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札记浅谈太平公主
儿童会得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537947.html 难寻太平 终我一生 读书随笔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书只适合在盛夏的午后读,因为读着读着就觉得后脊背发凉瘆的慌……最近搞史圈考古很上头所以上个月抽空看了一部分从武皇晚年到玄宗开元之始的史料和分析文章以及蒙曼老师的《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最后看得手脚冰凉,哪怕穷尽所有的词语也不能表现政治斗争残酷之万一。为他们感到可怜可哀又可惜,当然这只是以我之视角来看他们,他们本身可能并不愿意我来悲悯他们。世间的肉体是囚笼,是无尽苦难的承受者,活着就是忍受沉重的缧绁,忍受宿命无情的折磨,忍受无数锋刃割在身上的切肤之痛。苦海无边,岸却不知在何处。 浅谈太平公主 我经常想为什么我对太平公主的爱甚至胜过武曌,变成了一种隐秘而私人的爱和执念。大概后者太过圆满而失去了张力,毕竟在绝大多数的时刻里,美是在绝望在痛苦在悲剧在憾恨里的。求而不得与挣扎而不能去的爱恨构成了无所不在而不能逃脱的宿命,这样的缧绁在太平身上比阿武更为沉重。傍身的荣耀与权位不过是浮华幻光,水中之月本不可得,利刃却真实地悬于头顶。更绝的是,别人羡幕的权势,却也令她失去了一切所爱。虽然她似乎谈不上destinyisaficklebitch但也算是“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背后标号了价格”,我觉得她的故事要比玛丽·安托瓦内特更得BE美学的精髓,不努力不奋斗同样的结果,努力过争取过那还是一样的结果甚至因为一步失算最终万劫不复,何不如在镜花水月中,光荣灿烂的活过这一回。 高宗、武后夫妇和他们的儿女们这一大家子,简直贡献了中国史上最罕见的皇家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母女情和兄妹情。太平是一个凄美夺目的意外,看史书的各种记载我就觉得太平公主其实很有人味儿:高宗在洛阳去世后,护送灵驾回长安葬于乾陵并朝夕祭奠的人是太平公主,阿武坐镇洛阳,李显被流放,李旦被软禁,合适的人只有太平,这时太平连二十岁都没有…后来阿武去世,太平也上表请住乾陵为妈妈守丧,为转一切经祈冥福,这种爱人的能力也真是被实实在在爱过的人才会有的。 太平自幼“于诸子中独爱幸”,“则天爱之”…作为高宗武后幺女,可谓一家人放在心尖尖上的宝贝。犹记得那一日,长安城的大门缓缓打开,少年郎扬鞭执辔,策马而来。她含笑嫁出大明宫,婚车过处,草木尽焚,比任何一场婚礼都要赫赫扬扬。我曾经一度觉得武后处死薛绍过于残忍和绝情,是母女间情感的纠葛复杂,权利欲望下的人伦悲剧。后来却愈加体会出太平对武后的感情绝对是“怨君恨君恃君爱”最真实的写照。似乎也不必夸大她们母女之间的恨意,薛绍再重要都重要不过母亲。武后是太平公主一辈子的阴影也是一辈子的护翼,有时候母亲能保护的了的,哥哥保护不了。幼时没有高宗和武后的保护,太平定会和亲异族。不除掉薛绍,薛家兄长谋反,怀孕的太平又该如何自处?母亲让她当即嫁入武家好划入自己保护圈里,甚至为她谋好了未来可能的皇后之位。而太平最后必然也已读懂母亲,理解其间的无奈,罔极寺便是最好明证。看过一篇日本学者的文章,他研究在唐一代极盛而后世败落的罔极寺,隔着一千三百年的光阴去触及太平公主对母亲的思悼、不舍与愧疚,细致的让我放书三叹,心有戚戚。没有可以千秋万代的帝国,但是情感却能跨过永恒的时间。 而不得不承认薛绍的死也让太平真正意识到权力对于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此后她步步为营,苦心谋划;她杀酷吏,诛幸臣,废权后,两次匡扶李唐社稷;她受封镇国太平公主,食封万户,三子封王;大唐宰相七人,五人出她门下,廷议要她过目,六军供她驱遣……可一切只因为她是女子,所以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带了原罪。她笼络朝臣,是狂妄僭越;而三郎笼络朝臣,却是礼贤下士。她上朝议事,是牝鸡司晨;而三郎上朝议事,则是天下为公;她手握重兵,是图谋不轨;而三郎手握重兵,则是亲贤远佞。那时三郎还不是太子,她的七兄八兄也还不是皇帝。她亲手扶持两位皇兄上位,替他们平朝纲,安天下,到头来却听见所有人对她说,应该还政于三郎,安分守己在家中相夫教子。她自幼出身在大明宫中,受弘文馆名师教导,处事并不比李家男人差。她先后替代则天皇帝、先帝、上皇处理朝政,安定民心,从未有过差错。她敢杀周兴、来俊臣,敢缚薛怀义、张易之,敢废韦后为庶人、扶上皇登基,自然也敢当皇帝。她既然调动得了北衙禁军,又大肆出动群相,早已经预先想好了最后的结局。可惜她到底没能“类母”。公主府朱漆的大门内,虽是初秋,院中花木却依旧开得繁盛,大片的秋海棠在雨点中摇摇曳曳,开出一片刺眼的深红。屋外下着滂沱大雨,屋内却依旧燃着袅袅檀香。她只是静静地望着屋外的滂沱大雨,眼中透出一点悲哀。大红的裙裾在青石板上铺开,铺成满目的妖冶。满园的秋海棠烈烈绽放,森严的金吾卫向她弯腰致意,铠甲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边暗云翻卷,笼罩着整座长安城,也用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雨,冲刷着半城的血腥。 情,究竟为何物?太平将手中的信纸置于红烛上,火苗窜动起来迅速吞噬尽了这单薄的短笺,缭绕在灰烬周围的青烟缓缓地承载着她的梦一同消散了。灼热的沸腾感燃透了全身,她真切感知到了当年昭容在紫宸殿上以死明志的决绝。是了,一个得到过充沛的爱的人,怎么可能活成一个冷血无情的政治机器呢,可是残酷而充满兽性的政斗又岂该是人间事呢。终是要感谢现代文明冲淡了其中的血色,也给予更多人爬出黑暗残酷不平等不自由的深渊一线曙光。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知其不可奈何。她一早预见这场进退无路的死局,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她的思绪反而澄澈了许多。在那段苟延残喘的日子里,她急于奔命,将人事了尽。临至末路,唯有用自己一生的光耀清誉相抵,换给那人以千年万岁的颂歌,才算不负其所托之心吧。佛慈在上,可听得到前日在寺中她的这番祝告?冲袭大半日的雨渐渐停息,黑云淡去,天光微亮。但风还未止,内苑的花叶飘零纷飞,新时节的音韵已依稀可闻。 这是红妆时代的结束。 就像蒙曼老师所说“太平公主骨子里是一个英雄,要活着就得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自由翱翔,怎么能够像麻雀一样躲在山寺里苟且偷安呢?”转念一想,太平公主这一生也够肆意张扬了。太平生在好时代里,所有的加饰都是为了衬托这个属于盛世的女儿。太平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镇国公主,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一颗不会被磨灭光华的珍珠。出身贵于其母,才华不输其母,要亲情有亲情,要爱情有爱情,要男人有男人,要女人有女人,要权力有权力,物质待遇也几乎中国古代公主无人能出其右。除了最后被逼自尽,也算是幸福快意的。这是个被武曌、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中国古代唯一正统的一代女皇、称量天下的巾帼宰相、权倾朝野的镇国公主三个人代表的在整个历史长河看起来“异军突起”的红妆时代,在一个真正正视女性的王朝。不得不要感慨一下李隆基辣手摧花前的唐室女子的绰约风姿:虽然她们性格各异,处世方式或沉稳内敛或张扬豪放,但共同之处在于她们都是鲜活自信、意气风发的而非禁锢在戒规中的傀儡。从阿武掌权到称帝,被无数人抨击为不是女权,但是谁能否认武周的红妆时代,是那么美丽绚烂,谁又能否认那个时候的大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女性的野心。而太平再有手段再有心机也和韦后和安乐没什么区别,因为她是女人,从一开始就输了。她也许没想当皇帝,可也容不得她当权臣。更可笑的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统治者都是男性,年的时间,他们有谁挽救了行将就木的大唐帝国…而自安史之乱后至今千年再难见女性放光溢彩,只剩下扁平化的两种形象:或是受困于精神洗脑包被冠以“贤惠美名”的工具人,或是糜烂弄权的祸国妖姬。 阿武和太平 一直以来很戳我的是武则天和太平公主的母女情。要说亲情关系的话,阿武和太平这母女俩也是让人百感交集这个话题——这就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典型案例吧所以时常会怀疑她最后的“谋反”罪名是否真的成立【太平:你们说是就是了,毁灭吧(ノ-_-)ノ对我而言,她的一大萌点就是搞封建迷信和猎奇心理是一种无关现实利益的喜好。这让我在冰冷的深宫中找到难得的烟火气息。一旦提起权倾朝野,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揽权纳贿。但从李隆基在跟她的鏖战中并没有获得什么优势来看,她令人生畏的权势是否也有她个人才能和自身魅力的加成呢?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太平和婉儿,她们能在在纷乱血腥的漩涡中得遇知己如此,也不枉此生物换星移,曾是惊鸿照影来——千年后的我们透过历史长河窥探那些近乎沉寂的过往却依然能为之动容。想象着一千三百年前的那个女子,恍若身置昏晓明暗之间,爱不可求又不肯放手,我见犹怜。太平的结局也很容易让我想到AntoniaFraser描述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那句“她的弱点虽显而易见,却完全不足以将她引向如此的不幸。”权力,有自身的一套逻辑法则。就李隆基而言,一定致太平于死地的原因在《王琚传》,在那句“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当李隆基最后发动政变,李旦-太平公主党如山倒的时候,李旦作为父亲只失去了权力,而太平作为这场斗争的替罪羊,家破人亡,辱身生前而复遗臭身后,留骂名于千古而不得昭雪。在此意义上,她比韦后和安乐公主还要悲剧,后者至少努力追逐过最高权力,太平公主从来没求过但也是这番下场,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婉儿至少还有个人记得她在意她纪念她,可太平自己就什么也没有了…至今连坟茔也不知在何处。史书中被极力渲染“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留存于世的唯一一句诗,却在讲自己没兴趣让儿孙作高官。——无心为子辄求郎。一千多年前和一千年多后,都有人念念不忘红妆时代,感怀那段真挚情谊。就像一千多年前和一千年多后,也都有人不遗余力地歪曲形象、淡化功绩。我总是安慰自己说:“历史早晚会给出公正的评价”虽然这评价迟了一千多年,还好我们有幸赶上了。 政斗输赢不是衡量政治人物优劣的标准,太平做不来这个也好,没有这方面的心思也罢,不代表她觉得女人不能这么做,不然也不会给她妈加“天后圣帝”称号。李隆基赢了斗争最后又是什么结果?都说高处不胜寒,爬上至尊之位幻想着上面美好的虚影,到最后发现满眼都是血腥荒芜。所以命运才是最懂pua的那个,使人心甘情愿地堕落进痛苦又不舍得就此放弃,将所有的决绝稀释成瞻前顾后的犹豫与迟钝,让人在命运中完成最终的自我毁灭。韦后和安乐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求仁得仁又何怨,太平不是。其实想想,太平公主可能是武后一众子女中性格最正常的人,不偏执、不阴毒、不软弱、不放纵、不虚伪,哪怕在现代意义上看,都是一个合格的正常人。最大的悲剧是太平竭力拥护的的李姓王朝却容不得她以大唐镇国太平长公主的身份来执掌权力。英雄创造了世界,然而这世界却无英雄的容身之处…所以我确确实实对她的结局感到孤寂和心酸,不过这也都是旁观者的感受,她未必需要我们可怜。 毕竟诸行无常、诸法皆空,有执就会有痛苦,可是有时候看史书难免会学赵翼感慨一句:“闲翻青史几悲凉,功罪千秋少尺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gx/9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1万元特别料理75万元一晚总统套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