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和亲,说起唐朝和亲公主,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文成公主。

事实上,唐朝所承担和亲任务的第一位公主是弘化公主,是弘化公主开启了唐朝历史上将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的先河。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大唐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的故事。

吐谷浑,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陌生吧?

我先说说吐谷浑这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吐谷浑王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传奇,这个由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人建立的草原王国创造了诸多奇迹:

延续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

它的历代国王中涌现了许多雄姿英发、见识不凡的杰出之士。

多年前,吐谷浑人在神奇而瑰丽的青藏高原上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长歌。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年)的一天,辽东的一片牧场上,两群马忽然互相撕咬起来,西边的那一群明显占了上风,东边的牧马人见状,马上去报告主人慕容廆。

慕容廆即刻派人前来指责西边的马群主人说:“先父已经给咱们各自分配了牧群,你有了你自己的牧群,为什么不远远地离开,却唆使马群相斗互相撕咬呢?你觉得这样有意思吗!”

被指责的这位是哥哥,慕容吐谷浑。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的名字,原为人名,是内蒙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涉归分给慕容吐谷浑户管理。

公元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了,他的长嫡子慕容廆继单于位,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就是这次牧马事件,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

虽然他是哥哥,但是,他是庶出,没有继承部落长的权利,慕容廆虽然是弟弟,由于是嫡出,就理所应该地坐在了部落长的位置上。

慕容吐谷浑被弟弟因为牧马的事情而指责后说,马,就是个畜生,相互争斗是它们的本性,何必迁怒于人!我要走是很容易的事情,我马上就到离开这里,到万里远的地方去。

然后,吐谷浑率领自己分到的户,开始西迁。他们一边走一遍放牧,也不知走了多少个日月,来到了阴山脚下,黄河北岸的一片草场,开始在这里定居放牧。

不久,慕容廆后悔自己把哥哥撵走了,派遣长史史那楼和冯及父时耆(qi)旧去追哥哥吐谷浑回来。两个人见到吐谷浑:

“吐谷浑曰:‘先公称卜筮之言,当有二子克昌,祚(zuo)流后裔。我卑庶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所启乎!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

“楼冯遣从者二千骑,拥马东出数百步,辄(zhe)悲鸣西走。如是者十余辈,楼冯跪而言曰:‘此非人事也。’遂(sui)止。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

这段文言文什么意思呢?

吐谷浑说了,先父对我说过,他请大巫师占卜,说当有两个儿子昌盛,事业流传后世。我是庶出,与理不该当酋长。因为马匹互相争斗,使我西迁来到这里,这是天意!

这样吧,你们将我这些马驱赶回去,如果这些马跟从你们向东走,我自然跟着你们回去。

于是,楼、冯二人命令两千人驱赶着众马向东,刚出数百步,这些马就悲鸣着,掉头向西,这样来回折腾了十余次,楼冯两人也没能取得成功。

两人给吐谷浑跪下,说道:“这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然后告辞了。

据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实际上,这一切不如说是吐谷浑的马训练的好,它们只听从他的人指挥。事后也证明,吐谷浑驯马之术天下无敌,马术、马舞都是来自于吐谷浑。

没有将哥哥追回来,慕容廆后悔的很,因为怀念,于是作了一首《阿干之歌》,(当时的鲜卑语,“阿干”就是哥哥的意思)以抒发和寄托对哥哥的怀念之情。

公元年下半年之后,年五月之前,各种文献记载都说慕容廆愈到晚年愈加追念这件事,《阿干之歌》唱的越加频繁,而且训练了卫队跟着齐唱,气氛很悲壮。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于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土棘(ji)住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

嗟嗟(jie)!人生能有几阿干!

这首歌现在听来也是很感人的。

吐谷浑此时放牧的阴山,水草丰美。这里向来是匈奴或者鲜卑各部游牧之地,《宋书》本传载:吐谷浑“拥马西行,日移一顿,顿八十里。”

《十六国春秋辑补》本传载:“西附阴山,面黄河。“可以知道曾驻牧于阴山之南,黄河之北。即在今日的河套草场,巴彦淖尔一带。

在吐谷浑迁到这里之前,拓拔鲜卑已经在这里游牧,迁徙到这里的吐谷浑虽然只有一千七百户的部落集团,但是漠南诸部中并没有很强大的部落群。

当时,拓跋部的力微部也处于分崩离析,诸部叛离,国内纷扰的状态。所以不敌吐谷浑,吐谷浑趁着西迁的锐气强盛占领了河套平原。

这个时间除了起初西迁的七个鲜卑部落,三个乌桓部落,途中似乎又吸收了段部、宇文部、白部的一些部落或者畜帐随行,户数远超过了户。

年,拓拔禄官即位后,拓跋部又再次强盛,分为三个部落,禄官居东,猗陁居参合陂北;猗卢居盛乐。猗卢的势力出并州,迁杂胡徙居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击匈奴、乌桓诸部,于是黄河内外诸部臣服于拓拔部。

在这种情况下,奉行“走为上”的吐谷浑,渡河继续西迁,到4世纪初西晋永嘉之乱之时,由阴山南下至陇上。

《旧唐书》、《西戎·吐谷浑》说:“吐谷浑自永嘉之末(年),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

这段文言文啥意思呢?也就是说在永嘉之末离开阴山,经过河套,沿黄河西南南下,到陇山即今天的六盘山的北边,先是“南迁陇右”,然后“度陇而西”,“再渡洮水”,最后“止于包罕”(今甘肃临夏州)并“创居于大阪”。

从这句话来看,吐谷浑部落已经学会了定居,不再是游牧的车帐帐篷了,虽然还是放牧为主,但是有了定居生活点。

这些定居点分布于洮河流域。从人员构成来看,不少曾经驻牧阴山、朔方、陇右的鲜卑部落的人也随迁了,包括拓拔部鲜卑的人员也有跟从西迁的。

当时的凉州势力最大的是张轨,陕西这一带是农业区,他不是很欢迎吐谷浑到这里来的,而且也不适合于吐谷浑在这里生根发展,不适于驻牧。

于是吐谷浑由陇山南下至包罕。但是吐谷浑在这里并没有久留,因为这里并不是他寻求发展的地方,不适合汗国发展。

于是,吐谷浑又向南和向西迁徙至今甘肃、青海境内,他们在这里看见了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发现了湖边的草场。

特别是在这里可以远离那种性命相残的争斗,终于决定,就定居在这里了,完成了他们民族迁徙的整个使命,找到了他们的归宿。

公元年,吐谷浑在包罕西北的罕不原大阪辞世,享年72岁,在位三十四年(——)封谥晋王。

吐谷浑进入青海以后,偏居于一隅,征服这里的四分五裂的羌族部落,从而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新民族——吐谷浑。

以慕容鲜卑为主的鲜卑人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很大了的影响。改变了羌人的传统的意识和习俗,重新搭建了中西交往的桥梁,开通了“丝绸辅道”。

汉代以来的“丝绸之路”因为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给中断了,而通过丝绸辅路又得以延续,这样就促进了西北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浑这个善于驾驭马的民族,正是在那时从波斯引进加上自己的培育,宝马“青海骢”诞生了,至今,当地还在生产着这种珍贵的马种。

“吐谷浑”作为一个王国的建立不是在吐谷浑时,而是在他的孙子叶延时。

吐谷浑率部大约在公元年到达甘青交界地方,年吐谷浑去世,年72岁,有子60人,长子叶延嗣立。

叶延英勇过人,当地羌人很害怕他,给他起绰号“项羽”。此人自负智勇兼备,不能恤下,且多猜忌。

叶延在位十三年时,大约于年被昂城羌酋姜聪刺杀。刺杀的剑犹在身上插着,他不让人拔下,招呼长子叶延(和父亲同名)前来,叶延到后,他奋力对身边的大将纥拔泥曰:

“‘吾气绝,棺剑讫,便速去保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控御。叶延小兒,欲授余人,恐仓卒终不能相制。今以叶延付汝,竭股肱之力以辅之。孺子得立,吾无恨也。’抽剑而死。”

白兰即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

叶延十二个儿子,这个和父亲同名的长子当时刚刚十岁,“少而勇果”。

他亲眼看见了父亲被刺死的惨状,于是用茅草绑缚成人的形状,写上“姜聪”的名字,每天早晨起来用箭射,射中了嗥叫泣涕,痛哭不已。

这时,在诸将们的努力下,已经杀掉了姜聪及其党羽,平定了羌人叛乱,他母亲劝他:“仇贼诸将已屠脍之,汝年小,何烦朝朝自苦。”叶延鸣咽若不自胜,答母曰:“诚知无益,然罔极之心,不胜其痛。”

叶延是个孝顺的孩子,不但表现在对父亲的思念上,对母亲也是如此,母亲如果病了不吃饭,叶延也不吃。

叶延爱读书,特别喜欢读历代名人传记,自谓曾祖弈洛韩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就是以父名叶延为氏,以祖父吐谷浑为其姓、族姓及国号。因此,叶延成为少数民族至孝的典型。

叶延亲政后,吐谷浑得到了很大发展,于是,他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奠定了吐谷浑王国的雏形。叶延在位期间为年-年。

“叶延死,子碎奚立,性淳谨,三弟专权,碎奚不能制,诸大将共诛之。奚忧哀不复摄事,遂立子视连为世子,委之事,号曰‘莫贺郎’,华言父也。碎奚遂以忧死。视连立,以父忧思,不游娱酣宴。十五年,死,弟视罴立。”

按照《魏书》《吐谷浑传》的记载就是,视罴“死,子树洛干等并幼,弟乌纥提立而妻树洛干母,生二子慕璝、利延。乌纥提一名大孩,死,树洛干立,自号车骑将军,是岁晋义熙初也。树洛干死,弟阿豺立,自号骠骑将军、沙州刺史。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

实际上,视罴时代就不断有大事发生。

由河西鲜卑建立的西秦也在这一地区发展势力,西秦大将乞伏益州和视罴争夺度周川,双方战况激烈,最后视罴大败。

为了保住原先的地盘,视罴只好派儿子宕(dang)岂前往西秦求和,归顺西秦,西秦王乞伏乾归为了拉拢吐谷浑,还将自己同宗的女子认为公主,嫁给了宕岂,两国实现了和亲。

而在南北朝时代,吐谷浑最重要的和亲是和东魏的和亲。

在十六国那个不断互相吞并的时代,吐谷浑紧守一方,顽强的度过了这个战乱的时代,也度过了北魏时代,直到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吐谷浑开始和东魏结成了和亲关系。

当时,东魏西魏各自对对方虎视眈眈,都恨不得吞掉对方,东魏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愿意发展和吐谷浑的关系,以便到关键时刻能够指望吐谷浑从后面牵制西魏。

而吐谷浑则深深地有着故乡情结和草原情结,东魏的势力范围也达到辽吐谷浑家乡辽东一带,吐谷浑已经开通了“丝绸辅路”要想进一步和家乡取得联系,并且将从丝绸之路上获得的商品运往东北,走上东北亚丝路,必须通过东魏。

在夸吕继任吐谷浑王的时候,他和草原上的柔然帝国关系相处的挺好。

于是他派遣赵吐骨真绕过西魏进入草原柔然帝国境内,在柔然的保护下到达东魏,走的就是当年第一代吐谷浑西迁的道路(柔然这时和东魏也有和亲关系,他们更直接看到东魏的实际掌权人是高欢,柔然主阿那瓌(gui)就把女儿嫁给高欢)。

经过几次往来,在高欢的主持下,东魏静帝娶了夸吕的从妹为嫔,东魏派遣员外散骑常侍傅灵标通过草原和亲之路,出使吐谷浑。

夸吕通过傅灵标向东魏请婚,东魏把济南王元匡的孙女封为广乐公主嫁给了夸吕,而且成为吐谷浑的王后,从此两国通过草原和亲之路贡使不绝。

后来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变成了北周,北周统一了北方,杨坚篡夺了帝位,北周变成了隋。

这时夸吕和妻子广乐公主都还在,对于隋灭掉东魏和北齐,非常不满,草原和亲之路和丝路都断了,便出兵攻打隋的西部边境,对隋朝造成了威胁。

当然,这和隋文帝坚持先走南北一统的路线,没有抽出精力对付吐谷浑也有关。不久,隋朝发大军以杨广为统帅,消灭陈国荡平江南。

这时,夸吕才知道隋朝的强大,恐惧万分,将兵撤回,自己也逃到险要地区,扎寨自保,从此吐谷浑通过草原和亲之路就去往家乡的道路彻底断了。

后来隋、唐又都和吐谷浑发展了和亲关系,走的就不是“草原和亲之路”了。而是由青海入蜀,出剑门到陕西至长安,这条路倒是便捷多了。

在隋朝刚刚立国的时候,吐谷浑凭借强大的实力,不断派兵侵扰隋朝的边境,当然了,实力比隋朝差远了。最终,吐谷浑的军队在首领夸吕的带领下被隋朝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开皇十一年(公园年),夸吕觉得既然打不过,以前也有和亲的先例,那就和亲呗。就主动向隋朝皇帝送上美女去和亲来争取自己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时的隋朝皇帝是隋文帝杨坚。而隋文帝杨坚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怕老婆”。所以,吐谷浑想靠美色和亲来公关,恐怕过不了独孤皇后这一关。

到了开皇十六年(年),吐谷浑的首领也变成了伏允,伏允的做法更加柔和,他多次向隋朝朝贡并请婚,隋文帝看他态度不错,最终答应将宗室女光化公主许配给他。

隋朝的国运太短暂了,唐朝建立后,吐谷浑一方面向唐朝伸出橄榄枝,协助唐朝灭掉了强有力的李轨政权。

另外,吐谷浑还派遣使者向唐朝朝贡请婚。但另一方面,他以为唐朝好欺负,暗地里又不断侵扰唐朝边境,对于吐谷浑这表里不一的做法?

这时的唐太宗正忙着收拾不听话的北方突厥,无暇顾及吐谷浑。

到了贞观八年(年),李世民在位已经8年,这时发生了使者被扣事件,让他大为光火。

吐谷浑在侵袭唐朝领地凉州的时候,把唐朝的使者赵德楷拘禁了。唐太宗先后十多次派人从中斡旋,要求吐谷浑放人,吐谷浑的首领伏允不听。

伏允心里想着以赵德楷作为谈判的砝码,捞点钱财或者土地,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游牧民族的生产特性决定的,他知道唐朝政府一般都会给点好处息事宁人。

可是,这次吐谷浑扣留人质已经长达两年之久,在赵德楷被扣押的第二年,唐太宗派出了得力干将李靖、侯君集等,率兵一举攻破了吐谷浑,伏允被迫自杀了。

伏允死后,他的儿子慕容顺继位,但是慕容顺没有威望,不能服众,不久被部下所杀。

在唐朝的帮助下,伏顺的儿子诺曷钵被立为吐谷浑的首领,诺曷钵已经是吐谷浑王朝第22位继承人了。

当时,诺曷钵的年纪很小,大臣们争权夺利,吐谷浑内部动荡不安,这时唐太宗看到了机会,再次派兵帮助诺曷钵稳定了政权。

诺曷钵感激唐太宗的帮助,两年之后,诺曷钵正式地向唐太宗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承诺奉行唐朝的年号,颁布唐朝的历法等。这就表明吐谷浑是心甘情愿接受唐朝为宗主国。

贞观十年(年),唐太宗答应了吐谷浑的和亲请求。

就在此时,吐谷浑这边又出事了!

诺曷钵的父亲慕容顺统治时期,屡屡冒犯中原,曾被唐太宗派遣的军队打败,慕容顺束手就擒,很快传出他被杀的消息。如今,诺曷钵继承王位,居然不报父仇,反而向大唐求婚。

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是两种仇恨: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诺曷钵请婚的做法被以宣王为代表的大臣视作大逆不道。

他们屡屡提出意见,坚决不同意迎娶大唐公主,可现实却又容不得诺曷钵有半点的犹豫。

贞观十二年(年),新兴的吐蕃发兵吐谷浑,吐谷浑被迫迁徙到了青海的北面。此时的吐谷浑王朝,风雨飘摇。

诺曷钵心里比谁都明白,自从父亲去世后,只有采取与唐朝和亲的方式,才能争取到唐朝强大的兵力支持,才能保住吐谷浑的江山社稷。

所以,第二年诺曷钵正式来到唐朝,以虔诚的姿态与唐太宗商谈迎娶弘化公主事宜。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下诏授予慕容诺曷钵为可汗,册封他为河源郡王,把弘化公主嫁给他。

弘化公主的亲生父亲是李渊的堂弟李贽(zhi)的二儿子淮阳王李道明,据说他一就是个十足的“草包”王爷。

贞观十三年,弘化公主以李世民女儿的名义下嫁吐谷浑慕容诺曷钵,唐太宗派遣淮阳王李道明负责送亲。李道明送亲到了吐谷浑之后,受到了慕容诺曷钵的隆重招待。

这个李道明是唐太宗的堂弟。兄长李道玄受封淮阳王,是太宗手下的猛将,战功赫赫,可惜于武德五年战死,没有子嗣,由李道明承袭淮阳王的爵位。

李道明远不如哥哥能干,碌碌无为。太宗以他为使者送亲,目的就是让他积累功勋。可惜他三杯酒下肚就脑子断片,竟然向吐谷浑人泄露机密:他说弘化公主并非唐太宗亲生女,而是他的女儿。

李道明这样口无遮拦,泄露天机,让李世民很难堪,送亲回去就被李世民剥夺了爵位。

好在大唐国势强盛,慕容诺曷钵依旧以公主礼仪迎娶弘化公主,婚后夫妻感情和睦。

虽然慕容诺曷钵已经是吐谷浑的国王,但此时吐谷浑政权内部极其不稳定。政治势力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诺曷钵为首的亲唐派,把迎娶大唐的公主看得无比重要,积极修复与唐朝的关系;

另一派是以吐谷浑的国相宣王为首的亲吐蕃派,认为同样是相邻的两大强权,依附于日益崛起的吐蕃比依附于唐朝更为有利,两派之间矛盾重重。

吐谷浑民族是有原始宗教信仰的民族,将占卜、敬鬼神、祭祀天地和日月山川等看得无比重要,祭山神属于特别隆重的国家祭祀之一。

这时候,宣王以祭祀山神的名义,调集军队,密谋将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劫持投降吐蕃。幸好,诺曷钵提前获悉了机密情报,知道了宣王的阴谋诡计。

但是诺曷钵掌握的兵力比不上宣王,诺曷钵与弘化公主迫不得已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凤举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宣王的阴谋,吐谷浑国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此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路过吐谷浑,弘化公主和文成公主有过短暂相聚。两位公主谁都没有想到,不久她们竟然处于敌对的阵营。

松赞干布死后不久,吐蕃禄东赞攻灭吐谷浑,41岁的弘化公主成了亡国之人,她和诺曷钵率残部几千帐经过长途逃亡,来到凉州南山,暂时安居下来。

弘化公主和丈夫在凉州留居了9年,弘化公主上表朝廷,希望唐朝帮助他们收复失地,恢复故国。

在凉州的9年之中,弘化公主及所有逃难到此的吐谷浑部落每天都在失望与希望中煎熬。

凉州美丽的南山风景也给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也许,就在那时,她把凉州南山当做了自己最终的归宿之地。

公元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也为帮助吐谷浑部回归故地,唐朝派薛仁贵率军出击河源地区,但大非川战役,唐军大败,最终使吐谷浑依靠唐朝力量恢复其势力的希望破灭。

眼看着复国无望,弘化公主及诺曷钵上书唐朝,希望迁居到大唐内地。

但唐朝仍然希望吐谷浑回到故地,以遏制吐蕃,于是在公元年,将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迁到鄯州大通河之南。

但吐谷浑部落畏惧吐蕃的强势,不敢在此地居住。无奈,唐高宗又将他们迁徙到灵州境内(今宁夏灵武县南),设安乐州,以诺曷钵任刺史,由其自治管理。

此时,弘化公主已经50岁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让她憔悴苍老了许多。但她没有向命运妥协,依然全力协助诺曷钵励精图治,建设新的家园。

公元年,与弘化公主相濡以沫48年的丈夫诺曷钵去世,其子慕容忠继位,慕容忠的妻子是大唐金城县主。

66岁的弘化公主继续辅佐慕容忠治理安乐州。

到了公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封弘化公主为大周西平大长公主,并特赐弘化公主为武姓。

公元年5月3日,弘化公主病逝,享年76岁。让人们惊讶的是,就在弘化公主去世的同一天,她的儿子慕容忠也于自己的寓所去世,终年51岁。

母子二人的灵柩于第二年3月运抵凉州,于3月18日葬于青嘴喇嘛湾。

母子二人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年同月同日葬,这么奇怪的事情不免令人生疑,这中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已经无从知晓。

在武威博物馆里,有一方唐代弘化公主墓志铭。从清同治年间以来,人们先后在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发现唐代吐谷浑王族的墓志铭9方,其中就有弘化公主的墓志铭。

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是大唐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

唐朝历史上共有19位和亲公主,弘化公主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个出嫁后回过长安的公主。

弘化公主一生跌宕起伏,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心血。

青史有泪,册册记载了她的丰功伟绩;志石无言,行行铭文让她流芳百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bm/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