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四总穴歌
中医针灸学有个著名的“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出自明代的《针灸大成》,里面介绍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个穴位。这4个穴位主治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全身诸多病症,不论虚、实、寒、热皆可选用。足三里(合穴)下陵(《灵枢·本输》);鬼邪(《千金方》)。在膝下三寸,胻外廉。(《甲乙》)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屈膝或平卧取穴。有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疾;喘咳痰多;乳痈;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癫狂,妄笑,中风;脚气,水肿,膝胫疾痛,鼻疾,产妇血晕。《甲乙》热病先头重额痛,烦闷,热争则腰痛不可俛仰,腹胀食不化,饥不欲食,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资生》三里、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三里、条口、承山、承筋,主足下热,不能久立。《大成》不省人事:三里、大敦;腹坚大:三里、阴陵、丘墟、解溪、冲阳、期门、水分、神阙、膀胱俞;胸满血膨有积块,霍乱肠鸣善噫:三里、期门;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中风: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不效……,复刺后穴,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风市、丘墟、阳陵泉。《集成》催孕:下三里、至阴、合谷、三阴交、曲骨,七壮至七七壮,即有子。《天星秘诀》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杂病穴法歌》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三里、至阴催孕妊。《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天元太乙歌》腰腹胀满治何难,三里腨肠针承山。直刺0.5?1.5寸;可灸。《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四时气》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甲乙》痉身反折,口禁,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铜人》秦承祖云:诸病皆治。《资生》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马丹阳十二穴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痠,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图翼》一云小儿禁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外台明堂云,人年兰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
在全身个穴位中,足三里有“长寿第一穴、壮阳第一穴、健美第一穴、和胃第一穴”之美誉,在众多针灸古籍中皆认为“此穴诸病皆治”,堪称为“穴中神器”。
足三里的“里”通“理”,有“梳理”之意
“三里”即“三理”,即理上、理中、理下,意为梳理人体上部、中部、下部气血。很多疾病都是因气血不畅引起,通过刺激足三里穴,梳理一身上下的气血,就可起到祛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从而实现抗衰老、增强免疫的效果。
另外,足三里穴的神奇之处是它有双向调节功能,如肥胖的人可用足三里穴减肥,消瘦的人用足三里穴长胖;血压高的可以降血压,血压低的可以升血压。
为什么中医常说“肚腹三里留”呢?
这句话其实是高度概括了足三里穴的作用,即主治胃肠道疾病,几乎所有胃肠道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摩足三里穴得以改善,如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
据统计,通过按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的疾病超过30余种,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还有安眠、止痛等作用。
俗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说明足三里穴还有很好的保健强壮功效,非常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
刺激足三里穴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指按: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后,持续数秒,再缓慢放松,如此重复,每次按摩以5分钟为宜,每天2次。
如果是胃、心肺、头颈部位的疾病,按的时候尽量往上推按;如果是腹部正中(肠道),可垂直向下按压;如果是小腹、泌尿生殖系统、下肢部位的疾病,尽量往下推按;
二是敲击捶打:握空心拳,用拳眼垂直捶打足三里3~5分钟;
三是用艾条灸:隔日1次,每次10~15分钟,局部发红就行了。为了更好地发挥足三里穴的作用,日常调理可尽量选择上午7~9点进行。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委中(合穴)血郄(《灵枢》)。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甲乙》)当腘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处。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疟疾,癫疾反折,衄血不止,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疔疮,发背。《千金方》背连腰痛,委中、昆仑穴。《大成》足弱:委中、三里、承山;血滞于下,刺委中(出血),灸肾俞、昆仑;足腕痠:委中、昆仑;腰脊痛楚:委中、复溜。直刺0.5?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取委中央。《图翼》大风眉发脱落,太阳疟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然,汗出难已,头重转筋,半身不遂,遗溺,小腹坚,足软无力。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虚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委中者,血郄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瘈疭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之愈。《马丹阳十二穴歌》委中曲?里,横纹脉中央。腰痛木能举,沉沉引脊梁,痠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便安康。委中穴为何能解决腰背部问题?
这是因为委中穴所在的足太阳膀胱经刚好经过腰背部,如果受寒湿侵袭或跌扑损伤引起的腰背腿疼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等,都可以“求助于”委中穴。
如果是寒湿腰痛,还可以加用艾条灸委中穴;如果是急性外伤性腰痛,可以用三棱针刺委中穴,挤压出血,但这种操作专业性强,最好请专业的针灸师施治。
上班久坐一族经常会出现腰酸背痛,回家后趴在床上,要家人帮你按按委中穴,能很快得到舒缓;家中老人经常腰酸背痛,也可以按按委中穴。
配合睛明穴和至阴穴,效果更好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至阴穴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这两个穴位好比委中穴的“同门师兄弟”,同属足太阳膀胱经,且一个为起始穴,一个为终止穴,三个穴位同用,效果自然更好。
委中穴还有两个“绝活”:通鼻窍,治鼻塞
如果鼻塞,朝鼻子通的那侧侧卧,按摩患侧的委中穴,效果立竿见影;二是壮肾阳,治早泄。按摩委中穴,意守百会穴,气沉丹田穴,长期坚持,胜过“伟哥”。
按摩委中穴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一按一松,连续20次,以感酸痛为宜。由于这个穴位用得少,有的人很敏感艾灸力度要慢慢增加。
二是按揉,分别呈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20次。
三是叩击,两手握空拳用拳背进行叩击,连续20次。由于膀胱经在下午3~5时经气最盛,所以要“趁热打铁”,在这个时间段刺激委中穴效果最好。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去腕上一寸五分。(《甲乙》) 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侧掌取穴。简便取法,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是穴。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咳嗽,气喘,咽喉痛,掌中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项强,惊痫,溺血,小便热,阴茎痛,牙痛。 《千金方》列缺、后溪、少泽、前谷,主疟寒热。 《资生》列缺、完骨,治口面?。 《大成》健忘失记:列缺、心俞、神门、少海,……复刺后穴,中脘、三里;偏风:列缺、冲阳;掌中热:列缺、经渠、太渊;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肝俞。 头项寻列缺是神马意思那??就是说头颈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针灸列缺穴得以治疗,如外感引起的头项强痛、偏头痛、落枕、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等。实际上,列缺穴的功效还远不止此。 中医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列缺穴既是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人肠经,又通于任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所以,这些经脉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针刺列缺穴来治疗,如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腕肘无力、半身不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咳喘等。合谷虎口(《甲乙》)。在手大指、次指间。(《甲乙》)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取穴。简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是穴。在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手背静脉网,近侧正当桡动脉穿向手掌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齿痛,耳聋,面肿,疔疮,咽喉肿痛,失喑,牙关紧闭,口眼?斜,痄腮,指挛,臂痛,半身不遂,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经闭,滞产,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儿惊风,瘾疹,疥疮,疟疾。《千金方》合谷、五处,主风头热;合谷、水沟,主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禁不开。《资生》合谷,偏历、三阳络、耳门,治齿龋;合谷、曲池,疗大小人遍身风疹。《大成》头风眩晕:合谷、丰隆、解溪、风池;伤寒头痛:合谷、攒竹、太阳(眉后紫脉上);六脉俱无:合谷、复溜、中极(阴证多有此);重舌,腰痛:合谷、承浆、金津、玉液、海泉、人中;目翳膜: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中渚、睛明;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合谷、少商;难产:合谷(补)、三阴交(泻)、太冲;牙疼:针合谷、内庭、浮白、阳白、三间;疟:针合谷、曲池、公孙先针,后灸大椎第一节三七壮;阳证,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阴证,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证也,亦依此法,但先补后泻;眼赤暴痛:合谷、三里、太阳、睛明,……复刺后穴……,太阳、攒竹、丝竹空;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劳、风府,……复刺后穴,迎香、人中、印堂、京骨;两颊红肿生疮:合谷、列缺、地仓、颊车,……复刺后穴,承浆、三里、金津、玉液;心烦热、头目昏沉:合谷、百劳、中泉、心俞、劳宫、涌泉,……复刺后穴,少商、曲池、肩井、心俞;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大肠主肺之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集成》齿龈腐:合谷、中脘、下三里并针,承浆,七壮,劳宫,一壮;口眼?斜:合谷、地仓、承浆,大迎,下三里、间使,灸三七壮;月经不通:合谷、阴交、血海、气冲;子上逼心闷乱:补合谷,泻三阴交,巨阙针,留七呼,灸七壮至七七壮;儿生一七日内多啼,客风中于脐至心脾:合谷、太冲、神门、列缺、七壮,承浆,七壮。《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拦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杂病穴法歌》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加中膂。《剌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千金翼》合谷在虎口后纵纹头。《千金翼》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入三分,急补之。《大成》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马丹阳十二穴歌》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禁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壮)。《铜人》妇人妊娠刺之,损胎气。《大成》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坠胎。“面口合谷收”,意思是说头面部的疾病找合谷穴就对了。 这是因为合谷穴所在的手阳明大肠经是从手走向头面部,因此,头面部各种病症,如视疲劳、黑眼圏、鼻炎、感冒鼻塞、鼻出血、口腔溃疡、耳鸣、耳聋、腮腺炎、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口眼歪斜等,均可通过合谷穴治疗。 合谷穴最神奇的功效是止痛,除了止牙痛,对于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颈肩痛、腹痛、痛经等,均有神奇的止痛效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6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