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guides.html

 

《思佳客·蒲公英》

现代·左河水

冷落荒坡艳若霞,无花名分胜名花。

凡夫脚下庸杂贱,智士盘中色味佳。

飘若舞,絮如纱,秋来志趣向天涯。

献身喜作医人药,意外芳名遍万家。

“蒲公英"的故事

孙思邈在唐朝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晚,因翻弄药草,导致左手中指触碰了木刺,之后则出现患处手指红肿,到天亮时已肿胀变剧,疼痛难忍。十几天过去后,伤处仍痛的厉害,疮面也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扩大。

临床中孙思邈经常用蒲公英治疗疔疮,于是从附近采了一些蒲公英内服及外敷。用药后很快感到舒适,疼痛也有所减轻,连续治疗还没到十日,手指便恢复了原状。

后来在撰写《备急千金要方》时,便将这一药物收入其中。同时蒲公英有“中药抗生素”之称。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的功效,故可治疗疮痈疔毒、乳痈内痈、热淋及黄疸等病证。

“蒲公英"的本草历史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肝、胃二经。有化热毒,消恶疮结核,解食毒,散滞气等功效。细锉,同忍冬藤取汁入酒,以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病已安矣。丹溪云:“蒲公英花黄属土,宜入太阴、阳明经。有一种花叶茎相类而高硕者,非也。其真者短小塌地,质甚脆,断之有白汁,其花干如葱管空者是也。四时常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则生,则其禀天地中和之性可见矣,故治诸毒。又为黄花地丁者,以治疔毒者名也。"

康熙三十年·刘若金《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剂点朗肝肾。”昧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以合于冲任之血脏乎?即是思之,则东垣所谓肾经必用者,尤当推而广之,不当止以前所主治尽之也。

康熙三十三年·汪昂《本草备要》言其:“蒲公英,专治乳痈、疔毒,亦为通淋妙品”。

唐·苏敬《新修本草》言其:“和妇人乳痈肿,水煮饮之”。

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言其:“蒲公英,解食毒、散食滞、化热毒、消热肿结核疔肿”。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蒲公英,嫩可为蔬,老则入药,洵为上品。具有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等功效。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蒲公英,味苦,气平,无毒。入阳明、太阴。溃坚肿、消结核、解食毒、散滞气。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

浅谈“蒲公英"

蒲公英的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食疗佳蔬。

蒲公英的药性:苦、甘、寒。

蒲公英的归经:入肝、胃经。

蒲公英的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蛇咬伤。

蒲公英的临床应用

1.用于疮痈疔毒、乳痈内痈:本品苦寒,即清火解毒邪,又降泄散滞气,故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功似紫花地丁而力次之,常与之相须为用。

1.1--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如五味消毒饮。

1.2--兼能疏郁通乳,为治疗乳痈之要药。

1.3--可单用浓煎内服;或以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或配连翘、瓜蒌等。

1.4--治肠痈腹泻:配大黄、牡丹皮等药。

1.5--治肺痈吐脓:与鱼腥草、芦根等同用。

1.6--治咽喉肿痛:与板蓝根、玄参等配伍。

1.7--治毒蛇咬伤:可用鲜品外敷。

2.用于热淋、黄疸:本品苦泄清利,退黄通淋。

2.1--治热淋涩痛:配伍白茅根、金钱草等药;

2.2--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等同用。

3.本品归肝、胃经:尚能清肝明目。

3.1--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亦可与菊花、夏枯草、黄芩等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苦、甘、寒。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药物的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主要含蒲公英固醇、蒲公英苦素、蒲公英素、肌醇和莴苣醇、蒲公英赛醇、咖啡酸及树脂等成分。

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或浸剂对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抑制胃液分泌,抗胃溃疡。

尚有利胆、保肝、抗内毒素及利尿作用,其利胆效果较茵陈煎剂更为显著,其地上部分水提取物能活化巨噬细胞,有抗肿瘤作用。

现在应用:本品配伍他药,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盆腔炎、泌尿系结石、小儿热性便秘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