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漫谈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时间:4月29日(周五)14:00

地点:腾讯会议(ID:,密码:)

主讲人: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漫谈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李宏图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欧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社会史,曾出版《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研究》、《密尔论自由精读》等。

APuzzleaboutDisabilityandOldAge时间:4月29日(周五)15:00

地点:ZOOM会议(ID:,密码:)、哔哩哔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主讲人:KasperLippert-Rusmussen(丹麦奥胡斯大学政治理论学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生命伦理学前沿讲座系列,本期邀请了丹麦奥胡斯大学政治理论学教授KasperLippert-Rusmussen,谈谈有关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困惑问题。KasperLippert-Rusmussen教授在政治哲学和应用伦理学方面发表了大量著作,包括最新的作品《平权行动》和《关系平等主义》等。目前,他正在写一本关于承担责任的书。

文学的消亡与跨界的对话——从国际文学批评走向国际艺术批评的比较文学

时间:4月29日(周五)16:30-18:10

地点:腾讯会议(ID:)

主讲人:杨乃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人类历史上,文学与其他诸种艺术审美形式总是处在一个历史时段同频共振,在学科的划界上,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等过于孤立地划分为一个个封闭的空间,这种学科的划界也为在人类历史上共同发生的审美现象构筑了壁垒。因此,跨界与打破学科壁垒,成为当下诸学科及其信息之间交集的必要研究方法论。当下是一个由后现代工业文明打造的图像-资本时代,大众读图的审美心理让文学失去了市场,资本的策动也进一步导致文学逐渐退出了大众阅读的审美快感。因此,在图像-资本时代,艺术在资本的策动下繁盛了起来,形成了一脉势不可挡的时代审美潮流。一批从事文学批评的学者,也因此把自己的研究视域游离于文学,转投艺术的审美空间,从而推动了文学批评向艺术批评的转型。这种从文学批评跨界于艺术批评的转型,其恰然是比较文学所主张的跨学科研究。

新世界文学的“反语文学”特征时间:4月29日(周五)19:00

地点:腾讯会议(ID:,密码:)

主讲人:郝岚(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世界文学”在美国强势兴起。它区别于传统比较文学建基于“热爱语言”的多民族语文学的精英式研究,赋予翻译文学以合法性;它也将多元阅读模式提升到本体论高度;使用数字人文、远读等方法,实践对文学研究的大尺度认识。尽管它的局限非常明显,但是放诸美国英语研究“文学”学科兴起与人文教育功能背景下,这一新范式便可以得到理解。

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生存论时间:4月29日(周五)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哔哩哔哩·古典学论坛

主讲人: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人之此在具有“双重身份”,它是诸存在物中的一种存在物,同时又是能够“去存在”的存在物,我们可以把这种“双重身份”称为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这个“之间”表明此在在存在者状态和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体现了此在与存在具有某种相互需要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此在逃避自己的存在而沉沦于世的根本原因。由此,存在不再是形而上学之“高大上”的思想对象,而体现为此在对其自己的存在的开展,其中的关键在于此在能够作为可能性而存在。

儒家与女性——在思想与生活之间时间:4月29日(周五)19:00

地点:腾讯会议(ID:)

嘉宾:刘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讲师)、张文虚(芝加哥大学儒家顾问)等

近代以来,中国女性解放之声不绝于耳,在此进程中也经历了传统儒家与现代女性观念复杂而曲折的沟通与互动,“阳尊阴卑”“三纲”等观念成为进步人士首先要反思的对象。百年之后,当我们经历了对现代性的祛魅,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给予我们重新思考儒家与女性的契机。儒家经典中如何理解与安置女性?夫妇、母子等伦理关系是否是儒家思考女性的唯一方式?现代性的处境中,儒家如何与对女性的新理解相调适?传统儒家的资源对于现代女性观念来说究竟是一种阻碍还是成全?如何提取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趋避其负面影响?本次青年学衡沙龙将邀请几位青年儒学研究者,以“儒学与女性”为主题展开讨论。

在撕裂与隔绝中重建世界:《生者与余众》新书分享会时间:4月29日(周五)19:00-21:00

地点:世纪文景官方微博

嘉宾:王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助理教授)、胡桑(诗人、译者、同济大学中文系教师)

《生者与余众》是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得主阿瓜卢萨继《遗忘通论》后最重要的作品,以魔幻之笔隐喻了疫情大流行之后的世界,同时探讨了身份认同、贫富差距、女性权利、核安全等热点议题,表达了作家对当下世界的忧虑和思考。在撕裂与隔绝的时代,个体和人类的出口究竟在何处?文学和写作在面临危机时仍然是有效的吗?4月29日晚,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到北京大学西葡意语系助理教授王渊和诗人、译者胡桑共同解读阿瓜卢萨新作《生者与余众》。

点缀山林:题刻、拓本与胜迹的塑造时间:4月30日(周六)8:30

地点:哔哩哔哩

主讲人:薛龙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清代中叶以来,风景中的题刻越来越受到文化精英的重视。本次讲座将分为“摩崖与风景”、“观览与阅读”两个部分,分别讨论由于金石学与碑学的推动,摩崖与山水形成了一种互相提示的关系,而游览山川时对金石文字的兴趣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