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损而终易损卦41益卦42
损上益下----易.损卦41、益卦42Part3 损卦益卦 ?损下益上:11泰卦--41损卦 ?损上益下:12否卦--42益卦 ?老子谈损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48》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道德经77》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73》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58》 ?老子谈损益: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道德经61》 ?“下流”代表谦虚之德,像水一样向下流。“下流”是形容像大海一样,包容万象,包容一切;因为天下一切的细流,清、浊、好、坏都归到大海为止。 ?天下的水,因为能谦下不傲慢,都向下走,低于一切,因此,它能成其大,变成大海,容纳了一切,这是讲谦虚的道理。 ?山自己本身不认为自己高,因为高山的顶上还有最高的那一点泥巴。爬到高山顶上,你觉得还是站在平地一样,山高到与天一样的高,就是比喻我们为人与做事的态度与方法,不能傲慢,要学谦虚,但要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格,有独立不移、顶天而立地的精神,“山不矜高自及天”。 ?“天下之交”,是指大海,因为它能够谦下,所以变成全天下的细流都交汇到那里。“天下之牝”,“牝”是指母性,“牡”是男性。“天下之牝,常以静胜牡”,母性的东西都比较慈祥,比较安静;因为它安静柔弱,就战胜刚强,安静克服了一切的动乱。所以“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静态的东西能克服了一切动态的困难,这是静态的伟大,也就是老子讲的“阴”,属于冷静、暗的、清静的。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国对于小国或附庸国反而表示谦虚。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周文王父子,当初不过只有一百里的土地,等于一个小县,因为父子留心于国家的政治,爱民养民,所以国富民强,创立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和统治。这就是“小国以下大国”。 ?“大国以下小国”是包容了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如同文王的父亲,“则取大国”。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有两个字是虚字。“以”是介词,没有理由,这两句话等于我们讲“哦”,这个都是没有道理的。 ?大小相处之道,“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大国兼畜人不是想并吞你,而是保护你。大国不过是“兼畜人”。小国呢?“欲入事人”,找个牢固的依靠稳当一点。“夫两者各得其所”,小国既然来依靠你,希望你保护他,你就要尽到做长辈大国的责任,真正能够保护他的安全,他国家人民财产生命,都要归入保护之列。这种保护的道德政治,更要有谦虚心、怜悯心,更要有仁慈心,这样则“两者各得其所”。 ? ?孔子谈损益之一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 ?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 ?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刘向—《说苑·敬慎》 ?孔子读《易》,读到《损》、《益》二卦时,长长地叹了口气。子夏离开席位,问:“先生您为什么叹气?”孔子说:“自我减损的人一定会有补益,让自己补益人必然有决失,我因此而感叹。”子夏问:“难道学习的人不能通过学习补益吗?” ?孔子说:“这个益是自我之得,不是道的增益。道越是益进,己身之得越是减损。学习的人能放下自我的东西很多,以虚己接受他人,所以能达到盈满的程度。广博啊!天道,事物有所成一定会发生改变,凡自满而又能长久的,是不曾有过的。所以说:‘自认为贤能的人,天下的好言论都听不进他们的耳朵。’从前尧处在治理天下的位子,仍然诚信恭敬地待人,能够用谦让的态度对待臣下,因此千百年来名声日盛,到了今天更加显著。夏桀、昆吾自满而没有限度,恣意妄为,不加节制,斩杀老百姓如同割草一样,天下人讨伐他们如同诛杀普通莽夫,所以千百年来罪恶越发彰显,到了今天也没有消失。依此看来,如果走在路上,就让年长者先走,不要抢先。如果乘车,遇到三个人车上太挤时,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个人就应该到驾车的位置让出空位。调节盈满和空虚,不让自满的状态发生,所以能保持长久。” ?子夏说:“我请求记下这番教诲,并终身奉行。” ?否,是使天的“道”达到“成”的境界的,但是不一定能够持久。追求上进的人,通过“虚”的方法达到否,所以(在卦中)说(学者)“得”。假如(学者)不知道“持满”,那么全天下的重要的言论,就没办法听进耳朵里去。以前尧登上天子之位,却恭恭敬敬、自我修为(“持”否),(遵循)“虚”守静并且用这些逻辑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国家数百年越来越兴盛,直到今天,更加有名。 ?昆吾国(夏朝的某诸侯国)通过不当手段达到自身目的,穷高而不衰(?),因此当时就搞得不好,到现在名气更差了,这难道就不是(违背否的道理导致的)得失的征兆吗?我因此说啊,“谦”这个东西啊,是指在位者要用“恭”保住自己的位置。 ?《丰》卦明而动,因此“能大”,如果达到“大”的程度,就会进入“亏”的状态,我没有(持“虚”),因此天下的重要的话,都没能听进去。太阳到了正午之后还会偏斜,月亮满月之后还有月食,天地的盈虚变化,跟随者时间变化适时流动,因此圣人,也不敢冒着“盛”的时候冲。上车的时候,遇到三个人,那就别上车了,上面有两个人那就可以上车,这就是盈虚的调整,也因此做事情可以长久。 ? ?孔子谈损益之二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quē)之,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哉!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是以千岁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自满而无极,亢意而不节,斩刈(yì)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是以千载而恶著,迄今而不灭。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孔子家语·六本》 ?孔子读《易》,读到《损》、《益》二卦时,长长地叹了口气。子夏离开席位,问:“先生您为什么叹气?”孔子说:“自我减损的人一定会有补益,让自己补益人必然有决失,我因此而感叹。” ?子夏问:“难道学习的人不能通过学习补益吗?”孔子说:“这个益是自我之得,不是道的增益。道越是益进,己身之得越是减损。学习的人能放下自我的东西很多,以虚己接受他人,所以能达到盈满的程度。广博啊!天道,事物有所成一定会发生改变,凡自满而又能长久的,是不曾有过的。所以说:‘自认为贤能的人,天下的好言论都听不进他们的耳朵。’从前尧处在治理天下的位子,仍然诚信恭敬地待人,能够用谦让的态度对待臣下,因此千百年来名声日盛,到了今天更加显著。夏桀、昆吾自满而没有限度,恣意妄为,不加节制,斩杀老百姓如同割草一样,天下人讨伐他们如同诛杀普通莽夫,所以千百年来罪恶越发彰显,到了今天也没有消失。依此看来,如果走在路上,就让年长者先走,不要抢先。如果乘车,遇到三个人车上太挤时,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个人就应该到驾车的位置让出空位。调节盈满和空虚,不让自满的状态发生,所以能保持长久。” ?子夏说:“我请求记下这番教诲,并终身奉行。” ? ?孔子谈损益之三 ?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授(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夜之所至也,故曰〈损〉。产道穷焉,而产(衰)道〔通〕焉。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凶,其終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喜。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帛书《要》 孔子谈损益之四 ?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qī)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wū)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yì)而损之。” ?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荀子?宥坐》 ?欹(qī),倾斜,歪向一边。欹器本是古时用来盛水的器皿,设计奇特:底厚而收尖,口薄而敞开。 ?它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 ?故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水具,而是所谓的“宥坐之器”,宥与右同,言君子可置于坐右,以为戒,或曰宥与侑同,即劝。 ?否,是使天的“道”达到“成”的境界的,但是不一定能够持久。追求上进的人,通过“虚”的方法达到否,所以(在卦中)说(学者)“得”。 ?假如(学者)不知道“持满”,那么全天下的重要的言论,就没办法听进耳朵里去。以前尧登上天子之位,却恭恭敬敬、自我修为(“持”否),(遵循)“虚”守静并且用这些逻辑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国家数百年越来越兴盛,直到今天,更加有名。昆吾国(夏朝的某诸侯国)通过不当手段达到自身目的,穷高而不衰(?),因此当时就搞得不好,到现在名气更差了,这难道就不是(违背否的道理导致的)得失的征兆吗? ?我因此说啊,“谦”这个东西啊,是指在位者要用“恭”保住自己的位置。《丰》卦明而动,因此“能大”,如果达到“大”的程度,就会进入“亏”的状态,我没有(持“虚”),因此天下的重要的话,都没能听进去。 ?太阳到了正午之后还会偏斜,月亮满月之后还有月食,天地的盈虚变化,跟随者时间变化适时流动,因此圣人,也不敢冒着“盛”的时候冲。上车的时候,遇到三个人,那就别上车了,上面有两个人那就可以上车,这就是盈虚的调整,也因此做事情可以长久。 ? ?三思后行---我你他,无我状态 ?《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陶朱公救子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原宪》 ?洛克菲勒、卡内基、范德比尔特、乔布斯 ?亚当斯密《国富论》VS马云:分享经济 ?海绵城市 ?癌症放化疗 ?HyperMarket通道促销 ?超市的班车 ?夏天商业网点开空调,开灯光 ?祸从口出 ?《卧虎藏龙》李慕白与玉娇龙 ?武功秘籍 ?王采玉育儿 ?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蒋母病故 ?“蒋母王太夫人像赞” ?“陟彼四明,名山苍苍。瞻彼南海,大风泱泱。中有贤母,仪式四方。厥生公琰,为国之良”。 ?前三句赞扬蒋母,最后一句,赞美蒋介石,说他像一块美玉,是国家良臣。 ?11月23日,蒋母在白岩山鱼鳞岙下葬,孙中山墓碑题字“蒋母之墓”。 ?《损.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益.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 ?12否卦--42益卦--41损卦--11泰卦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欲“益”,必先“损”; ?损掉自己的“贪嗔痴”等道德缺陷 ?损掉自己的“过度需求欲念”、“过分张扬锋利的个性” ?损掉自己已经获得的“既得利益”,跳出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域,向前景未知但可期的未来更广大区域挺进 ?损己利人,而不是损人利己。 ?损有余补不足,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放下,名利。 ?舍得,不舍不得。吃亏是福。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家长帮孩子成长也是“损自己”,最终“福全家”…… ?节俭,不奢侈。 ?孔子:“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损己才能用人 ?示弱才能得助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生长,成长 ?好文章舍掉好句子 ?政策推陈出新 ?企业改制,管理层入股,让更多分享红利 ?收庄稼留下秸秆 ? ?国氏为盗 ?孟子:独乐乐,众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藏富于民----日本 ?让利于民----民族、民权、民生 ?司马迁《平准书》 ?汉武帝盐铁会议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7.29 注:本文写作部分思想,参考曾仕强《易经的智慧》《详解易经》、南怀瑾《易经杂说》、孙福万“玩艺斋”、杨建峰《周易》、祖行《图解易经》等易经相关著作。 附录: ?太公曰:“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遮闾巷,察奸伺祸。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剧不悔,此妻子之将也。先语察事,劝而与食,实长希言,财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忉忉截截,垂意肃肃,不用谏言,数行刑戮,刑必见血,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辩好胜,嫉贼侵凌,斥人以刑,欲整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外貌怍怍,言语时出,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毕,此十万人之将也(《经》曰:“夫将虽以详重为贵,而不可有不决之疑;虽以博访为能,而不欲有多端之惑。”此论将之妙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人之将也。勋勋纷纷,邻国皆闻,出入豪居,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能效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 ?《人物志》曰:“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料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乃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料事,然后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赵蕤《长短经4》 ? ?李安《卧虎藏龙》 ?在我心目中,武当大侠李慕白呈现的应是一股圆活谦虚的气度,神气内敛,莫测高深,让人摸不透,而非抬头挺胸,神气外现。这种体态、神情,其实和练武修道有关。 ?武书上说:“凡练武功时,须饱食而足睡。修道功时,须减食而省眠。功成之后,尤须压抑。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忍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好善终。” ?练功就得逆着人的惯性、本性。惯性不需学习,天生就会,是股蛮力。但练功时则是透过压抑或松散本性,摆脱一般反应的牵制,将力量导入正道,成为实力。练成后,在这一层次即能运行自如。使劲时能用对方法,就跟一般人处于不同的层次了。若不能放松,精神力气都用在反应正发生的事物上,只能就眼前的一切做出反应,被现象界所牵引,无法跳开既有的局面,无法看到背后的曲折,无法洞烛机先、掌握优势.先一步、进一步地去反应,即无法进入不同的层次。所以武功修道有成者,应该是“神松意紧”,骨藏棱角,外圆内方。筋藏劲道,力气在筋不在肉,肌肉是放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求周润发做神气内敛的演出。 ?但现在看到很多武侠片里的英雄,神态多半是耀武扬威,践得二五八万的样子,我看着就不起眼。动手过招时刚猛毛躁,表现的是一股狠劲。我觉得大侠要狠,气质模样就不帅了。镖师耍把式好汉一条,才来那股横劲儿,内家子应该不是这副德行的。练武到了化境,在身形上,讲求的是舒畅自如,不助长蛮劲,即助勿长,必以端正为本”。 ?由内而外,大侠看来应该就像文人。“静如处子.动如矫免”,动手过招,你看不出他的来路;一搭上手,他把力道都给化掉了;你摸不到他的动道,好似无物,什么感觉都没有,但人已经被打飞山去了。即便使的是暗劲,对手都还可以摸出劲道来路。但大侠练至最高层次的化劲,可以把对方劲道化掉,把人吸进来,然后一批一推,自家内力把人转回来再往外送。 ?练武乃循序渐进,经过明劲、暗劲、化劲的锻炼层次后,再自然透出“含胸抜背,虚灵顶劲、塌腰敛臀”的神意,逐渐讲究形、色、神、气、用。有功夫之后才能在神意上讲求。“意”本身就是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强弱大小是逐渐练成练大的,它不是霸气,是一种神气。一种王者之风、令人感觉到如浓春风的和胞。气势所形成的场,又叫“场势”,像大侠李幕白就应有这种场势。 ?场势要从小场、小功夫开始练,场子越练越大,慢慢形成,是很自然的东西。若拍《卧虎藏龙前传》,我最有兴趣的就是李幕白如何练出场势的过程。先前还得靠打,有着多方面的挣扎;待场势练成后,一现身就是大侠,不只因为武功,还有人品、人望,都得令人服气。 ?在气度上面,大侠的重心是靠自己的意识去品味,意识并不是思想,而是一种人的感觉运动。置身静中,静而生慧,而明白中平之勢。片中李幕白有句教训玉娇龙的台词:“你要修武德,才能体会静中之动的道理。”即修炼至“静中之动方为真动,动中之静方为真静”的境界,此与武德的修炼息息相关。武当大侠在意识上的抽象体会乃中平之势.在形体上的具体呈现即松均之姿。这种重心立正、四平八稳的感觉,无法刻意追求或引留,它是不招而来不期而至的。有了体会了悟后人的气度、面貌及身形又不一样了。----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P ? ?陶朱公救子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于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去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节选自《史记·越世家》 ? ?王采玉育儿 ?父亲王有则卒于年,王采玉时年19岁。大弟嗜赌成性,小弟患有精神病。 ?初嫁竺某,第二年生一个儿子,但孩子生下数月以后,突患急症夭折。秋天,时疫流行,丈夫竺某猝死。 ?金竹庵带发出家 ?堂兄王贤东介绍,再嫁。丈夫蒋肇聪长王采玉22岁。年生长子瑞元,越三年,生长女瑞莲,又三年,生次女瑞菊(不久夭亡),再三年,生次子瑞青(3岁而亡)。 ?年,81岁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夏天,蒋肇聪也染病逝去。这时,王采玉32岁。自夫亡后4年内,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 ?翌年,她娘家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设塾授课,于是送子前往就读。 ?受辱于毛阿春母亲名蒋赛凤 ?通家世交毛鼎和,二女儿毛福梅。 ?年,19岁毛福梅、14岁蒋瑞元成婚 ?把新媳妇送到县城的作新女校就读。 ?19岁,被差役捆拘到县衙关押 ? ?孟子谈浩然之气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 ? l《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l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做事要三思面后行。孔子闻之,认为三思太过了,没有必要,二思就足够了。再,二的意思。三思跟二思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別吗?就差一思,一个被孔子否定,一个被孔子肯定。季文子的意思是,在处理一件事的时候,要三思,要考虑我你他三方面的立场、观点和利益关系,这应该很全面了吧?孔子说没必要二思可矣,把“我”去掉就圆满了。把“我”掺杂在里面,一百思也还是有漏,摆不平。所以,要把“小我”去掉。……刘弘毅《心路》P23 l l舜问乎烝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说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列子天瑞》 ?舜问乎烝曰:“道可得而有乎”,虞舜请教烝,这个大道,可以得到它而为我所用吗?烝就答复他,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的,更何况道呢!舜就很奇怪了,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 ?烝说,身体不过是天地赋予你的一个有形的现象而已。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你这个身心的生命都不是你的,不过是天地中和的一个作用而已。和是中和,其实就是和合,因缘所生的,这个就是佛学讲因缘和合而生。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你的性命,性格命运,也是天地自然的法则、因果的法则变化来的。 ?“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你的子孙也不是你的,不过是天地的另一重变化而已。委蜕,像知了蜕壳一样。你等于是天地变化来的一个知了虫子,你的子孙不过是知了的蜕皮,是天地的另一重变化。 ?“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同样道理,你的行动自以为很有目标,所处的位置、角度、立场自以为很有根据,乃至吃饭穿衣也自以为知道在做什么,其实都是你自以为的,都不是真知,都仅仅是相对的、临时的、假设的观念而已。 ?乃至天地之间万有现象的变化,都不过是能与量的变化转换而已,哪个是你所能拥有的呢?哪个又是你呢? ?“强阳”等于《易经》讲的“天行健”,天地一直在运行运动变化,“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量。 ? ?国氏为盗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瑜垣黹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认而有之,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邪?孰为不盗邪?”《列子天瑞》 ?上天有不同的时节,大地有各种资源,我偷盗的,换句话说,我借用的,是天时地利,用云雨来浇灌庄稼,存蓄水利,采集山货,猎取野兽,打捞鱼鱉水产,垒土伐木建筑房子围墙,这一切资源都是天地所生的,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借用来致富,而没有问题。你偷的是什么?是别人所有的财产,不是天地给的,当然会被抓去坐牢啊!你自己头脑不清楚,又能埋怨谁呢? ?天地万物宇宙万有彼此本来是一体的,都是道的各种作用而已,从未各自独立于本体大道之外,而且所有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你认为可以占有什么,占有名利财色,占有自己的身体,乃至有个自我,困在相对的现象中,都是你自己迷惑了,不过是妄想执迷而已。国氏所谓的偷盗,是正常的借用大自然的行为,是公道的,所以没事。 ?你的偷盗,是为了自己致富而偷别人家的财产,违反了公道,当然会判罪。不过话说回来,内心困在公私或者非公非私的各种相对观念中,也是迷惑,蒙蔽、偷盗了天真圆满的本性。 ?天地之间就是既有公共资源,使大家通过努力达到正常生活需要,这是公道;也有私道,关照保护个人正常的生活,也会惩罚个人的非常欲望、过分行为。这是天地的大恩大德,也是大自然本来的因果道理。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古代赋税有个名称叫“彻”,大概是收十分之一的田赋。到了春秋战国时,因为社会的不安,政治的动荡,政府的财用不足,税收就加了很多。 ?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年饥—农业社会收成不好,社会经济衰落不景气,都可称年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你看怎么办?有若就说要减税。 ?鲁哀公听了说,你不要说减为十取一的税,就是征两成都还不够,怎么能减?减了以后国家的财政怎么办呢?有若说,减税以后,使国民的生活安定,社会增加了生产能力,老百姓富足了,还怕国家不富足?国家当然会富足。假使加重税收,老百姓越来越吃不消,经济只有越萧条,那时离心离德,到哪里去征税? ? ?醉太平·夺泥燕口元·无名氏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 ?“国家是决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它使用强制力,通过‘三只手’来影响分配资源: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国家的本质两难:如果国家仅是无为之手,则越小越好;如果国家仅是扶持之手,则越大越好;如果国家仅是掠夺之手,则对它的限制越多越好。但国家同时有三只手,该如何设计国家制度,发挥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陷入两难的局面。”……王一江 ? ?盐铁之议 ?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元狩三年(前年),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 ?盐铁会议的召开,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进一步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在政治上则受到一定的挫折,其所实施的官营政策也有所收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bm/9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狗脊善治腰脊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
- 下一篇文章: 葫芦利尿消肿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