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趣读宋元铠甲史,揭秘甲胄
引言 走近历史的长河,透过每一汪皇朝之水,映入眼帘的便是王朝开国者身披铠甲,统率千军万马的盛况。将士们的铠甲,守卫着不败的英勇“战”躯,体现着绝对的身份地位,代表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伴随朝代更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实力改变,铠甲的材料和形制也在不断精进。 其中,宋、元两朝的铠甲是铠甲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宋主重型甲,而元主轻型甲和皮甲。两朝铠甲的数量、类型和质量上都更加先进,不仅继承了前代综合特征,还根据自身需求锻造出独有的朝代特色。 图 《武将总要》将甲 一、宋铁与元甲同台,上演民族竞技大戏 步兵是宋代主要兵力,近身搏斗是主要作战方式。因此为达到更加良好的防护性,铠甲多为铁质,与前朝相比,铁甲的打造质量在丰富的铁资源支撑下更是要求严苛,宋代精湛的工匠技术使铁甲呈现出更为统一的形制,由此可见,宋是重型铠甲登峰造极的时代。 宋甲的防护性的历代盔甲中防护性较佳的,用于护腿的腿裙因重量大的甲片易出现松脱现象,因此宋朝将腿裙与身甲连缀在一起形成两件套,这不仅防止腿裙滑落,更有双层防护的效果。 图 宋甲 而当时锁子甲“铁布衫”在宋朝仅为高级将领使用,并不常见。据史书记载,市井百姓因不识锁子甲,对杜甫的“雨抛金锁甲”作出错误注解,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宋朝承袭了先前朝代优势,打造出最适用宋代又不失中原传统民族特色的甲胄。士兵们以此戎装,保卫边疆,铁甲是宋词的源泉,更是宋词最坚固的盾牌。文化兴盛的宋代古词,各领风骚的风流事迹,经久不衰的留存文献印证了铁甲选择的正确性,铁甲军团守卫了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历史。 元朝是蒙古族的天下,善于骑射是游牧民族的重要利器。骑兵之间相互配合,以千军万马之势征战亚欧大陆,为灵活作战,更加轻巧的皮制是游牧民族实用首选,同时借鉴回鹘人技术,打造出极具少数民族文化的皮甲,蒙元人受作战方式影响和铠甲制造技术制约,他们摒弃繁重复杂的铁甲,选择便于马上作战的轻型甲和皮甲。 蒙元人依赖战马横扫四方,骏马是蒙元人生活中和战场上最亲近的伙伴。所以马匹的优良和马甲的形制对战况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那么马甲就需要对马匹进行较为全面的保护,为了尽量减少战马负担,减慢战马体力损耗,马甲选择了与骑兵材制相同的轻便材料,从而加快骏马的飞驰速度。蒙古马精神的提出更是当代对蒙元历史的自豪体现,歌颂了蒙古马生命顽强,不畏艰苦寒暑,赤胆忠心随主征战砥砺前进的精神。 图 马甲 锁子甲在元朝却得到更好发展和普及,大量的锁子甲与皮甲制造技术完美结合,更使得锁子甲在元朝战场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发展出更加优越的性能。 大元王朝的疆域在世界历史中都是值得骄傲的,蒙元人在这形似叶子的辽阔疆土开枝散叶,统领四方,蒙古铁骑可谓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成吉思汗率领骁勇善战的皮甲军团西征,仅用五年时间,就将铁蹄踏至波斯和印度西北部,后世更将疆土扩至欧洲多瑙河流域。 宋、元时期的铠甲是铠甲历史上重要的承前启后时段,两朝的铠甲不仅汲取先前铠甲经验,更分别将重型甲与皮甲锁子甲发展至顶峰,为后世借鉴之用。 二、从复原文物,看甲胄的变形记 先秦时期,是徒步、乘车打仗的时代,铠甲主要是披挂式,较为宽松,适合步战和车战。披挂式铠甲分单片和上衣型两种,单片型仅能护胸用,最原始的见于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皮甲残迹,部分兵马俑身着的也是这种护甲;上衣型可护腹部,或像短袖上衣,或似无袖嵌肩,先秦时代多为右侧襟,汉时有前开襟,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流行,多为革质,最典型的是湖北随县出土的皮甲胄。 铁甲于战国末年出现,但早期铁甲基本延续皮甲的制造和形制,西汉中期以前,就有制作较为精良的铁甲随葬出现,进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明光甲,而重甲骑兵是战场主宰利器,双腿成为操纵战马的重要部位,为了护卫骑士双腿,腿裙部件应运而生,铠甲开启了二件套时代。 图 西汉早期铁铠复原 隋末唐初,推行的是轻骑突击战术,重甲骑兵逐渐退出战场,唐代主要依靠先进的兵器取胜,披裹式明光甲在唐朝大肆流行,它由前后两大片组成,需束甲,一道在腰间,一道在胸前,捆束十分贴合身体各部位,能够适应灵活运动的人体四肢。 北宋时期的铠甲是铁甲的集大成者,是铠甲防护性强的绝对体现。宋朝时期的铠甲形制是小型札甲,以单层一点三毫米厚铁质甲片切割连缀而成。随着文明与文化的演进,工匠将奇思融入铁甲,为铁甲制造提供了更为成熟的技术产出,铁甲不再局限于仿制皮甲,在优渥的自然资源和严苛的锻造要求下,工匠们甚至不惜舍弃边角铁资源,以追求更为统一精湛的铁质甲胄。 北宋广泛应用的两件套防护样式起源于腿裙,两件套优良的防护性使其自宋朝出现以来,经受住上百年历史考验,基本形制在此后始终保持不变,直至铠甲退出历史舞台,两件套铠甲才随之消失。虽然元朝摒弃重型甲的使用,但在明代,中华民族重新回到汉族人的统治下,宋甲形制在明代再次兴盛,得到延续。 图 宋朝时期铠甲 我国古代最后一面铠甲是布面甲,布面甲在人体要害部位吊坠薄甲片,起到双层防护效果,能扩大遮盖面积,能有效避免受喷射形弹药攻击,锁子甲在这一时期才开始普及。锁子甲是珍稀铠甲,魏晋时期就早早出现,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应用发展,即使在宋代,锁子甲也只为少数达官显贵所熟知,而到了元朝,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元人获得了大量锁子甲,解决了锁子甲稀缺问题,锁子甲在元朝不仅作为功勋臣子们的嘉奖,也被用于宫廷礼仪之中,民间熟识度也随之提高。 宋、元两朝实现了铁甲向皮甲的过渡,蒙元时期开疆扩土,大范围的征战,所追求的是防护性和灵活性的平衡,二者缺一不可,铁甲虽然威武,但是沉重的质量是长途跋涉的马匹和骑兵难以承受的,一味地追求宋时铁质甲胄是不现实的,勇猛的作战方式和社会风俗要求骑兵和马匹的行动必须更加灵活,这一时期的工匠便聚焦于轻型甲的皮甲,开始打造蒙元铠甲,为蒙古族将士长期四方征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 不同民族统治者决定了明清时期对宋甲和元甲进行不同程度的继承,也许是受时间远近与思想改变的影响,蒙古式铠甲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些但明清两朝都未摒弃宋甲,在明清时期,布面甲得到延续与发展,锁子甲得到加强与改善。 明朝人虽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号召,革除元代旧制,恢复唐宋汉风,但元朝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仍然影响着明式铠甲,例如,明祖陵与宋祖陵的武将石像在整体造型上十分相似,在细节上凤翅盔的凤翅也更接近南宋,而明式曳撒甲却是以蒙元时期中亚式服装为源改造的铠甲,蒙古族最常见的大对襟样式,也是明朝最常用的铠甲式样,甚至皇家御林军和皇帝本人也大多采用大对襟款式。满族清朝铠甲在样式上与蒙古式比较相像,铁甲也改制为棉甲,清朝承袭明制,在宋甲的基础上,铠甲的防护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图 蒙元时期骑士 从历朝历代文献记载和彩色绘图中,都可以看见宋、元铠甲的前身与演进,宋、元铠甲独特的锻造技术,宋、元两朝不同的文化底蕴,宋、元人民抵御外敌的战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先贤巧夺天工的产品,是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铠甲登峰造极的体现。 战时铠甲彰显将士们的顽强拼搏、抛头颅洒热血、卫国卫家的决心,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他们不仅是兵种的类别区分,更承担着一份天赐的职责和永恒的责任。 三、铠甲走秀,那是熔炼战火的图腾 一身戎装铠甲在战乱纷飞的时代随处可见,和平年代也未遗弃戎装铠甲之美,铠甲见证了皇朝的更迭与变迁,在发展的路途中,各民族文化流入其中。在新时代,服装设计师将铠甲的形状、图案和颜色等元素进行形变、省略、夸张等处理,创新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时尚型铠甲成衣,铠甲的时尚感似乎与生俱来。从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展出中,铠甲服装元素很是多见,特别的造型设计、大量的底纹图案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铠甲早早地就走向国际视野,深受国际大牌青睐。 在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呼吁声中,仿古成衣逐渐被大众认可,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从前只在荧幕中可见的古装服饰,现今在都市大街上、摩登大楼旁、友人相册中,都可以看见男子或女子身着仙气飘飘的古裙。不同于柔美飘逸的汉服与汉元素,源于铠甲的灵感成衣在男士西服设计中显得更加刚强有力,在女性服装的表达上有种刚柔并济之美。 铠甲也是制服的一种,西装也曾被称作“铠甲”,西装中垫肩等设计让给人以视觉上的英武感,而保镖等职业人员身穿这种西服,安全感和力量感扑面而来。 刚劲的设计风格不仅在时装罗裙秀上表达,休闲女装服饰也有铠甲元素体现,例如,设计师们改变服装腰部和肩部结构,对服装进行描边、装饰品镶嵌、口袋感设计、内部填充物增添,服装整体就会呈现出流动感和层次感,显得人更加神武英气。 图 铠甲元素与现代成衣相结合 结语 宋元铠甲将铠甲的锻造技术和铠甲的实用领域带向了顶峰,是铠甲发展史两个难以企及的时代。宋元铠甲都体现出两个朝代推崇的思想如何、经济文化实力如何,根据国家将士擅长作战的方式和战略思想对铠甲改造,宋代将铁甲的防护性与中原的特点相结合,最大程度保护了战士们的安全,铁盾登造“甲”之极;元朝的蒙古族精于马背征伐,为尽量减轻铠甲重量,发挥战士们灵活配合的特点,将皮甲优良改造,皮甲和轻型甲在元朝勇攀高峰。 宋元铠甲很好地继承了前人遗志,对后世铠甲及铠甲服饰有着启迪作用,是现在铠甲型成衣不竭的动力源泉,戎装甲胄承载远古工匠精神和英勇斗争精神,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乘风破浪,将智慧和无畏送到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武经总要》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史》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qg/11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芪和它是黄金拍档,泡水喝,或使血管
- 下一篇文章: 黄梅戏的发源地,万里长江第一塔,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