的手脚都被人抓住不能动弹,旁边的人面露同情之色。一个小童子在郎中身后手持一贴膏药,正准备给病人贴敷。

这幅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面部表情丰富,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生动,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正如韩愈所说:“灸师施艾柱,酷若烈火团。”

如今,我们面对疫情,古人的智慧也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专家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院仝小林专家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采取艾灸的方式。一可以给人体增加阳气,尤其这个时候(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需要保护阳气,二可以祛除湿气(此次病邪容易在寒湿的人体环境中滋生)”。

在全国各地出台的疫情防治方案中,有多个地方政府均在文件里注明了将艾灸作为重要防疫手段之一。要求各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使用艾灸预防或艾烟杀菌除湿,以保护就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那么具体的方法有哪些呢?脱颖而出艾灸给您介绍艾灸防疫4法,具体如下:

1.艾烟熏法:采用艾柱、艾条、艾绒等放置艾灸罐或铁通瓷盆等进行烟熏,烟熏过程,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烟熏小区、街道等公共场所时,务必做好自身防护;酒精消毒后不能立即进行艾叶烟熏;烟熏半小时后才可开门窗通风;家中艾熏可每天进行3-4次。

2.艾柱煮水法:将艾绒用纱布包着加水煮沸5分钟,喝艾柱水。

艾灸作为中医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必将在此次防疫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艾灸防瘟法:选用艾条、艾柱或艾灸盒灸疗,按顺序轮流温灸大椎、气海、关元、命门、中脘,每穴位灸15-20分钟。

4.艾叶泡脚洗浴法:用2-3个艾柱,撕掉艾纸,加水煮沸5分钟,放温后泡脚,每天一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