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菩萨蛮》看温庭筠的“八叉”声情

一、关于作者

温庭筠(约-),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词话。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与李商隐时称温李,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

其词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与韦庄并称温韦。

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

二、关于《菩萨蛮》词牌格律

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见《词谱》卷五引)据此,知其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以后。但开元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选于龙榆生《唐宋词格律》

小山重叠金明

正文

第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形象。通过从起床梳妆到穿衣服一系列的动作状态,来体现出她当前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词中前两句写“小山重叠”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描写了女主人公眉妆变了型,围屏褪了色,额黄也花了。双鬓发丝缭乱,漫掩着那年轻的脸庞。铺垫完整,后两句一“懒”一“迟”尽显娇慵之状,由外到内心情感显露出来,为引起下片抒情蓄势。

菩萨蛮

下片笔锋一转写妆成之后,穿着用金线绣着一双金鹧鹄的新装,尽显美丽明艳之貌。然而如此惊艳,如花人儿,此刻却无人欣赏,无人怜爱,满怀春情向谁诉。只能对镜自赏自怜自伤。其情向何处,漫漫天际看。

本词描述晨起的生活片段过程,选取最具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略彼此间的表面联系,给读者的想象留有无限余地。用表面的隐蔽来微露人物的暧昧情感,做到了含而不露。其匠心独运之处是词藻浓丽,词彩明艳,韵脚声调和谐一致极尽声情貌并序。在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在吟唱时,使人入情入境更快更深,这就是八叉手的高明难学之处。以咏物衬人情,更见其慰藉。

此词在后世名声广传。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结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