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北京白癜风价格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 我从来不向周围人提“梦想”,“自由”“存在的意义”之类的词汇,因为在务实者眼里,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危险到沦为他们口中的笑料。所以,我总是三缄其口。当一种信念被怀疑,其维系的梦想便岌岌可危。好在还有阅读和旅行,它们以充实的力量,广袤的视野,深刻的智慧,最大限度的替我延缓了梦想的消亡。 暮春三月,一个人的背包旅行。 我并不喜欢一个人孤单的旅行,可是同样排斥一堆人赶鸭子般急慌慌的跟团游,总觉得途中的风景那样多,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驻足停留,那又怎么能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趣味。但是这样的趣味。如果没有可以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和叙说,一个人的小快乐终究不能长久。就像在礼拜日偷偷打高尔夫球一杆进洞的神父,满心的骄傲和狂喜却不能对人言说,于是只能将欢喜压抑到懊丧。 到达婺源晓起村的时候临近黄昏,在村口打电话联系了之前订好的一户人家,不过10分钟便看见男主人出来迎接,因此免了进入景区的门票。房子是村尾一间徽派农家院客栈,有八成新,周围是菜地,开门就临着溪流。店主是一对老夫妻,地地道道的本地农民,淳朴而热情,略有一些笨拙的、乡村式的狡猾,却并不令人觉得讨厌。村里旅游风气很重,因清明节假期间客流正旺,几乎家家都做客栈生意,价涨得不成样子,讨价还价之后以元的价格入住。因为家里小辈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一个小孙女在家给老俩口作伴。所以二楼原本的住家被收拾成几间客房,我挑了一家小的单间住下。一路舟车劳顿,实在困倦,晚上极早便睡了,不一会儿便进入梦乡。 次日五点多便起了,正好微雨刚歇,当地时间太阳要九点才会出来,光线有些幽暗,远处的山峦与树林模糊却显出一股浓绿,给人以强大的吞噬感,隐隐有股肃杀之气。雨后的天空清澈如洗,空气里还带着泥土湿润的气息,四周冷而静。伴着两声鸡鸣,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回肠小巷,就跌入一团湿意、软绵的古意中。 晓起有上、下晓起之分,两地相隔二三里地,我选择的是靠近公路边的下晓起,交通比较便利。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之美誉。 晓起旧时乃徽商大贾聚居之地,村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江南徽派建筑的天井院,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护拥着的古宅,门楣上镌着“某某第”“某某府”的大户人家比比皆是,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因江南多山,人多地少,屋舍紧密,一家失火,则易秧及全村,出于防火的考虑,便设计出高出屋檐数仞的“凸”字形山墙。远远望去,“凸”形山墙昂于屋舍,似骏马静立远望,故称马头墙,也成了徽派建筑的标志性特征。马头墙不仅能防君子,也很能抵抗小人,要是有人来探访吃了闭门羹,连窥视院内的机会都不太有。传统上徽州出商人,许多人家不缺钱,都千方百计把围墙建得高高的。出于防火防盗和隐私的考虑,马头墙基本不设窗户,仅开几个小口用作通风。 旧时当地人有大家庭的传统,成了家却通常不另立门户。因此哪家男子娶了媳妇,将要添加的就不仅是人口,还有房屋,甚至还有天井。在老房子边上添新屋,和老房连体,却自带天井,形成单体多井组合巨大建筑。一套大户人家的老宅里,可以有很多天井。村里有一“日新堂”,是本村汪姓家族庞大的组合式天井院,据说有十个院子环环相套,十一个天井,院内如迷宫一般。 天井是连接厅堂、房间、夹厢和廊庑的空间,主要作用是采光。院内建筑形式多为一层半以上的屋楼,楼下住宿起居,半层楼上一般用来堆放农具杂物,贮藏谷子粮食。如果家里有老人,半层楼上一般会有一两具棺。因有屋楼,所以天井一般显得深且小,很多大宅子都是配着十分窄小的天井,多“蟹眼天井”,跟蟹的眼睛一样。即使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也很不常见三开间、五开间的大天井。江南多雨,五行说里,水属财。在别的地方,天井的屋檐与地面成30度角,所以雨水流过屋檐流向的房外。而这里的天井却是一个倒置的“V”字,雨水流过屋檐流向院内,最终通过院内的地下道流向院外。天井又叫作明堂,所以雨水通过屋檐注入屋内的天井,叫作四水归明堂。四水归明堂就是外财归家,即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有人便会疑问了,又不是家中缺钱少地,何苦要将生存空间弄得这样挤促?窄小的天井,再加上高墙的围挡,日照少多半多会阴暗潮湿,非要让自己坐在阴森湿润的窄井里坐井观天? 却不知天井的最大好处是夏天纳凉。因其高深,白天的日照时间不长,加上高墙遮住了直射的阳光,把热浪挡在墙外;只有中午时分才会被阳光暴晒一下。高墙又能招引即使很轻微的风,使室内空气流通加快,让人觉得凉风习习、阴凉宜人。天井四周内斜的屋顶,也保持了天井内的湿润,不经意间还能在夏天使这份湿润转换成可人的清凉;墙高井窄,并非刻意的烟囱状,形成由里往外拔的自然吸力,加速屋内空气向外对流,犹如天然的空调,让人享受着穿堂风的凉爽。 在天井里纳凉,最好先浇洒几桶井水,赶走地皮上的暑热。这时自然是少不得水井了。一般的人家,天井里通常都凿有一眼水井或引了一汪活水的。这眼水多连着厨房和柴房,是全家赖以生存的水源,淘米洗菜,烹茶煮饭。井水水温很少随外界的气温变化而变化,还可以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小范围的气温的作用。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人们还利用井水冬暖夏凉的这一特点,享用冰镇冷饮。 村中多老屋,白墙灰瓦,老屋被时光熏黑的木构件精美而苍老模糊。江家祠堂里幽暗蒙尘的梁柱枋檀,雀替斗拱的砖雕木刻,繁丽的雕镂却被时光熏炙的老迈。倒让人想起《桃花扇》里的一句唱词——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堂屋厢房的布局虽然破损,却还有样子。太阳渐渐升高,天光自天井下泻,堂屋深处却暗矇如晦,屋里零乱破旧昏暗,巷道逼仄。一只蜷在杂物中的犬,枕着尾巴懒洋洋的闭着眼,都没有抬起头来多看我一眼。 村中多古樟,高大而茂盛,遮天蔽日的,光线从树叶间落下来,掉在波光粼粼的小溪里,像揉碎的银箔被人洒在水里,随着水波一圈一圈的荡漾。 村里人平时以种植为生,除了三四月的旅游旺季,其他时间都在田间地头讨生活。栽茶,植稻,种菜,犁田,灌溉。逢客流高峰期,也趁机做些小生意,赚些家用。那时候,临街的铺面全都开了,没有铺面的,也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支了条凳放上门板做成简易的小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或许长久以来的摆摊经验让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更加畅销,满是烟熏火燎痕迹的小煤油灯,墨渍斑斑的砚台,锈迹斑驳的古钱,都是些陈年旧物,却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也有摆摊卖清明团子和艾叶粑的,烧的红彤彤的炭火炉上架着铝锅和蒸笼,一掀盖子白色的水蒸气便腾腾的爆炸开来,等水汽散开,便能看见用粽叶包的规规整整的墨绿色团子静静的躺在一起,和几个白胖馒头挨着,说不出的清脆可爱。 三月正是婺源的油菜花花期,随着油菜花的开放,媒体和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赏花的游客像蜜蜂一样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村中小巷均铺青石,巷道狭小,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原本狭窄的乡村间小道上挤满了人,有扛着长枪短炮全副武装的摄影师,有潦草随意,胡子拉碴的背包客,有背着画板带着帐篷的美院学生……甚至远远地便能看见一辆有一辆的旅游大巴在村口停下,哗——又有一股人流汇入到赏花人群中。顿时村庄间、田野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游客如蚁群般涌动。我被人推搡着一路跌撞,被挤得晕头转向,只能往村外去。 村里有青石古道通往山中。青石古道蜿蜒曲折,石板上的车辙至今未能磨灭,那些都是古代徽商留下的深深印记。有些靠水地段的栈道甚至还有护杆。太阳渐渐升高,阳光照在叶子上惹的隔夜的雨水簌簌的落,溅起一片水雾。千年香樟就立在这白茫茫的水雾里,树上生了青苔,树根之处亦是苔痕,连栈道上都有着茸茸一层绿意,所谓苔痕映阶绿,竟是真的。虽说一直行来无人相陪,却所幸一路都有溪声相伴,水流湍急,碧水盈盈,溪河的那一侧,点缀着三四人家,颇为惊艳。这溪河叫晓溪,也叫养生河,水清无波,鱼若空游。为了便于区分方便,就将在小溪上游的村庄称谓“上晓起”,两溪汇合处的村庄称谓“下晓起”。途中经过江上青希望小学,正好有稚子的朗朗读书声传来,想起自己的幼年晨读时的百无聊赖和只会扯着嗓子大声嚷嚷,也是心照不宣的偷笑。 古道边有大片的油菜花田,据说是上下晓起拍照最佳位置之一。清明前后正是本地油菜花开的季节,幽静的菜畦中不时可以听到几处蛙声,空气中甚至可以闻到清冽飘逸的油菜花香。大片金黄色在河边,山坡上蔓延开来,蔚为壮观。 一路走走停停到了上晓起,发现不同于下晓起的过度商业开发,到处人群熙攘,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大面积的梨花在悄悄绽放,被妆点的格外美丽。梨树都是少见的高大,很多甚至超过了屋顶。肆意的生长,肆意的美丽。村民对于游人不热情也不冷漠,家家户户不闭户,没有城市中那冰冷的防盗门。大门敞开,刚吃的早饭随便摆了一桌也不急收拾。对于误入家门或拍照的游客也只淡淡一笑,一派从容淡泊的气度。常常有在门口探出小脑袋的孩子,笑嘻嘻的看着往来的游客。 有戴棉帽的老人,坐在梨花树下打盹,脚下铺了满满一层梨花,半天不动,不知道是真的睡着了还是半睡半醒着。有时候又眯缝开布满了皱纹的眼睛看着门前的流水,任凭梨花落满一身。 全村樟树赫然成林,少见游客踪迹。一位卖竹编的大姐告诉我,通常旅游团都是只游览下晓起,上晓起因为交通不便,游客要去必须要从下晓起走两公里多的路才能过来。古驿道上的主力车型是和独轮车差不多的架子车,稍大些的物质还是要靠肩拉手推才能运进运出上晓起。所以才让上晓起最大程度上的保留了原生态。 在一些老人的眼中,游人打扰了他们世代如一的田园生活。和他们聊天得知,前些年村里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成为旅游区之后,好多外地人在这里租了店铺,卖一些假特产。搞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物价也抬高了不少,给村里的老人生活增加了不少压力。本村的人大多老实,民风淳朴,都不大会做生意,卖一点小东西,不会糊弄人,赚不了什么钱的。像根雕、砚台、茶叶之类的,通常比他们的卖相好,买的人也多。晓起的茶叶好是不假,但是买茶叶是不能只看颜色闻味道的,用水泡了才会晓得是不是加了别的东西。 中午在村口古樟树下的饭店吃饭,点了荷包红鲤鱼,听说是当地的特产,在婺源已有多年的历史。听说这鲤鱼头小尾短,背高腹圆,形状可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誉为“人间天物”。又加上全身色泽橙红鲜艳,形似荷包,故称荷包红鲤鱼。相传明万历年间,婺源沱川人余懋衡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时,因巡守有功,神宗皇帝曾赐他几尾御花池内的红鱼作为嘉赏。余懋衡告老还乡后,特请人凿一口石缸,把钦赐红鱼养在石缸中,供人观赏,后来繁殖馈送亲友乡邻,使红鱼逐渐成为婺源民间一种独特的鱼种。婺源荷包红鲤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宴席中的佳肴。可惜做得不地道,腥,吃了几口,便想作呕,勉强就了白饭草草吃完。 饭后继续闲逛。美景在路上,而这里,总是给我无穷的惊喜。山高气清,山林幽静,土肥雾重,道路悠长。浅浅清涧流水潺潺,空气清新不染纤尘。远山尽处,松竹连绵,意境悠远。顿时生出几尘之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有时候一转角,前方露出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民居,隐现在古树青山之间;有时候一回头村庄依山傍水,溪水如镜般倒映着错落的村屋,伴随着袅袅上升的炊烟,两岸尽是人间烟火。整个村野弥漫着一种祥和、恬静之美,静谧和安详得令人愉悦。 幽谷里的山涧让人想要脱光了鞋袜去淌水。可惜三月气温偏低,山里的溪水更是冰冷彻骨,只能顺手摘了几朵紫云英聊以自慰。一时间,恍若隔世,童年里关于乡间和山林的回忆瞬间鲜活起来。突然间,就不想走了,真想在鬓边簪一枝春,席地而坐,读一本书。累了就合上眼打个盹,醒来,已是满头华发。 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每个人在懵懂中被抛入红尘,遇见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晓起是个世外小桃源,让人卸掉所有伪装,解放束缚已久的心。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那一千多年的客居、耕读历史留下的内敛、智慧、淡泊、坚定。让你在一个与平时不同的,更大的格局里忘却自我。也许,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静六根所沾染的尘埃,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3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苗族一种养生茶,喝1杯精神百倍,还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