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廿四9月3日第二佛陀龙树
他,被称为“第二佛陀” 9月3日,农历七月廿四,是佛教龙树菩萨圣诞日。龙树菩萨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一生著作颇丰,有“千部论主”之称。在印度,龙树菩萨被誉为“第二佛陀”,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汉地,他被具舍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八大宗派尊为“八宗共祖”。龙树菩萨修证功德不可思量,曾入龙宫取华严,开南山铁塔传密教,住世六百年弘法利生。 传奇人生 龙树,梵文是Nagarjuna,龙树菩萨的母亲在树下生下他,因名周那(arjuna),周那即是树的意思;因龙得道,故名龙树。 龙树菩萨的出世在佛经《摩诃摩耶经》和《入楞伽经》第八卷中有授记。《摩诃摩耶经》卷下说:“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竟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入楞伽经》第八卷中记载:大慧菩萨白佛言:“佛灭度后,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欢喜地,为人说法,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 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中有记载,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年的鸠摩罗什翻译的。据说,龙树菩萨出生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温达拉巴地区的一个婆罗门家族,很早就以学说卓著,精通婆罗门教而闻名。有一次他和三个亲友一起,学成隐身术,屡次潜入后宫,侵犯美女,使宫女怀孕,王室人员就用沙子铺在大门口地上,并埋伏了许多卫士,他们的身体虽不被人发现,但有足迹留在沙子上,兵士就挥刀斩去,有三个人被杀死,龙树菩萨藏在国王身边,逃出了王宫,这件事促使他出家。 据说,龙树菩萨出家后,三个月就诗读完了佛教三藏,为了求得甚深佛法,他开始了艰辛的求法之旅。不久,他到达喜玛拉雅山中的一座佛塔边,一名老比丘传给他大乘经典,这比他以前所依的一切有部的理论大大深入了,但他仍不满足。 不久,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引导下,来到龙宫,阅读诸方等大乘深奥经典,得无量妙法,三个月后,通解甚多,深入无生,二忍具足。这时龙树菩萨就已经达到决定的觉悟了,为了纪念引导他的大龙菩萨,他就称名龙树。在龙宫中,龙树菩萨还诵读了《华严经》,日本人安澄在《中论疏记》中引《华严传》中的话说:“大乘经多是文殊结集,佛既涅般,诸圣随隐,邪兴,无大乘器,故摄《华严》等大乘教法,置在龙宫六百年,龙树入海诵之传世。”由此可见大乘佛经的结集,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一个非常艰辛的求索追求的过程,因缘具足后,龙树菩萨就担负了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龙树菩萨得道后,回到南印度弘扬佛教,那里的国王排斥佛教,龙树菩萨应征成为国王的将军,在很短时内就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国王大喜,就问他是什么人,龙树说是“全知者”。龙树菩萨还用神通使国王看到天上正在作战的神祗和恶魔。国王及婆罗门因此皈依了佛教,佛教在南印度因此得到弘扬。 后来又有婆罗门妒忌龙树菩萨,要求斗法,他以法术化了一个大池,自己坐到池中的莲华上,并斥责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化了一六牙白象,坐在其上,用象鼻把婆罗门抛在地下,使他折服。 关于龙树菩萨的死,有一种说法,乐行王的太子,知道父王与龙树菩萨已经成就了等寿金丹术,在龙树菩萨没有圆寂之前,父王不会死去。为了能早点继承王位,王子向龙树菩萨提出祈求,希望龙树菩萨能布施自己的头颅,慈悲的龙树菩萨满足了太子的祈求,将头颅布施给太子。 千部论主 龙树菩萨一生著作颇丰,有“千部论主”之称。保留到现在,收集在《大藏经》中的就有19种。在藏文译本中,龙树菩萨的著作有一百一十八种之多,其中许多是关于密教的,而龙树菩萨著作的藏文译本与汉文译本重复的只有十一种。龙树菩萨有六种显教方面的著作很为人重视,被称为“六如理聚”,它们是:《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迥诤论》、《广破论》、《宝行王正论》。 龙树菩萨的藏文著作可分为3类: 一类是赞颂,有十八种;一类是密教解释,有五十一种;一类是显教解释及杂着,有四十八种。 龙树的著作收集在大藏经中的约有十九部,这些著作又可分为宗论部、释经部、集经部、颂赞部。 在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中论》、《十二门论》、《菩提资粮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其中《中论》中讲到了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般等思想;《十二门论》是从十二个方面对《中论》中所阐述的缘起性空思想进行解说,是对《中论》思想的进一步阐发。《菩提资粮论》是讲要达到对缘起性空,中道实相的认识,一定要积集福德资粮,否则就会落于事物性空的一面,而对事物缘起假名有的一面认识不够。《大智度论》是对《大般若经》的解释,所以《大智度论》又译为《摩诃般若释论》。 龙树菩萨的思想是杰出的,著作颇丰,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有极大影响。 佛陀第二 龙树在佛陀灭后七百年,非常准确地阐发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佛教的最根本思想;而且他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工作,创立了中观学,在他的理论中他彻底地贯彻佛陀宣讲的缘起思想,对后来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被称为佛陀第二。 中观是对事物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不偏于对立法的任何一边,所以称为中观。所谓对立的两边,主要是关于事物的有和无。龙树认为事物是无自性的,是空;但事物是由众缘合和而成的,所以也就不是完全空无。说它是空,是否定其真有,说它是假,是否定其真无,能同时看到事物的这两种属性,就能得到事物的中道实相了。 龙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中论》一书的主要是讲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槃等思想的。 一、《观四谛品》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就是说万法都是因缘而起的,即一切法都是由于种种的条件和合而成的。既然是和合而成的,那么事物就有所依赖,而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那么事物就永远是在无尽的条件链子下存在着,因而说到底,就是没有真实的自性的,只是虚假的名相概念而已。 二、从缘起理论出发,龙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他说:因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因为事物如果有决定的自性,则一切生灭现象都无法存在,世界则会僵化、固定、静止不变。龙树在《观四谛品》中说:若有决定性,世之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又说:若一切法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并且还说,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那么涅槃也没有,《观涅槃品》中说: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因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法自性空是消极的,而认为它是世间万法生成的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观四谛品》中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佛教以缘起理论为起点,推出万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又从反面说如果诸法不空,则有种种过咎,这样也就进一步说明缘起理论的正确性,因而在《中论》中他把缘起理论推得很高,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三、在缘起和性空的理论基础上龙树提出了中道思想。万法是缘起的,所以是空,但万物既然缘起了,就不是空无所有,就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有,这种有没有自性,只是语言的方便设施,只是名言概念,所以称为是假名有。对于事物的空性和假名有,龙树在《中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这里龙树兼顾假有与性空来说中道,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事物的性空和假有两面,才是中道正见。由于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的,因此对从它有自性而产生的正反两边的判断,如断常、生灭、一异、来去,都是错误的。这些缘生缘灭的二分法当下就是空的,没有自性,因而不可以说它是生,是灭,是断,是常。这正反两边都要否定,即不生不灭,因此龙树在《中观》开头就标出八不以表明他的思想,阐述他的八不中道理论。 四、二谛说。龙树在阐述他的中道思想时,认为要同时看到空和有,即不能偏于有或空,这也就是真空与俗有不二,就是佛教的二谛说。龙树对二谛思想很重视,他在《中观》观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收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俗谛,是说因缘生法是有,不是无或不存在,由于众生对于因缘生法的执着,诸佛就即因缘生法而开方便门,认为诸法是假有,只是分别出来的幻相,但它们也是不相错乱的。 第一义谛,是指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也就是诸法实相。它是离言说议论的,是不可言说的。《观法品》中讲: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真谛与俗谛只是佛陀引导众生的方便,事实上只有一个真谛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因此真谛与俗谛在本质上就是同一样东西,是相即的,是一体一用的关系。世俗的万物当下就是空的,就是实相,并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另有一个实相存在,否则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两样东西,以空去反对假名有,这正是龙树所批判的。他在《观行品》中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五、涅槃。涅槃是寂灭的意思,也就是诸法的本性。般若学从缘起法讲,一切都不是决定的生灭,所以一切法的生灭与一切法的不生灭(即寂灭),并不排斥,而且从本质上说就是同一的。依缘起法则,一切法因缘合和而成,是没有自性的,它的生灭就如同幻化的一般,只是人的第七意识分别、执着才有的,这种如幻如化的生灭,如同海市蜃楼,当下就是空的,是不生不灭的,是究竟寂灭的,与涅槃没有差别。 而涅槃也不是离开世间法而存在的,涅槃就是就着世间一切法而说的,所以说两者的实际本质没有差别。《中论》观涅槃品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差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差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龙树所宣讲的空的思想,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大的影响;而西方哲学界对他的思想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卡尔雅斯贝斯在年著作的《大哲学家》第一卷中,列举了15位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其中就有佛陀和龙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qg/12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本愿意思很深,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