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的药用价值与神仙秘旨服食法
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8193.html 蒺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遍布我国各地。蒺藜分为两种,一为白蒺藜,一为沙苑蒺藜,古人曾一度混称其为“蒺藜”。宋代寇宗奭曾明确指出: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子如羊肾,大如黍粒,补肾药。自清代以后,均把前者称为白蒺藜,而把后者称作潼蒺藜。两者科属不同,形态迥异,功用有别,具体应用时不可不分。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蒺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载:“蒺藜子”,又名茨、旁通、屈人、止行等,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此解释说:“蒺,疾也,藜,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甚伤人也。”《长沙药解》载:“蒺藜,味苦,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泻湿驱风,敛精缩溺。蒺藜子疏木驱风,治肝气输泄,精滑溺数,血淋白带。白者良,与沙苑同性。”《本草纲目》载:蒺藜,绿叶细蔓,七月开黄紫花,似碗豆花而略小些。九月结果实成英,味甜,微带腥臭。灾荒年可食用,将它炒后去刺磨面做成饼,蒸来吃救饥荒。子味甘,性温,无毒。” 现代研究发现蒺藜含有蒺藜多糖、生物碱、哈尔碱、哈尔醇、黄酮、氨基酸、甾体皂甙等。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增加脑部供血、改善脑循环、抗癌、利尿、降糖、抗菌镇痛、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等作用。 白蒺藜属蒺藜科植物,因其干燥果实有许多小刺,质坚硬,刺手,故又称刺蒺藜,常生于沙丘、路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它有疏肝郁,散肝风,明目的功用。 潼蒺藜属豆科植物扁茎黄芪或华黄芪的种子,多生于山野,主产河北,历史上以陕西潼关外所出者为正品,故又名潼蒺藜。 传说唐玄宗有一女儿永乐公主,自幼瘦弱多病,到了十三四岁时,还只是一个瘦骨伶仃的黄毛丫头。永乐公主十五岁那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妈妈带着她逃出皇宫,流落到沙苑一带后被人收养。从此,永乐公主即以当地所产的蒺藜子为茶,常服不辍,两三年后,竟然病患全无,长得高大美丽,肤如凝脂。“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永乐公主回到皇宫,又把蒺藜子送给皇兄肃宗服用,一个月后,肃宗竟变得耳聪目明。为此,肃宗下令沙苑一带广种蒺藜,作为珍品年年进贡皇室从此,沙苑子就名扬天下了。 蒺藜因为多次的特殊外形,还被古人用于军事用途,用金属仿制蒺藜发明了”铁蒺藜“。《墨子·备城门》记载,在战国时的城市防御战中,"皆积参石、蒺藜"。《六韬·虎韬》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四周布设。宋朝以后,为适应作战的需要,铁蒺藜的种类逐渐增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搊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 蒺藜因为外形有刺,所以在药用的时候需要精心炮制。如,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北宋著名药学家唐慎微对“蒺藜”的药用方法有详细的论述,其著作《证类本草》记载:“蒺藜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 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实,曝干。(乌头为之使。) 陶隐居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不可扫也。以刺梗秽也。方用甚稀尔。今按别本注云:本经》云温,《别录》云寒。此药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则其温也。 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茨,蒺藜。注: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 药性论云:白蒺藜子,味甘,有小毒。治诸风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不入汤用。 日华子云: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图经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实,曝干。又冬采。黄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此《诗》所谓墙有茨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与蚕种子相类而差大。又与马钱子酷相类,但马钱子微大,不堪入药,须细辨之。今人多用。然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饵蒺藜,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葛洪治卒中五尸,捣蒺藜子,蜜丸,服如胡豆二枚。日三,愈。 雷公云:凡使,采后净拣,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圣惠方: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水出不止。以蒺藜二握,当道车碾过,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先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之,嚏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虫,即瘥。 外台秘要:治急引腰脊痛。捣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 又方: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 又方:治肿。蒺藜子一升熬令黄,捣筛,以麻油和如泥,炒令焦黑,以涂故布上,剪如肿大,勿开头上。 又方: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次。 又方:治一切疔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酢和封头上,如破,涂之佳。 又方:备急小儿蠼疮,绕身匝即死。以蒺藜捣叶敷之,无叶用子亦可。 千金方:涂疮肿。蒺藜蔓洗,三寸截之,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又煮取一升,纳小器中,如稠糖下,取敷疮肿上。 又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以蒺藜子苗煮汤洗之,立瘥。《千金翼》同。 梅师方:治难产碍胎在腹中,如已见儿,并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下一匙,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 治白癜风。以白蒺藜子生捣为末,作汤服之。 神仙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石,当七、八月熟时收,日干,舂去刺,然后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 衍义曰: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花收摘,荫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又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收马处。黄紫花,作荚,结子如羊内肾。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唯用刺蒺藜。” 《本草纲目》载:“治腹内肿块,咽喉及乳房肿痛,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妇科病。 花,阴干为末,每次温酒送服二钱,治白癜风。 苗,煮汤洗疥癣,风疮发痒。 服法:将蒺藜子舂去刺,研成细末,每次用新汲的井水送服二钱,一日三次,勿间断,能消食长生。服一年后,冬不畏冷,夏不畏热;服二年,返老还童,白发复黑,齿落更生;服三年,则身轻成仙。 去盲还明补肝散。在七月七日,收蒺藜子阴干为末,饭后用水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二次。” 蒺藜治病验方: 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龙潭家秘》) 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龙潭家秘》) 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龙潭家秘》) 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治奔豚疝瘕。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蒺藜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龙潭家秘》) 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敷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龙潭家秘》) 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总结历代医家对蒺藜的使用,主要为: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症。 白蒺藜的食疗方法为《神仙秘旨》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时收取,日干,春去刺,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断,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更生,服之三年以后,身轻长生。” 愿见者安康! 象行生感谢您的支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yc/5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金难买的ldquo肾宝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