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佛家经典当中,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救助别人的事例数不胜数,这种“但为众生的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慈大悲,不但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志向!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一定非要割肉刮骨、舍生取义来救助别人,但至少可以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不要心里只想着自己,留一点空间给别人,为在冰雪中挣扎的人送去一点温暖,为干渴的人奉上一杯清泉……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渺小的你也会变得浩大无比,平凡的生命也会变得波澜壮阔!

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从谂是唐代著名禅师,道旨很深,他认为:“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意思是说,金佛通不过熔炉,木佛通不过火烧,泥佛通不过水洗,只有真佛在心里坐着。言外之意,就是说庙里供奉的用金、木、泥塑成的佛像均是偶像,经不起水火的考验,只有自身修炼而悟得的真理,才是真正的心中之佛,才是永存的佛。

有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很长时间向从谂禅师那里接受教诲,但却一直没有得道。一日,将军去拜见从谂禅师,问:“法师,我死后会往升极乐还是入地狱?”

从谂禅师说:“入地狱。”

将军又问:“那法师您呢?”

从谂禅师回答道:“老僧最先下地狱!”

将军说:“我是杀人无数,理所当然入地狱。法师修行一生,为什么也入地狱呢?难道法师一生白白修行了吗?”

从谂禅师当头棒喝道:“我如果不下,又有谁来教化你?”

在佛家看来,地狱是阴深、冷酷、黑暗和充满恐怖的地方,地狱里的犯人饱受刑烙、鞭笞、饥饿、寒冷、酷热,说不尽的惶恐战栗,讲不完的哀愁痛苦,得不到外界的关心,受不到他人的同情,度日如年,更何况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无有穷尽。然而,无数佛家弟子却甘愿付出他们最大的爱心,要亲自到地狱里去,为的是要拯救那里的众生。

不但进地狱,而且誓要度尽地狱里的众生。这种济世救人的精神,实在是太伟大、太难得了。可以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旷古绝今、最伟大的一种德行,体现了佛家对芸芸众生的责任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佛家甘为人梯、济世救人的精神。

据佛家经典记载,最早誓愿“入地狱”的是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在过去世累劫修行中,曾是一位婆罗门女。她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前,发过大誓愿说:“愿我尽未来无量劫,要度尽那些有罪苦的众生,广设方便,使他们都能够获得解脱。”

地藏菩萨过去又曾是光目圣女,在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了同样的誓愿。地藏菩萨过去也曾是一位长者的儿子,在万行如来前,也发誓说:“我将在未来一切不可计算的时间中,要为那些罪苦的六道众生,广设方便,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而我自身要在他们成佛后方成佛道。”

后来地藏菩萨又做了一名国王,以国王身份尚且发下宏大誓愿:“我若不先去救度那些罪苦众生,使他们得到安乐、证到菩提的话,终不愿先他们成佛。”

概括来说,地藏菩萨的大愿即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试问世上的人,谁愿意进入恐怖多难、痛苦绝顶的地狱里去?尤其是要舍身救众,做一名最大的牺牲者?

然而,以地藏菩萨为代表的佛家却以宽博的慈悲心,毅然地舍身为众,历经地狱之劫难,救度那些哀苦无告的受难众生。他全然代表了无穷无际的佛心,也代表了佛法无尽的光明。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风靡全球的影片《少林寺》中的一个情节:老方丈为使少林僧众免遭杀戮,宝刹净地免染血污,甘愿置身火海却面不改色。

这种大无畏牺牲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佛教信徒,乃至中华民族道德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些舍生取义者,总是能赢得人们无比的尊敬与爱戴,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颂中被铭记。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了心中的理想,下地狱也不是可怕的事。这是将个人得失、生死荣辱完全置之度外了,是大悟之人才有的胆魄和勇气。这种德行体现了佛家对芸芸众生的责任感,表达了佛家济世救人的精神,其崇高,其伟大,其牺牲忘我,是其他任何宗教文化所不及的。

2.牺牲自己,帮助别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名叫萨波达,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经常济困扶贫,行善积德。天帝释知道后,十分担心。因为天帝释这个地位,并非终身制,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修善积德,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死后便能转生到天堂当天帝释。

天帝释害怕萨波达国王会来抢自己的帝位,就想试探一下他已修行到什么程度,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天帝释便找来手下的一个侍从,对他说:“下界的萨波达国王正在修善积德,名气很大,德行很深。他大概是想夺我的帝位!现在我变作老鹰,你变作鸽子,我追捕你,你就逃到萨波达王那儿,向他求救。他既然心肠仁慈,就一定会救你,然后我去向他索求鸽子。他既然答应救你,就不能把你交给我,也许会买点肉来做交换,但我坚持不答应,他就会割自己的肉,来抵鸽子的命。到时候我耍点小法术,教他无论怎样割肉,哪怕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总抵不过鸽子的重量,那他一定会后悔。这样,他以前行善积下的功德,就完全作废了,也就夺不走我的帝位。”

于是,天帝释就变成一只体态雄壮的苍鹰,侍从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鸽子。苍鹰恶狠狠地扑向鸽子,鸽子慌慌张张地一边呼救,一边向远处逃去。萨波达国王正在王宫处理政事,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呼救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苍鹰正在追逐一只可怜的白鸽。

鸽子东躲西闪,实在无路可逃,便一头扑到萨波达国王脚下叫道:“大王,老鹰要吃我,请您救命!救命!”

萨波达国王安慰它说:“你别害怕,我一定救你。”

苍鹰随后扑了过来,立在宫殿前,对萨波达王国说:“这只鸽子,是我口中之食,现在逃到大王您这儿来了。请大王快把它还给我,我肚子饿极了。”

萨波达国王说:“我曾发誓要救渡一切众生,更何况这只鸽子向我求救,我已经答应它了。人应当言而有信,我不能把这只鸽子交给你。”

苍鹰说:“大王!您说您要救渡一切众生,但我今天如吃不到这只鸽子,就会饿死,难道我不是众生之一吗?难道您就眼睁睁地看着我饿死,不闻不问吗?”

萨波达国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再拿些肉给你,你就别吃这只可怜的鸽子了。”

苍鹰说:“那也行,但您拿来的必须是刚割下来的新鲜热肉,否则我无法吃,还是会饿死的。”

听苍鹰这么说,萨波达国王心中暗感为难。他曾想随便找点熟肉打发苍鹰了事,但没想到苍鹰只吃刚割的新鲜热肉。

萨波达王想:“到哪里去找刚割下的新鲜热肉呢?如果为此而宰杀其他动物,则我为了救一命,又害另一命,这样的事情不能做。”

想来想去,他决定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来喂苍鹰。

主意打定,便对苍鹰说:“既然你一定要吃刚割的热肉,那我就割一块肉给你吧!”

苍鹰见萨波达国王中了圈套,心中暗暗发笑,却一本正经地说:“大王!您能这样做,足见您道德高尚。不过,既然您要普度众生,就应当平等地对待一切,我虽然只是一只鸟,保证也不偏不倚。因此,只要您割下的肉,与刚才的那只鸽子一样重,那么,我就不再吃那只鸽子。”

萨波达国王说:“好吧!”便让侍者取来一具天平。萨波达国王把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忍着剧痛,手持利刃从自己左腿上,割下一块大致相等的肉,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由于天帝释施了法,天平放鸽子的那一端,低低地向下沉去,而放肉的一端却高高地翘起。

萨波达国王见状,连忙又割下一块肉,但天平两端仍不平衡。一次又一次,一块肉连着一块肉,一会儿萨波达国王两条腿上的肉全割完了,鲜血淋漓,流了一地。然而,天平上放肉的那一端,仍高高地翘着。萨波达国王无奈,只得继续割下自己胸脯、手臂上的肉,一段时间后,萨波达国王身上可割的肉几乎要割完了,天平还是不平衡。萨波达国王急了,挣扎着使出全身仅有的一点力气,一下子扑到天平上,随即昏厥了过去。

这时,天地震动,天神们纷纷下凡,为萨波达国王的高尚行为而感动不已。天帝释这时也恢复了原形,他唤醒萨波达国王,问道:“你做出这种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善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想当转轮圣王?还是想当天帝释?在这三界之中,究竟什么是你所追求的呢?”

萨波达国王用极其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对这三界中的一切,我一无所求,我只希望普度众生。”

天帝释又问:“今天你为了一只小鸽子割尽全身的肉,吃了这么的多苦,心里觉得后悔吗?”萨波达国王说:“我一点也不后悔。”

天帝释这才明白,原来萨波达王不是要抢他的位子,但心中总有那么一点不放心,又追问:“你所说的全是真话吗?”

“当然全是真话。”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说的全是真话呢?”

萨波达国王挣扎着站起来指着天地发誓说:“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我刚才说了一句谎话,请惩罚我!如果我说的全是真话,请让我的身体平复如故!”

说也奇怪,萨波达国王的话音刚落,全身突然长出了新肉,与没割过之前一模一样,甚至连个伤疤刀痕也没留下。

天地诸神看到这种情形,个个合掌赞叹萨波达国王的高尚品德,为他恢复健康而欢喜雀跃。

佛经中关于佛家子弟焚身、剜肉,以代众生受苦、救赎众生的记载不胜枚举,千百年来之所以这样大肆弘扬这些故事,并不是要误导人们焚身、剜肉,而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一种大慈大悲的宏愿和决心,表明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为了解救他人的痛苦,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一切。

3.舍己助人者天助之

从前有个人非常贫穷,无以自立,但志行高洁,从不做非法、非礼之事。但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无法生活,他就去给一些商人当仆人。

有一次,这些商人带着这个穷人,一起入海采宝。他们采到不少宝贝便张帆返航,但是到半路不知怎么船停了下来,无论怎么划桨也无法让船前进半步。

所有商人全都惊恐万状,知道是因为采宝而得罪了海神,海神来惩罚他们了。于是连忙跪下祈祷,请海神放他们一条生路。而那个穷人,因为自己平生不做亏心事,所以没有参与他们的祈祷。

船之所以开不动,果然是因为海神作怪。海神有心想惩罚这些亵渎了自己的商人们,但船上的这个穷人可是好人,不应该连累他。他想来想去,整整想了7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海神想:“让我考验一下这些商人吧!如果他们经得起考验,我就饶恕他们;如果他们经不起考验,那我施行惩罚时,也不会连累了那个穷人。”

船在海上整整停了7天,一动也不能动,商人们都急坏了。

第七天夜里,一个商人做了个梦,梦见海神对他说:只要你们把船上的这个穷人送给我当牺牲品我就放你们走。

他醒来之后,把这个梦跟其他人一说,其他人也都做了同样的梦。

正当商人们秘密商议如何处置时,穷人知道了这件事。

穷人慨然说:“好吧!就让我做海神的牺牲品吧!不要因为我一个人,而连累你们大家。”

商人们一听穷人自愿牺牲,高兴极了,因为这样便少了许多麻烦。他们扎了个小木筏,在木筏上放了些水和粮食,让穷人上了木筏之后,就扬长而去。

海神见到这情况,便卷起一股大浪把商人们的船打翻,使他们个个葬身鱼腹;同时,又吹起一股顺风,把穷人的木筏直送到岸边。

穷人就这样安全地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了。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你自己。关于这样的故事,佛经中还有很多:从前有个非常富有的人,名叫仙叹,他后来信了佛教,心想:世上的一切,都是变化不定的,连生命和财产,也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只有多做好事、积点功德,才是真正有好处的。”

于是,仙叹马上贴出告示说:如果有人缺乏资财,请速来取,数量不限。告示都贴出去几个月了,由于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谁也不需要他的钱。仙叹又想:“看来大家并不需要钱,可是谁也免不了会闹头疼脑热的,还是买药给百姓治病为上策。”仙叹便四处采购弄来各种名贵药材,每天在市上免费供应病人。

仙叹的善心得到大家的称赞,没有多久时间,名声就传遍四方,大江南北的病人,都慕名前来接受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仙叹的财产渐渐地用尽了,但他仍然四处为病人采药、找药。有一天,他在离家一百多里采药的路上见到几辆牛车,车上都是患有各种疾病的人。

他忍不住问道:“你们要到哪儿去呀?”

车上的人答道:“我们要去仙叹那里,请他救命。”

仙叹立即同他们回去找到国王,向他借了两黄金买了许多药给这些人治病。经过仙叹的精心护理、医治,病人的病全都慢慢好了。可是,仙叹却欠下大量的债,过着窘迫的日子。

当时,经常有一些商人为了赚钱,结伴下海去捞海底珍宝。

仙叹想碰碰运气,就跟着一伙商人出海寻宝去了。

众人辛辛苦苦地努力了许久,得到不少宝物,于是兴高采烈地返乡。一路上交通极为不便,又因天气干旱少水,每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都干渴难忍。

仙叹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口水井,就快步奔过去,开怀畅饮起来。

那些商人早已注意到,仙叹采集的海中宝物里,有一颗灿烂夺目的大白珍珠,是世上稀有的宝贝,他们心里又羡慕又嫉妒,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众人一看,仙叹在井边弯腰喝水是个天赐良机,便拥上前,将仙叹推到井底。

由于仙叹做了那么多好事,他的善行感动了菩萨,菩萨在这危险的时刻,在井底接住了他,使他安然无恙,连皮都没有擦破。

那些商人回国后,去见国王。

国王问道:“你们都回来了,那仙叹到哪儿去了?”

商人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对国王说:“大王!我们也不知道。自从离开国境之后,他就与我们大家分手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国王不相信,又问:“说实话,是不是你们把他害死了?”

商人们赶忙否认道:“不!不!绝没有这样的事!”

仙叹被菩萨托住后,发现井壁上有个洞,正好能容他钻过去。他顺着洞走,不一会儿就见到亮光,从另一个洞口走出了水井。又经过7天的跋涉,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国王见到他,问道:“商人们都满载而归,你下海采宝怎么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仙叹含糊地说:“我没有发现任何宝物,只得空手而归。”

国王听了他的话起了疑心,沉思着:“这当中必有缘故。”

随即国王叫人把那些商人都找了来命令道:“你们必须从实招来才有活路,否则只有一死。”

商人们吓坏了,便老老实实地招了供。

国王听说他们在归途上谋害仙叹,十分生气,便下令把他们统统关进监牢,要将他们定罪。

仙叹闻讯后,焦虑万分,急忙来到王宫,叩头请罪。

国王说:“你没有罪!他们的罪已定,是不可改变的。”

仙叹再三请求道:“国王陛下,请无论如何原谅他们的愚昧无知吧!”

国王经仙叹再三请求,便答应了他,赦免了商人们的罪过,命令他们归还从仙叹那里夺走的宝物。商人们感激涕流,都拣自己最好的宝物送给仙叹。仙叹只取其中的一半。

商人们一看,又恳求道:“承蒙您的善心,我们才保全了性命!您救了我们大家,这些小意思,请您一定要收下。”

仙叹只好收下那些宝物,将这些钱还清了国王的债,又施舍给老百姓。邻国闻说,皆交口称赞,无不佩服仙叹的崇高道德。

佛家的智慧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舍己的智慧,这种舍已是以他人之乐为乐,以他人之苦为苦,完全抛开了个人的私利和小我的局限。我们的道德修养有限,自然无法达到佛的境界,但它至少应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毕竟,人人为我的前提,必须且一定是“我为人人”。

4.不要做个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不凡的和尚,两人一见如故,谈笑着同行。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正好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溪水暴涨。黄檗禅师说:“看来咱们只好绕道而行了。”和尚不以为然地回答道:“哪里用得着那么麻烦?走过去就行了。”黄檗禅师疑惑地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走过去吗?”

那个和尚马上提起裤脚走进小溪,奇怪!汹涌的溪水奔腾着,可是就是到不了他的脚跟,他就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

和尚边走边回过头来,得意地说:“来呀!来呀!走过来吧。”

黄檗站在原地大声叫骂道:“哼!你这自私的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道你是有法术的小乘教徒,一定会把你的脚跟砍断了。

那和尚被他的骂声所感动,感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说着,便消失了。

原来,佛教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小乘重在自己得道解脱,大乘重在帮助他人解脱,二者有明显的高下之分:纵然得道的小乘圣者也不及刚刚起心的大乘行者。自己未度,先能度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心肠。

小乘圣者有法术,一般的人定会羡慕不已,却遭到黄檗禅师的训斥,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自愧不如了。

其实,在生活中而言,大乘就是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相信下面这则故事会让你更真实地领会到大乘的真意。

那是一个下雨的早晨,王娴送孩子到学校,然后顺路去了一家快餐店吃早餐。几张桌子上,乱七八糟地扔着没有收拾的狼藉纸杯、盒子和吃剩的法式炸薯条。

这时进来一位年轻妇女与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在他们点菜时又进来一个人,微驼着背,上衣很破烂。他缓慢地走向一张尚未收拾的桌子,对每只盒子都不肯放过,细心寻找残羹剩菜。

男孩看见那人拿起一块法式炸土豆条放进嘴里,就悄声对母亲耳语说:“妈咪,那人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哦,宝贝,他饿极了,又没有钱。”母亲压低声音回答儿子。

“我们给他买一只汉堡包,行吗?”“我想,他可能只吃别人吃剩的东西。”当母子俩从服务员手上接过他们要的两袋外卖食品时,小男孩突然伸手从食品袋里拿出一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然后跑到那人面前,把汉堡包放在他坐的桌子上。

这个乞丐先是一脸惊讶,接着满怀感激地看着男孩转身消失。

如果能拯救一颗破碎的心灵,我们便没有虚度此生;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知更鸟回到巢里,我们同样没有虚度此生。自己有吃的,就要拿一些给那些饥饿的人,这就超脱我们所鄙夷的自了汉。

5.智舜割耳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直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走累了,在山上的树林下打坐歇息。突然一只野鸡仓皇地向他飞来,浑身血迹斑斑,翅膀上带着一只箭。随即一个猎人气喘吁吁地追赶过来,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猎人向禅师索讨野鸡:“大师,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猎人不同意,反驳道:“我又不是和尚,才不讲什么生不生的。你要知道,我们一家大小好久没有吃肉了,那只野鸡可以当我们的一盘美味哩!”

猎人坚持要得到那只野鸡,禅师最后没有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两只耳朵割下来,送给固执的猎人,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分量虽然少了点,味道应该不错。你就拿回去尝一尝吧!”

猎人大吃一惊,终于觉悟到自己的残忍,羞愧地走了。

帮助别人不求时、不求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具备一颗助人之心,哪怕被人救助的在世俗眼里微不足道,也要竭尽全力。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外,而且,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惊呆了!说话的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就走了。

剩余70%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qg/1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