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首见载于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上品,谓:“……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定志除惊……”由以上记述可见,其功能与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名医别录》(约3世纪)除摘录《神农本草经》记录内容以外,还增加了:“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

《日华子本草》补载:“治虚损劳弱,壮筋骨,暖水脏,益智,平胃气、逐虚邪。”《本草衍义》(年)补载:“治胃中虚热。”《本草纲目》(-年)补载:“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药品化义》(年)补载:“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本草备要》(约年)补载:“疗萎遗滑精。”《本草纲目拾遗》(约年)补载:“清热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

《中药大辞典》记载:“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

《本草再新》(年)补载:“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解暑。”

另《千金方》(《千金翼方》第十六卷)秦王续命,大八风散中石斛的功用注明曰:“主风益气,嗜食。”更生丸(《外台秘要?卷十七?虚劳》)原方中石斛剂量为四分*,随症加减:“若体疼加一倍。”

凡热病后期,出现津液缺乏,口干舌燥,心烦,低热不退,余热不清,食欲不振,胃痛干呕,自汗盗汗,头目虚眩,舌干而红,光剥无苔等症,用石斛最为适宜。石斛之功效为补虚益胃,养阴明目,清热生津。其特点在于清中有补,补中有清。石斛尚能补肾益精明目,对于久视伤血,年迈体弱,肝肾不足所致的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久服大有裨益。

由以上记述来看:石斛的应用与适用范围很广,除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外,还适合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及外科、皮肤科等疾病,对治疗眼疾也有疗效。陈存仁在《中国药学大辞典》(年)石斛项下,“近人学说”栏目中总结古人对石斛的应用经验后,又总结性地认为:“……总之,石斛能清胃生津,胃、肾虚热者最宜。”并指出按《苏沈良方》石斛夜光丸专治目光不敛,神水散下。

这是历代本草中最早的石斛可治眼疾的记载。作者在总结性提到石斛功效时写道:“养胃阴,除虚热。在胃略能促进胃液。助消化之不足,至肠能激肠蠕动,且能制止其吸收力,故能使积粪排出,同时亦能使体温下降三度(℃)余,乃用作健胃强壮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结合历史应用,利用现代技术的研究分析,将石斛归纳为“味甘,微寒。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申明:本文摘自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石斛名医临床与食疗应用》,作者杨明志、赵菊润、何伟、姚国祥、白音。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