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学习心得报告三十二
《地藏经》·学习心得报告 自性地藏广含藏,无量德能普度广。 金锡震开三业门,慈护众生出苦海。 悲心孝行拔慈母,敬师重道证本来。 誓愿弘深度众生,地狱空时佛方证。 《地藏菩萨本愿经》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 今天跟大家学习的这段经文,是四大天王启请的。实在讲,四大天王的疑问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疑问。为什么地藏菩萨久远劫以来,常常发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可是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众生好像没有能得度,造作罪业一天比一天严重,原因究竟在哪里?希望世尊能为大家开示。下面开示这段话,都是佛经里面讲的。我们学讲经的人,遇到这些经文要特别留意,面对着广大的听众,听众里面眼前有受这个难的人,如果我们说得不善说,往往教他听到很难堪,很难过,甚至于起怨言、怨恨之心,这就不好了。所以遇到这样的经文,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启示而且要不伤他的自尊心。这一点就非常非常重要。大家在《内典讲座》里面都学过,决定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譬如经里面讲,我们今天要说残障的,这些说得太多了。你要说得那么详细,他听了难过,轻描淡写带过去就好了。关于因果报应的地方,可以多发挥一点,让他有所警惕。好,我们先看下面的经文: 菩萨接受佛的嘱咐,接受佛的委托,特别是末法众生刚强难化,他老人家以无尽的慈悲,无量的智慧与方便,化身在这个世间。他的化身,在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不是明眼人见不到,明眼人清楚,看得明明白白,在那里做无尽的方便。 四大天王跟诸位介绍过了。世尊告诉四天王,“告”是上对下,这些用辞我们都要明了。 “善哉。善哉”,两个善哉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赞叹他问得好,利乐有情问。这些天王、天神,诸位要知道,很多都是佛菩萨化身的,他不是鬼神。如果真正是凡夫,问不出来。平常很多问题,见到佛一句话没得说,问不出来。能问得出来都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的,都不是普通人。第二个善哉是赞叹他,他们善护世间。“护世”,重要的是“善护”,这个字难得,他有善巧方便。护持世间,令世间人觉悟,令世间人断恶向善,这才叫善护。 佛在此地说法,我们看经文里面所说的,跟我们学的教材的意思相同。 “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等众。”天、人等众就是六道众生,说个天、人,其他的省略了,“等”就是六道,特别怜悯六道众生。我们想想看他在忉利天宫这一会,佛的意思很清楚,不仅仅是忉利天宫当时与会的大众,这个法门会流传下去,不在场的那些听众不晓得有多少?就像我们现在学习的录音还留下来,后面人还能听到。世尊这一句话里头,就含着这么多意思在。 “广利益故”,广大的利益来说地藏法门,宣扬地藏法门,唯有地藏法门能度末法九千年的众生。有些同修就问我:“你是专弘净土,你怎么讲《地藏经》?不是又夹杂、又打闲岔了吗?”他问得很好,我也称:“善哉善哉,问得好。”我说:“我还是讲净土,还是专修专弘。”他说:“《地藏经》是什么?”我说:“《地藏经》是净土宗里面的一句话。”他说:“哪一句话?”《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三福,这大家知道,我们净土宗修行的基础。我们是行门提倡“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大家都知道。这一部《地藏经》就是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想这部《地藏经》是不是讲这个?我还是讲净土,没有离开,还是专修专弘。大家就明了了,这一部经是这四句的细说。 从这个地方,诸位也能体会到《华严经》上的义趣,《华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给诸位说,任何一部经都含摄一切经,一切经都能入一部经。不但能入一部经,给诸位说,能入一句意。譬如这个地方,佛告诉天王,“善哉。善哉”。佛四十九年一切经都可以入“善哉”,善哉就含摄了一切经,就含摄一切依据。这“善哉。善哉”两句话,也能够入一切经,一切经也能入这两个字。法是圆融的,为什么?称性。你能够体会到性德,就一多不二,理事圆融,哪里有妨碍?下面,这就是举出几个例子。末后: 世尊对他赞叹叙说,他们答“唯然”。唯然是非常恭敬的答辞,这种启请承事的态度,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愿乐欲闻”,才能得受用。这是非常欢喜的来接受,愿意来听闻。这个“愿”要真心情愿,欢喜接受,真正的接受要依教奉行。我们学佛就是要依教奉行,如果不能做到,“愿乐欲闻”四个字就没有了,一定得做到。也就是说你听闻佛法了,要发愿:按照佛所说的去做,叫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实际上地藏菩萨在此地现身说法教我们,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要不断的发愿,所以我们早晚课诵里头都有发愿。天亲菩萨《往生论》,五念法门里面有发愿。要常常发愿,为什么?三天不发愿,忘得干干净净。凡夫业障习气太重,内有妄想、分别、执着,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要不是天天读经、天天发愿,你保不住,你必定被这个浪潮吞噬了。 换句话说,你必定依旧搞生死轮回,你必定堕三恶道,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警惕。在这个洪流当中、急浪当中,我们的脚跟要扎稳,稍稍有一点差失就被冲掉了。如何能把脚跟扎稳牢住?就是地藏法门。 我们要体会到,菩萨久远劫来一直到今天,为什么度脱这些众生还没有圆满他的大愿,正是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六道,每一道的状况都相似,天台大师开演《法华》,给我们讲百界千如,那是事实真相,每一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我们从真诚心里面,一念阿弥陀佛是佛法界,一念地藏菩萨是菩萨法界,一念贪、瞋、痴是三恶道的法界,地狱、饿鬼、畜生。十法界业因果报,念念当中在转变,这是轮回的现象,这是轮回基本的业因。我们禀承佛的遗教,有缘读诵大乘经典,这就是地藏菩萨度我们,把我们从三恶道度到人天,度到佛菩萨的法界。我们性识刚强难化,离开修学环境以后,经本合起来,又堕落了,又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不就是天天干这个吗?所以劳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天天要发愿,悯念我们这些罪苦众生。我们的脚跟不牢,我们的愿力特别的薄弱,信心很脆弱,抵不过烦恼习气。菩萨看得清楚,“无量劫中,因蔓不断”,“因蔓”是比喻说的,像蔓草一样,蔓草丛生,很难除尽。比喻我们的烦恼习气,造业受报,轮回无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太好了。我们无量劫中,就像那个蔓草一样,你斩除了以后,还会生,烦恼习气无量无边,轮回,这样循环的轮回。可是菩萨不灰心、不退却,还是全心全力帮助众生。所以世尊接着说: 娑婆世界特别指“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地球,跟我们地球上众生有缘,菩萨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缘深。菩萨的三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只有一个目的,利益一切众生。佛在一切经典里面常说,说了真是千遍万遍,我们依旧记不得。佛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诸位想一想这句话,佛在一切经里头说了多少遍?这话说得恳切。受持,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们要接受。持是保持,接受过来之后要保持,不能失掉。佛所讲的道理,怎么接受呢?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思想、见解,这是我们接受了。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讲的一样,决定没有违背,这是我们接受佛的这些理念。佛在经上讲的这些方法,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把它做到。所以说学佛是让我们依教奉行,把佛所说的理论、方法用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在起心动念处,行为造作的时候能够起个观照,把所学的用上。佛在经上讲的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现前的享受,入佛的境界。 我们的受用是邪受用,不是正受。我们是受苦,起心动念生分别、执着、妄想,造贪嗔痴的业,执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的受用不是正受是邪受,我们的受用是有限的,是苦的,是烦恼的。我们要把佛的境界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要入佛境界。佛的受用是正受用,是真受用;我们这个受用是苦受不是乐受,这个就有差别了。所以,跟佛的享受是一样的——就是入佛的境界,这个就自在、就快乐,这是“自受用”,自受用就是“他受用”,自他不二。我们自己清净自在没烦恼了,那么我们身边的人、一切环境也就随着我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展现出来就是别人的样子,演就是表演,表演是做给别人看的。说到要做到,做给别人看,确确实实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是社会大众的模范。 好,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这是佛叫着四大天王他们的名字。叫着名字,下面的开示就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 下面是举几个例子。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我们要学。“殃”是灾殃,一生当中灾难很多,常常遇到,事事不如意,病苦短命之报。什么原因?杀生,杀业太重。此地佛讲:地藏菩萨若愚杀生者,所以说我们常常劝大家要戒杀,为什么要戒杀呢?因为众生跟佛、跟我们是一不是二,虽然说相不同,其体性是一样的,作用不同而已,作用有觉迷,其性是不二的。所以我们看到众生,就要见到众生的性,所以说要生慈悲心,不要有伤害众生的心。为什么不能杀生呢?就是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为什么不能杀生?杀生得造业,你杀他,他要杀你呀!杀生得的果报是宿殃短命报,就是我们的寿命会很短,因为你杀他,他要你的命啊。所以说事事不如意、病苦短命之报,就是因为杀生,杀业太重,杀业重就是诸事不顺,眷属分离。 我们自己也觉得,我们这一生当中常常多病,常常有病痛,要晓得原因是什么?就是杀业。这一生当中虽然没有造杀业,你前生造杀业。佛在经上讲,讲的是真实的事情。“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造的因。你要了解事实状况,我们今天无论受什么灾患,安心接受,前世造的因不好,现在应当受果报。受果报不怨天、不尤人,受了就完了,帐就结了。如果你受果报,你还怨天尤人,麻烦大了。这一生受了,又造恶业,来生还要继续受,没完没了。所以我们明白之后,我们所受,到这一生就完了,帐就结了,报掉了。尽此一报身,就报掉了。这一生努力修善,决定不杀生。不但不杀生,决定不做恼害众生之事。不但不能有“事”,还不能有这个念头,就是说你不但不能杀生,你也不能生杀生的念头,我们将来的果报就殊胜了。所以说在这个世间,短命、疾病、诸事不顺利、眷属不和谐,都是跟杀生有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对因果、事理清楚明了,命运在我,而不在他人,改造命运从哪呢?从心啊!我们要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一心求觉悟。这一生时间很短,纵然活上一百年,也一弹指就过去了,光阴过得很快,读了这一句,决定不能杀生,我们看到世间受果报的人知道。“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来世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在我们现前生活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真实的案例,杀生得果报的太多太多了。我们大家留意一下,身边造杀业的人,你看他们的果报都是非常惨烈的。所以佛法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去对照,也从中就悟到道理了。再看下面: 现在世间有许多落后的地区,像非洲,我们看常常报导的,那边人受饥寒之苦,这是共业,他们不晓得:果必有因。“贫穷苦楚”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窃盗,就是偷窃。饥寒、“贫穷苦楚”的因是窃盗,“窃盗”范围非常广泛,在佛法里面定义是“不与取”,财物有主,他没有给你,你就拿来了,叫做窃盗。而窃盗的方式很多,有些人他送来了,并不是甘心情愿,是被逼迫,你有权威、有权势,不得不巴结你、奉承你,还是窃盗。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心理,你所得来的统统是窃盗。这个范围很广,戒经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得这么一种果报。说你今生贫穷苦楚,就是因为你前世窃盗这个业因所导致的。 这个“雀”,青莲大师注解里面,特别给我们注明是孔雀。换句话说,“邪淫”的果报是畜生道。想不想到畜生道去?不想到畜生道,决定不能种这个因。所以菩萨前面一开口讲十恶业,三福里面教给我们修十善业,修十善业,这些不善的果报都没有了。你要不修十善业,而造十恶业,这个果报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所以说你要是邪淫了,造邪淫这个业了,来世得什么果报呢?就是孔雀、鸽子、鸳鸯这些动物,得这个果报。 我们也常常看见一家人天天吵架,不是冤家不聚头。为什么这一家人不和?过去生中“恶口”的果报。如果这一生当中,恶口还不改,那麻烦可大了,他那个家怎么会和?在谚语里面常讲,“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决定衰败。所以说,说话要说好话,不“恶口”,恶口就是骂人,说那些恶毒、凶狠的、诅咒的话,所得的果报是什么呢?就是眷属斗诤报。古人讲:“家和万事兴”,所以说口和就无诤了。 口业有四种,恶口特别提出来。下面“毁谤”就包括了“妄语、两舌、绮语”,就包括在这一句里面。所以我们大家学佛修行,修什么呢?就是身、口、意这三业,有很多人说,不知道怎么修行,总问:我得怎么修行?修什么呀?修身、修心、修口啊!心不造:贪欲、嗔恚、愚痴;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修身、口、意三业,断恶修善,身心清净,就修这个。所以不用到外面去修,在身口意、起心动念处修。 毁谤,特别是毁谤佛法,可是诸位要晓得,现在社会多半以为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于是遭到大众的毁谤,他造这个业不得了。他这种毁谤,我们能不能责怪他?不能。怪我们自己,我们没有把它解释清楚,没有讲明白,使他产生误会。所以我们遇到毁谤佛法的人,要回过头来自己责备自己,不能怪他。我们没有把佛法表演好给大众看,本来学佛是觉悟、是慈悲、是真诚、是清净、是平等、是博爱,而我们表现出来的是自私自利、是迷惑颠倒,这样不怪社会大众不认可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头改过,要做好样子。佛不是说的,佛是行的、是做的,我们光说佛,不是佛呀。 他没有搞清楚,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有责任。但是他的毁谤必然有果报,我们要帮助他忏悔、认识佛法、认识大乘。所以说众生断了慧命,就是不认识自己的自性了,我们要续佛慧命,就是让他认识自己本来面目。所以佛是觉悟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人,就是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众生是迷失自己本来面目的人。认识本来面目就叫觉悟者,这不是迷信,所以我们要做好样子,给大众做好榜样。像历史上记载,天亲菩萨最初学小乘,谤大乘,以后他的哥哥无著菩萨给他讲解,他明白了,他忏悔,发愿割自己舌头。他的哥哥就说:“不必,过去你用你的舌头谤大乘,你现在再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不就行了!”所以他以后就赞叹大乘,宣扬大乘,这是忏悔法门,改过自新,他就得度了。 世间人他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所以有很多时候他的毁谤、侮辱、陷害都是他们无知造成的。世间人不觉悟,对觉悟的人,他就会产生误会,他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他会猜测,然后就会胡乱说了一些话,这样就会给自己造成障碍了。我们要救度这一切造口业的众生,没有别的,尽心尽力宣扬大乘,把佛法真正的面目,帮助他认识清楚,使他回过头来,不但不毁谤,再加以赞叹。再看下面经文: “瞋恚”果报是在地狱,地狱里头那些现象,我们看佛法里面讲的“地狱变相图”,再看看其他宗教里头也有地狱变相图。其他宗教虽然没有讲六道,至少它讲三道,它讲天堂,它讲人,它也讲地狱。地狱里面画的像,没有一样是好看的,形状都非常恐怖,“丑陋癃残”,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丑陋癃残是花报,地狱是果报,不可以不知道。如果我们的相貌是丑陋癃残,就晓得瞋恚心重、嫉妒心重。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过来,发慈悲心,能够怜悯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相貌就会变。所以你修行有没有功夫,不看别的,看你相貌。三年前跟三年后,看看你相貌、体质,相随心转。你心地清净,他就有个清净相;心地慈悲,他就有慈悲相;心地智慧,他就有个智慧相;心地恶毒,他就有个恶毒相,哪里能瞒得了人。你做的事情全都在脸上、在相上了,瞒不了人的,装也装不出来。 世间人爱美,去整容,愈整愈糟糕。我看到许多整容的,不整容的时候还不错,整容之后,相貌变得奇奇怪怪,一点都不可爱。那个相是什么?是假相,心没转。所以要晓得相怎么样塑造,塑造得再好,他心不好,好相还会变成丑陋的相。明白这个道理,何必花那些冤枉钱去整容?整心好,心变了,相就变了。所以说你嗔恨心一生起来,你的果报是什么?丑陋癃残报,就是相貌、六根都不全,就是因为嫉妒、嗔恨所得的果报。 这就是“八苦”里头“求不得苦”。他为什么求不得?吝啬,不肯施舍,所求就违愿了。“悭”这个念qiān字,就跟谦虚的谦字的音是一样的。若遇悭吝,悭吝简单讲就是吝啬、贪取的意思,既不肯布施,又要贪取别人的东西,“说所求违愿报。”不能满你的愿,平时悭贪不舍,你一点福都没有,你求,求不到,你悭贪不舍,你怎么能求得到呢?悭贪的人他吝啬,不愿意布施。 我们一定要知道,舍得舍得,你舍才能得呀!你不舍,你怎么能得?你悭贪不愿意布施,你的所求就会违背你的愿望,叫所求违愿报。“悭而不用,吝不与人,不满人愿。将来感得,凡有所求,皆违己愿报。”“悭”就是自己不用,特别吝啬的那种,悭吝就是自己不用,也不愿意布施给别人,也不愿意满别人的愿望,所以自己所求也不会满愿。什么叫悭而不用呢?就是舍不得用,不但舍不得用,又不给别人,所以说不肯施舍的人没有福报。所以佛教讲的布施,布施不是让你舍光光的,是让你种因,你舍了才会得,舍了烦恼就得菩提,舍了妄就归真了,舍什么就得什么。 这一句好懂,就是贪吃。饮食无度就是吃个不停,就是说他吃完这一顿又去喝酒,又续摊,这家吃完又吃那一家,这边吃完又吃那一边,这样后面的钱都是多花费的,我们的胃才一点点而已,明明十块钱就吃得饱,结果他要喝好几百块的酒,这样他才会过瘾,这种人就是浪费,浪费自己的福报。 吃得恰到好处就好,有的人受八关斋戒,他怕晚上不能吃,中午就吃得很饱,睡午觉躺下去的时候,肚子胀得很高,像须弥山一般……结果下午一开始拜八十八佛,拜下去,就爬不起来了。饮食要知节量,这个攸生就是它的本意是顺水而行远,就是顺这个水而走很远叫做攸,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这个疾病就跟着而生起,这个攸生,就跟着生起来,吃饭吃得肚子快胀破,对不对?吃很多,热也吃,冷也吃,吃很多会伤到胃。吃到咽喉来,这样就会气喘不过来,吃到喉咙来就变成喘不过气来,因为哽到这里,他的头就要仰起,气才会通达,吃到很喘,这样吃饭也满辛苦的,不必吃得这么多。所以,种种的因就会有种种的果,我们要想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就要断恶修善,把每一条都仔细的听,然后改过,这就是修行。 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0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地藏菩萨丨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
- 下一篇文章: 地藏菩萨的四种大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