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01符信与早期“符合钱”

鄂君启節(图)

符者,形声兼会意字。付也兼表交付之意。《说文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2本意为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及调兵遣将的凭证,用竹木或金玉制成,上书文字,剖分为二,朝廷和有关官员各执其一,以备查验,如虎符、兵符,符传等。在古代,与符相近的同义词还有節、契、信、书、筹等,都可作为验证的信物来使用。

杜虎符(图)

由于符節往往是一剖为二,朝廷与官员各执其一以备查验,当符信之两半契合时,则称为符合。4由此引申,谶纬学说将能够预示上天的祥瑞与征兆的信物称之为符,早期道教将能驱使鬼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符箓、符咒等等也统称为符。

故符合一词也有与符命、符兆相合之意。

宣和元宝对钱图

唐国通宝对钱图

古钱版别研究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对钱”。对钱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用两种或几种不同书体的文字配对制作的同一钱文的年号钱(或者国号钱)。对钱除文字书体不同外,钱文内容,钱制大小,钱身厚薄,轮郭阔狭,穿孔大小,文字位置布局,笔划粗细深浅,用笔走势,字体大小,乃至铜质锈色,制作风格,几乎一样,因此也叫做“对子钱”,日本学者则称之谓“符合钱”。本文对于“符合钱”的表述与日本泉界的观点不同。

千金乐事半两

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类需要两两相合方能解读的四铢半两品种,与符字“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分而相合,可知其意”的特征非常接近。这种别具匠心、题材特殊的四铢半两花钱相较书体变化丰富而又相对统一的北宋对钱来说,时代更早,更加贴切“符合钱”的原本含义。通过整理发现,这种特殊性质的“符合半两”目前已知不同铭文有十多种,有的可以两两释读,如“长勿相忘、日入千金、辟兵宜子、思君如言、乐世千金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如“三子、相思、上问、太常、”铭文尚待配对释读,可留待今后新的资料补充。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战汉时期的印章、带钩中,也有“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分而相合,可知其意”的品种存世,其时代与这类四铢半两接近,现代人一般称之为复合式印章与复合式带钩。复合式印章目前发现多为圆柱状的楚国官、私印章,纵向将其分为两半或三瓣,猜测为各执一部,拼合后验证无误以证明职官或个人身份。复合式带钩一般从纵向一分为二,接触面铸有榫卯便于拼合,兼具实用与符信的功能。除榫卯结构外,还有的带钩在接触面铸有阴阳文字,所知有“长寿”、“千金”、“長相思”、“毋相忘”等祈福性质的铭文,与“符合半两”更为接近。02以“西王母诏筹”论符命钱汉代花钱根据功能区分主要分除压邪辟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种类,此外别有一种,它利用汉人所迷信的谶纬学说,通过钱币上的文字与图案,宣扬所谓的天命祥瑞以及预示凶吉,以达到舆论宣传的目的。这一类的汉花,我们将其定名为符命钱。

“皇母五铢”(钱图)

此佩钱质地铅锡,出于渭河沙坑。正面上方正中人物头佩戴胜,右衽长袍,端拱而坐,为西王母形象。两旁有侍者侧身跪立,仪态恭敬,侍者人身兽尾,脸部不清。下方圆孔圜钱,钱两边各饰一鱼。钱文四字直读做“皇母五铢”。背面上方西王母背像发髻清晰可见,两边跪立侍者与下方双鱼与正面相同。圆孔圜钱钱文七字旋读曰:“仙人王君赤帝子”。

山东滕县西户口画像石上的早期西王母图

《山海经》中关于西王母的描述有三处:1、“有人戴胜、虎齿、豹尾、善啸、穴处,名曰西王母”;2、“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郭璞谓“梯谓冯也。”冯即凴,凭是古人席坐时倚靠的工具,几是几案。几杖皆老者之物。在头发牙齿和股间装饰以野兽形象,再加上凭几而用杖,所有描述都指向一位被神话的原始部族中年长女性首领或大巫的形象。这种形象我们今天在青海大通县出图舞蹈陶器上仍可以见到。从汉代早期的画像石上,我们也能看到西王母的远古形象。

青海大通县出土舞蹈彩陶(图)

战国后期,西王母逐渐被神话。在《庄子》一书中,西王母“坐乎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成为长生不死,并执掌不死之药,主刑杀的得道大神;西汉末年,各地灾异频繁,地震、陨石、彗星等灾异频发,王朝颓败,人民生活陷于困顿,各处流传汉家气运将尽的传言。汉哀帝建平四年春,由于“行西王母诏筹”事件的爆发,西王母从得道神仙的地位跃升为全知全能,福佑人间的至上神,成为全民信仰的偶像,朝野上下对西王母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哀帝建平四年春发生大旱,就在该年的正月到三月间,关东的民众惊惶奔走,他们手持一枚条状木筹,以“行西王母诏筹”的名义相互串联,同行人数有的多达上千人。他们有的光脚披发,冲关翻墙,有的动用置驿车马,最终到达京师长安,此事共涉及到二十六个郡国。建平四年夏,各地与本地民众聚集在长安的田间里巷,广置博具以歌舞拜祠西王母。还有人在夜晚持火上屋,敲鼓呼号,造成民间恐慌。他们相互传言:“西王母告百姓,佩此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户枢中有白发。”该事件到秋季方止,造成朝野震动。此事见于《汉书》哀帝纪、天文志、五行记、元后传、何武王嘉师丹传,又见于东汉荀悦《汉纪》孝哀皇帝纪。荀悦《汉纪》与《汉书》记录稍有不同,《汉书·五行志》“经历郡国二十六”,《汉纪》作“经历郡三十六所”;《汉书·五行志》中的“持稾或棷一枚(禾杆或木筹)”,《汉纪》作“持筹”(《汉书·王嘉传》也作持筹),《汉书·五行志》的“佩此书者不死”,《汉纪》作“佩此符者不死”。由此我们认为,当时民众奔走相传的的“稾”、“棷”与“筹”是一回事,多为木条状物,其上书有西王母“诏”,故又被称作“诏筹”、“书”或“符”,传言传递、佩戴西王母“诏筹”,可以“不死”。除了佩符之外,他们还举行置博具(六博)、歌舞,夜间持火,击鼓呼号等多种与早期宗教相关,并带有巫术色彩的拜祠西王母的行为。汉人认为,西王母主长生避灾厄,护佑人间,早期画像石上的西王母的形象还带有胡须、利齿,汉中期以后,西王母形象逐渐演化为端庄而坐的白发老妪,颜师古在《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西王母诏筹”条中甚至直接将西王母与元后等同起来。《汉书?元后传》:“莽乃下诏曰:…….哀帝之代,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母,昭然著明。”元后,即元帝后王政君,哀帝时为太皇太后。王政君是王莽的亲姑母,是中国历史上身居后位(历经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六十一年,几乎覆盖了整个西汉晚期。王政君的出生充满神话色彩,其母李氏梦月入怀,遂有身孕,诞下王政君。王政君十八岁为元帝后,生成帝,哀帝时为太皇太后,平帝与王莽称帝后被封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行西王母诏筹”事件之时,王政君六十九岁,执掌后宫五十一年,她和她的族人(包括王莽)在政治上已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故《汉书·哀帝纪》“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条颜师古注曰:“西王母,元后寿考之象。”但实际上时人并未将西王母诏筹事件与王政君联系起来。哀帝时期,为避免哀帝祖母傅氏、母亲丁氏与王氏家族产生矛盾,大司马王莽卸官回到封地,远离政治纷争,在行西王母诏筹事件中,表面似与王莽无关。但从哀帝死后,王莽重新掌政之后的表现来看,他因势利导利用西王母诏筹事件,把民众对西王母的狂热崇拜转移到王政君身上,想方设法地取悦、谄媚王政君,表示感恩并谋求其继续支持,以谋求其政治上更大的抱负。皇母,通王母。《说文》:皇者,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两汉之际,崔篆所撰《易林》一书中有数十条提到了“西王母”“王母”。其中内容或关于长生,或关于赐福、赐子,或关于避祸、解难,等等。在《损之震》一章中有“晨夜惊骇,不知所止。皇母相佑,卒得安处”条,可证皇母与王母的互通关系。背文中的“赤帝”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属南方之火德。"赤帝子"语出《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斩大蛇典故。刘邦建立汉朝后认为自己推翻了水德的暴秦,根据五行相克理论汉朝因应火德,故宣称自己乃赤帝子,尚服色为黑,旗帜为红。但张苍以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与不属于正统朝代为由,提出应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故汉应为“水德”的理由。武帝时期,司马迁等人认为汉朝承继的是秦朝而不是周朝,因此汉在“五德”中应归属于“土德”,因此服色应该尚黄。汉武帝采纳了司马迁等人的建议。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创造出五德相生体系,否认秦朝的正统朝代地位,并修改了以前朝代的五德属性。汉朝又变为火德,以接续木德的周朝。王莽篡汉后采纳此说将新列为土德,而刘秀复辟称帝后又改回火德因之不变,这就是汉朝亦被称为“炎汉”的原因。此钱背后钱文“赤帝子仙人王君”可谓字字诛心。将西王母也就是王政君的王姓与仙人王君联系起来,把众人皆知的赤帝子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置换为王姓仙人,借此钱来宣扬王氏政权为天所授的合理性。钱文虽然叛经离道,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从史料得知,从汉代中期(昭宣时期)起有关汉室气运将尽的传言已开始出现,《汉书·眭弘传》记载,昭帝时,眭弘根据大石自立等异象,推论汉家有传国之运,汉帝当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汉书·路温舒传》记载,宣帝时,路温舒以为汉厄三七之间,上封事以豫戒。(张晏曰:“三七二百一十岁也。自汉初至哀帝元年二百一年也,至平帝崩二百十一年。”)同会。”西汉后期,汉室气运将尽的说法更被朝野接受,加上灾异频发,民变四起,王莽在朝野支持下,一步步的篡夺西汉政权,正好因应这个说法,验证了汉书中汉厄三七这句谶语的灵验。始建国元年,王莽称帝,即奉王政君为“新室文母”,其诏曰:“予伏念皇天命予为子,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故交代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母,昭然著明……谨以令月吉日,亲率群公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玺绂。“王莽此举是将王政君尊为新朝的皇太后,为之承重;说“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是王政君的瑞应,昭示其“当为历代母”,意欲以此作为自己代汉称帝的依据。此佩钱与皇母五铢同出,也为铅锡质地。尺寸略大,造型也与皇母五铢相似。正面上方正中人物头佩戴胜,右衽长袍,端拱而坐,为西王母形象。两旁有侍者侧身跪立,仪态恭敬,侍者人身兽尾,脸部不清。下方圆孔圜钱,钱体旁边不缀双鱼。面文大乐五铢,背为凤鸟、玄武、龙、虎构成的四灵图案。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发布《大诰》: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遂获西王母之应,神灵之征,以佑我帝室,以安我大宗,以绍我后嗣,以继我汉功……太皇太后临政,有龟龙麟凤之应,五德嘉符,相因而备。《河图》《雒书》远自昆仑,出于重野。古谶著言,肆今享实。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这篇《大诰》将王政君推崇为安佑帝室的女主,将其与西王母等同起来,给予了崇高的荣誉。此钱上有西王母代表太皇太后临政,四灵图案正好符合《大诰》中的“龟龙麟凤之应”,“五德嘉符”一句则指因应五德始终,天人同序的社会体制,从史料来看,王莽喜欢运用各种祥瑞、谶语、符箓来证实自己作为真命天子的合法性,并为他取得政权的合理性来制造证据这两枚佩钱就是典型的一个案例。通过史料得知,新莽时期,有关符、符命、符传的记录比比皆是。如《汉书王莽传》就记录有“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德祥五事,符命二十五,福应十二,凡四十二篇……符命言井石、金匮之属……皆为作说,大归言莽当代汉有天下云。”这两枚佩钱铸造精美细节清晰,造型生动刻画准确,钱文撰写一丝不苟,五铢二字为西汉中晚期风格。比较同期普通汉花工艺远超其上,应为官方铸造。将他们放在一起分析,其涵义正是王莽《大诰》中宣扬的内容。制作者利用民众对于西王母的崇拜与行西王母诏筹的狂热心理,将西王母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等同起来。皇母五铢背文中隐藏的“王氏取代炎汉”之谶语,结合西汉中期以来汉代气运将尽的谶语,并为王莽接受汉室的禅让在谶纬舆论方面取得法理依据,从而印证了王莽从大权独揽到摄政理朝再到取而代之的膨胀野心,故推断此钱的铸造时间当在哀帝建平四年西王母诏筹事件至新莽始建国元年罢五铢钱之间,最有可能的是在元始元年王莽被授命宰衡,或作为假皇帝的居摄元年的两个节点有意为之。目的是利用西王母诏筹事件而宣传五德兴替理论,为王莽进一步篡汉的合法性提出法理依据。以钱为符于新莽一朝并非孤例,《汉书·王莽传中》:“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公卿皆持以入宫殿门,欲以重而行之。”这里所说的布钱有人认为就是新莽布泉,符传在这里有路引、通行证之意。

1、鄂君启節: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制成,形似剖开的竹节,是楚怀王(公元前—前年)发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微省寿县。

2、说文:

3、杜虎符:战国时期秦国调兵的信符,将领与君王各执一半,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5、《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时议郎耿育上疏言……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魏书·天象志序》:“今以在天诸异咸入《天象》,其应徵符合,随而条载,无所显验则阙之云。”

推荐一本汉代压胜钱专著

深刻解析汉代压胜钱

文字星象图案内涵

全面描述汉人多重的

物质与精神世界

长按上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