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元精论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察受于先人而充乔十后天,故就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关“精气神”论述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全内丹学兴起,才有明显的分别,“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此谓元精乃元气之精华,实指先天无形之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之精的母气。因此,元精虽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故《寿世传真》说:“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说:“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老子》所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极之精”、“天真”等。杨继州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周易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此精为先天无形之精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周易参同契》彭晓注),但必须含于形质之精中乃能存。正如《玉清金笥宝录》所说:“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生白气,未闻白气生于地也。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生要物质。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元精只有不断得到后人之精的供养,才能逐渐充盈,当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先天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相互资生,密切相关。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为后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准备了机能的物质基础;出生之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水谷之精,不断输送至五脏六腑,转化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时,又输归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此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无先天之元精则尤以生身;无后天水谷之精则无以养身。有精才有生命,无精则无生命;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亏则生命力弱。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元精与元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元气为万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气之“精英”,由“元气之积厚”而生,此即谓“气归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有“元气生则元精产”(《青华秘文》)、“先天之气,气化为精”(《类经·摄生类》)之说。人出生后,元精藏之于肾,赖后天之养逐渐充盈而为元气之根,此即谓“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张介宾说:“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元精”之名始于丹经,元精之论也详于丹经,元精是内丹家修炼的上药三品之一,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说,“夫金液还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却为人之至宝……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性命圭旨全书》亦说:“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这不仅明确指出内丹上药三品“精气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还论述了修炼之术及效应。《类修要诀》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论。〈武术汇宗》进一步阐发说:“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从妄念淫事中生来,则精乃浊。清浊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认为神定志闲,所生为先天之精;稍动淫念,则所生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后天可以返为先天;顺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后天,故葆精者,贵在清心寡欲。宋·张伯端《青华秘文·神水华池说》称元精穴为“华池”,“华池者,脐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一窍。”逆升而上,则元精化为元气而为内丹之母;顺流而下,则元精化为形质之精而生男育女。并认为元精亦有赖于饮食之充养,故又说:“谷气就此而生精”、“华池之窍,乃生精而降于肾者也。”总之,“元精论”为道家内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内丹理论的形成及内丹本的修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读文献林雅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华夏出版社,年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国气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年道家元气论“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末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杰”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故《入药镜》注:“藏则为惹,形则为气”。在人体,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密不可分。出生后“炁落丹田”,为“呼吸之根”,人在进行呼吸活动时,“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其中。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无以为后天一气之主宰”(《入药镜》注)。内丹水中要求气贯丹田,即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炁”,发动任、督循环,以达到所谓“再立胎息”的效果。《入药镜》听说:“先天惹,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气功状态中二气混合,呼吸绵绵,任督循环,身心酣畅的自我体验。古代先贤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气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以达治病强身之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家们并以“元气论”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整套行气、养气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补元气、调畅气机,有力地推动了气功学的发展。元气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命观,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元气的实质百到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个尚未完全揭晓的谜。近年来有人对元气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如有人从控制论的角度,认为元气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有人从能量的角度,提出“电子激发能假说”,认为激发态分子可通过共振转移,将激发能传给别的分子,这一过程就是所谓“行气”。还有人认为,气是一种微粒流,其直径小于60±2微米,某些还带行正负电荷;辐射场摄影能提供内气的指标,说明内气存在于生命之中,并随着生命条件的转化而改变,电量辉光即是内气存在的表现。尽管日前对元气的研究还比较粗疏,很多问题尚有待深入,但实践证明,进一步探讨元气的实质,不仅是传统的中医学、气功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林雅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上海科学技术的出版社,年王庆其:元气论钩玄,〈上海中医药杂志》,(1):34宋知行:略论元气学说及其发展,《江苏中医杂志〉,(2):3

道家元神论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又弥“元神”。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张伯端所说:“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无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青华秘文》)。近人张锡纯也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欲神者,气质之性也;无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华秘文〉)。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青华秘文〉)。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参读文献宋·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国气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年道术研究万籁声   前所述之静坐诸法,即为修大道根基,不过未明修道诀窍,而习明心见性之功耳,至於研究性命双修而归于正觉,似非今人所谈易易,有谓静坐十余载即可成仙者,有谓十六步功夫成仙者,其说不一,或亦有其旨趣,惟余闻仙道并无定式,亦无定期,苟固执于坐,易出疚疠,反为不美,缘尘缘未尽,不可过谈深究,而修道则系真正功夫,毫无虚幻,特今人尚西说,崇科学,致目为虚幻耳,亦知人之思想有限,不克穷之神秘尽多,岂数部理化所能囊括一切耶。   如苦心孤诣得高明而探索之,则实地功夫,不难见也,真理不难求也,是惟科学得以实地见之哉,顾学道之人,有如牛毛,得道之入有如牛角,真心苦志信行者少,标榜趋务虚名者多,不系走入旁门,即系有眼错过,而谓道术陷人,群相指摘,不亦诬乎。   然有谓外国何无鬼神之说者,亦知外洋立国年限浅短,新进之邦,完全在鬼道上,自其辟国以来,即未行此等人材,研习此道,焉有仙佛可见。我国乃数千年历史,且风气竞尚,研习者多,自不得同日而语。   此种功夫,无论成否,对于身心,要有极大补益,今东西洋亦渐有研禅学者,我辈不妨习之以养身,而得以努力国家人事,岂不甚善,并非教诸君一习即成仙佛也。   缘在道中深层研究,不得不稍为附及;余诚不肖,不克成大业,惟嗜文武道三宗,虽有所得,仍未窥其万一,良以互相秘密为非计,但其中又有需为秘密者,因功夫不到,滥言先示,反获不良结果,而遗书虎不成之讥,是诚有不得已之苦衷,第今人谈道者伙矣,高明之士。不乏其人,余亦不乐成。专书多谈无益之论,兹将修大道程序,述之于后,庶嗜斯学者,阅之不无少补,而妄谈谬误,犹幸大雅指正矣。   第一节修道之程序   修道有动而修者,有静而修者,动而修者,先强外丹,炼谷化精,养成松胶之体,再从事乎内丹,静而修者,先不煅炼体之康健,着手即收放心而炼内丹也。虽其成功则一,但仍以动而修者为佳,盖无后天,焉能得有先天,无此阿罗汉之顽健躯骸,焉能有证仙佛之强敏婴儿,然今人多不谙动而修之程途,且多文墨之士,欲求速效,均趋于静修,是亦因各人赋性有异,而未得师傅之故耳。是以修道,需明寿功道三字,乃系相连而来,其初步以能却疾多活寿数为则,次则练大功,筑道基以固三宝,此而后始可以谈道。   今人先即谈道,将寿功二字,置之脑后,是如欲设立一公司者,资本未就,先算每年挣若干红利,出息多少,如何摆布,空中楼阁,幻想一阵,询及资本,仍系两袖清风,此所谓舍本逐末也,盖不能却疾延年,怎得益寿,怎得成仙耶。人生六十年一换筋骨,届期则器官朽毁,多失作用,纵能多延数载,亦如半死之人,无生趣矣。故于未朽之前,需日加修剔,永似新发于研,一逾甲子,即过一鬼门关,此所以习功以保之也。道中之旁门亦甚多有三十六道止观,七十二道旁门,各立名词,终归仍不出炼谷化精(此步在静修者,亦有诀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步功程之诀窍耳。   有专炼性不炼命者,即稍事定坐,究佛讲经,穿透世事,涤去人心,复见天心,默证道心,则存心养性,此所谓真儒也。有专炼命而不炼性者,即着手禅定,未得诀窍,枯坐顽空,日烧乾锅,以求却疾延年者也。均系半偏修道之士,或略习于静而止者,如真求大道旨趣,而归正觉,则必需性命双修不可。何谓性?盖心之根为性,性之根谓神,神即寓于心,故三者实一物,而心即通性情者也。其修明心见性,乃修道第一步功程。命即肾也,精也,元气也。吾人炼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以后天补先天,即本于此。此即修道之第二步功程,亦即修道之结局也。   故性修死而命修活,先完第一步,再修第二步,而第一步自亦在二步之中(即性功悟成,再修命功,始可心无杂念,而纯一命功,则修命功时,性功自亦同时并进也),是即为性命双修。   心属火,位于南,八卦中为离,肾属水,位于北,八卦中为坎。其炼道之理,即以火煮水,水化气,气行动周转而为神,而还虚,其不谙功程,一意枯坐,以为腹中作响为功,日加火烧,而肾水不固,锅中无水,此所谓烧干锅,不出疵病者几希矣。   所谓降龙伏虎者,龙即性,虎即命,“心定龙归海,情忘虎隐山”,如是而已,其余之铅汞也,乌兔也,药物也,修慧也,均性命双修之别名耳。   修道之步骤有三:一求却疾延年,二求长生不老,三求修仙大道。   却疾延年者,如习内外八段锦,与其他外丹功夫,再进坐功,采药还童,长生不老,再经若干年岁,体如松胶,内外丹均已完固,始谈面壁九年还虚之大道功夫也。   其真正修炼,即如本书静坐次序。早晚略习于静,勿求采药等等功程,而习除疾道功,内方外圆,见物内省,以穿人道之一切种种,先作明心见性之第一步功程,俟功到后,再作第二步未晚也。   性命双修之道,即练已与不漏也。   练已即明心见性,不漏即炼精化气,明心见性,即需明真我,真我即无我,真息即无息,无我即无息,无息即无我,故有我即有息,无我即无息,有神即有息,有息即有神,故练习需无气,此即坐时明心见性之境,在平日则需先收放心,然后再断绝淫根而求不漏。何谓放心?即心易为外物眩晃而动,如一见美色,心即随之以去,而起欲心,见利禄而萌贪心,见富贵豪侈而起慕心或嫉心,凡此种种,皆系忘却真我,心为形役,均需即境收回,盖心想他处,即系他觉,将其收回,即系自觉,由自觉而归于无觉,由无觉而归于正觉,此即离宫修定也。需做穿人生,不容心内有丝毫悬念。随缘来去,一任自然,盖自然之谓道,自然不悖道德,则自然无害也。   缘修道者,形可拘束而心不可拘束,“一丝牵挂,万变撄心”,需以我为主,勿以人之訾谤而舍己从人,外为痴聋,内有定见,始克穿尽世事,而得以明心见性也。   在正式入道者,需达入道年龄,以免日后回头之苦。   如年方少壮,偶撄刺激,即谓穿尽天下事,而遁迹佛道中,则如幼年投身佛道僧尼,几曾见有修得正果者。男子需逾五旬,少则四旬,女子逾四旬有五或五旬,在以前期间,只可练性功,俟至此年龄,心已定,欲已平,再实行绝欲,吃素,誓志入道可耳。如以前未作穿者,其六七旬老叟犹娶少妻者,比比皆是,固未可概论也。然吃素绝欲,非断然行之,亦渐渐作穿,至生厌心而来。而吃素更非为杀生而不食,乃荤物多生淫精,易生刺激,故正式入道,大功未成之前前,仍以忌之为佳,则根基清因,大道不难矣。其作来程途,如绝欲知其趣亦不过如此,鱼肉之味,亦不过一时之美,直至生厌心,见之毫无异趣,心如死灰,始可为之。苟见色犹萌妄念,见美味而犹思染指,是尚未至入时期也。若复修道,而心仍不死于淫,则死后不过一灵鬼而已,其强制修行未得正道者,所出均系阴神,非为阳神,特一鬼仙而已,万难齐入仙佛之域。此等功夫,均应于未正式入道时煅练之,然后再谈不漏。所谓不漏,即断淫也。然淫非一断即可完,其不御女色,而自起遗精者,又将若之何?且淫心,淫身,淫根三者,均需断绝,不与妻室同房,不过断淫身耳,其淫心淫根,犹未易断也!   自来修道,只此色字难断,丹经所谓:“断却淫根即是仙”者,从可知矣。缘人生嗜好中,若烟酒嫖赌等等,在诸嗜好之内,淫字犹不显其威力,如将诸嗜好全行戒绝,只余此一色字难去矣。所谓愈拒绝而愈深,一息尚存,此念不易断也。是诚天演圈套,万物皆然,莫不如此。盖无此念,则种族不其灭绝耶。诚有之不好,无之亦不好,有之不易戒,无之难修道,此宦者与阳痿之人,无此缘分也(阳痿治愈,仍可修道)。生我之门,死我之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均终于斯,亦可慨矣。盖由色生爱,由爱生情,由情生淫,由淫生棺材,乃相连而来者也。   精顺行生子,逆行成仙。常人以精顺行,与妇人交而生子,精尽归土,以了夫演生殖之职。而修道者,乃将此精断绝,不循与妇人交而生子之途,而将此精逆行归入己身,龙虎会合,而结圣胎,其理固亦相同,特手段有异耳。其顺行生子者,乃已死后,有子孙代我而生,其逆行成仙者,乃不需他人代我而生,而我代我而生,此庄生所谓:“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之义也。至于绝妻室而断淫身,乃己不思淫而起厌心,其仍不时遗漏,则习功夫以固之,俟至功夫到后,淫根自缩,即所谓马阴藏相,金龟缩首,须欲纵欲而不能,则大道可望矣。   女子修道,略与男子有别,即初步女子斩赤龙,男子降龙伏虎,其诀窍不同,嗣后则系一班。且女子修道较男子为速,缘女子系纯阳之体,只下部一点属阴,男子乃纯阴之体,只下部一点属阳,故女子较速,所谓赤龙,在乳房之内,两乳之中,练至无乳房时,则赤龙断矣。故女子练形,男子练气也。至于练神气之所以贯通,乃任督二脉关系。   任脉在前,督脉在后,有脉之位,无脉之道,如究其起止之点,则任脉起于汇阳穴(肾根之中为汇阴穴,稍前即汇阳穴),终于承浆穴(下唇窝中),督脉起于汇阴穴,终於人中穴(上唇水沟根中),神气即自此两脉周行不息,是为河车之象,其步骤先系采药归炉,慢慢养成舍利而过关,后胎养成而出胎,出胎后,婴儿犹未老练,不可远行,随放随收,以至能舍此躯壳自由行动后,则散为气,聚为神,逍遥自得,即可将此形骸,寄于名山大川,而仙去矣。但在结胎之前,有小周天百日,随时可纯练,无次数。大周天七日止火,只此一次,此期极为危险,需特别留神!   盖至炼精化气一步,则已完全还于童体,已有河车之象,小河车即小周天,大名大周天,至练气化神,则已结胎,炼神还虚,则无呼吸,已出阳神,千百化身而成佛矣,炼道在人身上凡六关;分前三阴与后三关,前三关即上田(脑),中田(即黄庭,在脐上一寸二分),下田(丹田);后三关即玉枕(脑后枕骨),夹脊(脊梁骨),尾闾(尾椎骨),此乃炼精化气过关之关节,故道书有谓:“前三山,后三山,通了三山是神仙”者,此之谓矣。又凡炼功时,凡交感精与呼吸气,乃后天精气,不可用。至不呼吸而呼吸者,始系先天之气,此乃静极生阳之理。至于动心之药不可采,其旁门采战之浊精以成仙者,不可学也。此等功夫,损人利已,天地不容,五百年遭一雷劫,千余年始可成,枉劳艰辛,殊非修道者所宜,而道书中所谓美女炉鼎等等,皆指自身阴阳配合而言,乃旁门误为采取实大谬也!简略书来,头绪万端,不知从何着手,然道中大概情形,精微不出乎此,研道之士,欲求深邃造诣,自需另访高明指示矣。   第二节修道之关戒   修道之人,第一要能耐烦,要坚心不要热心,坚心则朝夕如斯,年年如斯,不及不离,无一日不在此处;热心则发奋忘食,锐气一过,仍自辍息,一曝十寒,等于不练,故心需如金玉之坚,不为外物所动,始能度一切苦恼,一切关戒,而皈依于大道也。修道之人,当以慈悲为本,道功为根,而“酒、色、财、气”,乃修道人之四大魔关,不能降此四魔,勿用修仙,缘饮酒使气,伤神败事,最宜戒绝,色乃道中最大恶魔,尤需斩除根蒂,日粉面桃花,不过一时魔障,万般旖旎,亦带肉之骷髅,需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良田是身外的物,儿女是眼前的冤”;“悟得真空在色中”,修道者当深猛省也!财帛乃流通之物,修道者不可贪钱财,只克自给足矣。苟诛求无厌,沉迷财中,则“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已成利禄市侩,尚何修道之可言,至遇事不能涵忍,动生嗔愤,抑闷气恼,最能伤身,盖有烦即有恼,有恼即有气,有气即有死,至于死矣,道于何有。何谓之道,自然之谓道也。混俗和光,混而不入,和而不出,以不动主人为本,逆来顺受,行住一般,不用性急,存其心,养其性,方是天也。一切冤孽,均需以解脱法避免为佳,勿思如何对付,往善道上想,往宽洋大道上走,而皈依于佛法,所谓:“善入本性善,心如明镜现,日日集阴功,时时行方便”。修道即系开方便之门与天下人结大欢喜,尚思其何以报冤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辛苦才得见世尊”。修道之士,能为人之所不能为,行人之所不能行,实俱“智”,“仁”,“勇”三字之要素。苟全恃聪明而无智慧者,决不能成道,盖智慧之人,不能为物所迷,试观聪字系耳字旁,乃示闻人言而后明也。智字乃知日二字,知日者,乃知其每日之所作为也。而慧字头系两主字,乃示能知自己之主,而又知人之主,故智慧乃天赋,其聪明无智慧之人,苟不善用其聪明,则反被聪明误矣,所谓慧剑者,乃对于某魔关,而以某智慧之方法制御之,即系以慧创斩断之,因事因人而不同,非一概论也。修道之士,不知经若干辛苦,几许魔难,几许风霜,始克有光明之一日,在此困窘中,多历艰险,是以修道教佛之人,均有冲破天之胆量,大英雄,大豪杰始可以为此,几会见仙佛中有匹夫者。从知修道者,当有以自重矣,语不云乎,“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而已,其他骄僻傲纵等等赋性,能明此义,自不难一扫而空矣。今后世界,乃弥勒佛掌教,即昔日之未来佛,在第入十一劫之中。盖燃灯古佛与如来佛,已成过去矣。凡佛掌教,必动刀兵,近正大乱封神之时,苟不躲入金线之路,难逃此劫大难。是亦乱极必治之兆,无关我修道者之事。所谓金线之路,即佛界之路,因西方属金也。故此后即不奉佛者,亦当行之,盖奉佛并非在于静坐,即纠正此心耳。   如上古乃兽面人心,中古乃人面兽心,今后(自丙寅年后,即入昔日之未来时期)则需人人治成一佛面佛心者矣。刻正人面兽心办交代之期,此等人非经此次水旱兵燹等等大难,不克收尽,而所存者,则系善良之辈矣。是以此等滥人,乃所以遭劫者也。故今后书籍,亦有变更,如上古系三经二书,中古系五经四书,未来(即现在)将九经十书矣。古时三十岁为一花甲子,中古六十为一花甲子,现在将改为九十矣!节令自周甲起,至今止,以后亦需更换,如上古一年为十二节令,中古为二十四,现将三十六矣。在民国以后四十年,中国将统一天下,从此五百六十年后,即分为十二小国,又入战国时期,再千年后,人如肘,马如狗,混沌度世,不成正统矣!此不过意兴所及,略为道之,或亦修道之士所乐闻也。   至于佛家始祖如来佛之根源,乃老子一气化三清所自出,三清即三山,故出三圣人,是以中天终南山出老子,西方熊耳山出如来(即释迦牟尼佛),东方太行山出孔夫子也!佛有五身五眼,五眼为天眼,法眼,慧眼,肉眼,佛眼;五身为动身,静身,出身,人身,穷身,即变化无穷也,凡修道抑不修道之士,善男信女,皆可於每晨略念经咒,以为外功,盖外功内果,亦系相连而来,今之奉经咒者甚夥,惟多不识何经之佳,以为能多读经,多解经为功,殊不知滥读多经,不过一驮经之驴,未得真诀,则修行系佛爷弟子,读经系佛爷戏子,有何用处!如能奉行得力数种经咒,一世用之不尽,既可广集阴功,又可降伏内魔,实有辅道功能,所谓三千功德圆满,可成上仙,立德立功立言,亦道中入功成义务,而说法即系度人,是以修道教佛之士,有千百化身,凡三教九流,七十二行,诸子百家,无所不悉,盖人性不同,嗜好各异,见相公讲书,见屠户讲猪,始可以成友谊,而渐诱导以度之也,苟一律加以垂训,其孰听之哉,经亦度人度己善功,谨按虔验者,附三节后,阅者可以参考之。   其余之十魔九难,等等关戒,均不出慧剑斩断之法,自然应之而已。十魔者何?一六贼,二富,三贵,四七情,五恩爱,六患乱,七圣贤,八刀兵,九女乐,十女色是也。九难者何?衣食逼迫一也,尊长邀拦二也,妻女牵缠三也,名利萦绊四也,殃祸横生五也,盲师约束六也,议论差错七也,志意懈怠八也,岁月蹉跎九也。而佛门所谓之三皈五戒者何?即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师友,此为三皈;五戒者:即一戒不要杀生,二戒不要偷盗,三戒不要邪淫,四戒不要贪酒,五戒不要妄语;此均佛门戒条,是亦学佛者多,良莠不齐,不得不有此戒约,至于我辈出于志愿研道者,更何需究及乎此,只求心之所安而已耳,修道之士,不惟解除关戒,犹需善于养道,目不观其色,耳不闻其声,学个聋哑,就是道人。而心者万神之主,目者万神之户,目动则心动,心动则神动,生死之机,在斯二者。邪气不入,真气长存。大风不出门,大雨不出行,终日不可走逾三十里之遥,此乃养道之精窍也。在修道者,多喜山林溪谷之区,但石洞通水气,不可久居,仍以构一茅庐为佳,水果多吃,亦令人发虚,烟火物亦不可骤断,如在山中久居,佐以果类,自无不可,其宜于久远存储者有四,即榛子,松子,榧子,核桃是也,因此等果肉,均藏坚强壳中,不畏风吹雨打,久而如新,故谓为四般长命果,永为山人集粮也。如东南之橘柚杨梅,西北之奈榴梨枣,非为不佳,惟只算一时之新,不堪久于保存耳。而吾辈所栖之山林,宜北不宜于南,因南省多水,不便禅修,北省如甘陕等处,最为适宜,神仙多出于此。天下凡四大名山,五岳,四界,八小山以及其他名山,皆吾道中人之家乡,不可不述,四大名山,即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南海普陀山,此四大名山,多居僧人。五岳为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府),南岳衡山(湖南衡阳府),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县),北岳恒山(山西宏远州),中岳嵩山(河南,河南府,少林寺),此五岳多居道士。内以华山为粹出,有火祖所钻石室,凡七十二个半洞天,有六峰,便于修道。   四界:一为清凉界(即五台山),二为幽冥界(即九华山),三为银光界(即峨嵋山),四为琉璃界(即普陀山),八小山:一为湖广五当山,二为云南鸡脚山,三为陕西太白山,四为江西龙虎山,五为平凉崆峒山,六为江苏毛山,七为广东天台山,八为山东劳,此均荦荦大者。至于陕西秦岭,小香山,大小终南山,大小太白山,吴山,甘肃之仇诉山,金龙山,卦台山,大香山,汉中之小南海,临朐普陀山之大南海,山西铁锁岭,河南羊角山(吕祖在此坐化,此山甚小,以此成名),新疆之大小雪山,以及王屋小有洞,蜀之青城山,歙之黄山,武夷山之大王峰,茅山之华阳洞,惠州之浮罗山等等,均仙佛修道之所,四川出治公,杭州出济公与慈航道人,南省只出此三有名神仙,余者多出于秦地,此乃天下名山之大凡也。至于成仙地位,原分五等,因得道之浅深有别,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即金仙)是也。鬼仙人仙属下乘,地仙属中乘,天仙即金仙属上乘,鬼仙乃平日一意枯坐,所出之阴神而成,今人致力乎此,抑何可嘻。人仙乃未得大道,只悟其一法以求之,毫无疾疠,延岁益寿,乐其天年而已,地仙乃已得大道之半,而犹未全入大道之境,长生住世,不入鬼籍,如再进一步,即入神仙地位,得道之士,多由此境而来,神仙乃已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程完满,胎脱自化,纯阳之体,另有金身,则已超脱苦海,入圣域矣。天仙者,用功稍有不同,则亦由神仙而来,不过人道间之功德圆满,佛法高深,天地虽尽,亦不同尽,永不入于轮回,乃仙佛中之上上乘法也。盖仙佛五百年有一轮回,地仙则随时转,如功德大者,又可以稍免,是以转轮回与刮罡风,即系神仙之劫,世传五百年一雷劫者,此乃旁门或妖邪成道,以采阴补阳,损人益己,残伤生命,故有此劫,如正道成佛者,不致有此,可勿计也。总之修道者,一入佛门,即系如死囚过市,虽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然此身将亡,何计其他。一意孤诣,努力前程,所谓:“传道在师傅,修行在各人”,凡一切有形,皆系有为之法,悉同渣秽。精诚所注,金石为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届时自有高师指引,不难越迷津而登彼岸也,勉旃勉旃。   第三节修道之三宝三乘分论合论   仙有五等,以天仙为最上乘,已详前论,至炼道之程序,即一日斋戒,二日安处,三日存想,四日坐忘,五日神解,固可不释而明也。而其成道之理由,即胎息经所云“胎从伏气中结,气自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去无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者,殊为近是。兹将修道之三宝三乘分论合论,详细释文,书之于后,此乃秘传,特为露布,修道之士,其细玩焉,不难一索而得也。   (按下文乃自炼精化气,正式入道坐时之论文。)   响月文通古佛三宝分论:三宝者,精气神也,盖精气神为修丹至宝之物,故曰三宝,然三宝有先天后天之辨者,正有说焉,何以谓之先天,精,元精是也,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从妄念淫事中生来,则精乃浊,清浊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当其意定神闲之时,无所感触,忽然一阳初动,以诀试之。散则气弱,不散则气旺,此不老不嫩之时也,趁其未成铁珠,用法采之,以复命根,以填脑海,则元气渐旺,而破体可补,若不知所以采,斯时若无识神以调之,则元精消散,而不用有形之精,若稍动淫念,识神即调于其中,则元精即成形质,趋过阳关,而为后天之败精矣。精愈败则神气愈耗,欲其不死亡也得乎。何以谓之先天气,元气是也,此气从无极判来,伏于肾阴中,杳杳冥冥,静而不动,长生之灵药,超劫之至宝,而为后天呼吸之根蒂也。夫后天呼吸之气,又为先天元气之妙用,采取烹炼,非呼吸之气,不能成功,周天度数,非呼吸之气,不能运用,抽添沐浴,非呼吸之气,不能干旋,而且呼吸之气,急则伤丹,呼吸之气,缓则冷丹,呼吸之气不善调,呼吸之气不相依,则必飞丹而走丹,其要在勿忘勿助,似有似无,而后呼吸,乃能冲和焉,仙佛所以有调息之说,火候之经者,盖先天之气,不能不依于后天之气也。何以谓之先天神,元神是也。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矣。若一涉驰想,偶动情欲,则元神变为思虑之神,尽在后天用事,神不守舍,而气亦因之消耗,将见神情倦怠,神气消沮,而百体俱不从令,奄奄有似如死人,则神为一身之主宰,其所关何大哉。夫后天之精气神,都由先天之精气神所发,而先天之精气神,每为后天之精气神所败,修丹者,当以后天培先天,不使先天堕后天,则先天后天之辨宜早矣。然三宝之中,只有气,先后天并用,至于精与神,则专用先天,断不可用后天。以后天之精神,浊而不清,不可为丹也。人其细参细悟焉可也。   响月文通古佛三宝合论:虚生神,神生气,气生精,三宝本相合也,本相合者,而不使之相合,则不能与道大通,即不能超凡入圣,仙佛故曰下田有炼精化气之妙法,先辨至清至真之精,不老不嫩之药,起火止火之景,归炉温炉之功,随生随炼,随炼随补,久之,精尽化气,无复有生精之时,斯时也,淫根自缩,阳关自闭,虽欲纵欲而不得,基已成矣,大药可采,用上乘天机,打开三关金门九重铁鼓,上至昆仑,下十二层楼,而归于中田,即行大周天之火候而温养之,伏气成胎,胎中伏气,所谓炼气化神也,十月以内,常入大定之中,胎神圆矣,不可久留于中,使形神不能超脱,又由中田迁至上田,而用炼神还虚之功,炼虚功到,接炼还无一着上上乘法,然后放心大胆而出,或什大罗天上,或入极乐国中,而金丹大道始成,而金仙上果始证。斯三者,有下有中有上,其序似不可乱,然即上即中即下,其妙又不可言,要之亦自信自度而已。   无量度世古佛三乘分论:仙有五等,佛家以三乘该之,而究共等之所以异,实不外阴神阳神二者而已,故有单修性者,不炼命中之真阳以点之,一味闭目寂坐,冥心寂照,则静中寻静,悟入顽空,寂灭矣,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有从下关用功者,不使真气,泄于阳关,保守元气,镇守下田,不悟移鼎换炉之法,而安长生不老之果,或延寿于数百年,或延寿于数千年,久而不死,谓之人仙,然亦小果自足,淫念未绝,欲根未断,终是有生死的夫凡,此鬼仙人仙之所以为下乘法也,有从中关用功者,前此精已化气,得丹服食,未能常定,绝少胎息绵绵景况,呼吸之气,时在心肾中,往来不断,阳气未尽化神,所以有呼吸,有呼吸即有饮食,形质重浊,无冲举变化之能,虽容光焕发,步履康强,寿增无量,高出人仙一筹,然而离地,仍是一步不能行,谓之地仙,此无事时则已,若遇水火刀兵之小劫,终不能逃罗网,亦与凡夫同归于尽,倘不安于地仙,得药后,即用大周天之火候,以气化神,务使神气,并而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即此已高地仙一着,而可为天仙之阶梯也。炼至十月,胎神虽足,犹是少阳,还要炼老为佳,而乃竟解重浊之形,而化为神,升于三界之上者,谓之神仙,但出神太早,歉了炼神一层功夫,然犹有神之迹而未合于虚无,亦犹吾门之佛,而不离菩萨,虽能免夫三灾,而不能逃浩劫,终与天地同敝。此地仙神仙之所以为中乘法也。有从上关用功者,将神迁至泥丸,时时乳哺加持,一定至于大定常定,不着相于有神,不着相于无神,以似有似无之意,炼至虚至灵之神,炼到圆觉境地,然后渐起一念,使神从天门而出,现形则毫光普照,敛形则元气浑然,出而即收,神在定中,收而复出,神亦在定中,始而由近及远,渐至远不着物,老阳成矣,尸解而去,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无外,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而使之开,斯其亿万大劫不坏之金身也,谓之天仙,此天仙之所以为上乘法。吾也举此五等之仙,该以三乘之法,其用功迥异,其证果悬殊,孰优孰劣,了如指掌也,是在学道者,审而择之。   无量度世古佛三乘合论:乘虽有三,法可该一,第世人不能遽至于一也,而示以渐法焉,然世人不可不归于一也,而示以顿法焉,方其炼精,而欲求人仙,炼气而欲求神仙,炼神而欲求天仙也,层次井然,不可紊乱,故利用夫渐,及其炼精,而必至人仙,炼气而必至神仙,   炼神而必至天仙也,志愿挺然,不可摇夺,故利用夫顿,且夫渐与顿之交致其功,更有妙于定中者,自初禅而后念住,二禅而后息住,三禅而后脉住,四禅而后寂灭尽定,由浅入深,此渐而进之之义也。自初禅而即念住,二禅而即息住,三禅而即脉住,四禅而即寂灭尽定,虽久不变,此顿而超之之义也!由习定,便常定,由正定,便大定,则渐中有顿,能常定,因习定,能大定;因正定;则顿中有渐,而此渐舆顿也,皆仙佛大修行之渐,仙佛大修行之顿,而非凡夫之所谓渐,囿於因循苟且耳,非凡夫之所谓顿,流於进锐退速,终身无与於道者之可同年而语也,吾论渐法顿法,而毕然高望於古,吾论渐法顿法,又慨然致念夫今,谓修行自下乘始,白上乘终,法非不是,然下乘之基未筑成,已到桑榆晚景;死限攻矣,安望向上,如此修行,莫说今生不成,即有千万亿劫,都怕难望,此非老仙限人进修之机也,特悲悯之深,而为此奋激之语耳,仙佛故以已之成仙佛者,传一上上乘法,不必拘拘三乘之序,而三乘自该於其中,以一贯万,以万归一,其法妙,其功省,其费廉,其成速,无论老幼,无论智愚,无论富贵,无论贫贱,只要有根,只要有德,得诀皆可成就,以结诸仙佛之大缘,修士得勿有意乎,敢以此言,告天下之修道者,敢以此书,正万世之学道者。   响月文通古佛丹语:调息功夫亦不难,有无二字用详参,切忌不可微用力,用力必致伤本原,有作有为皆是病,无作无为自抽填,有火用火则火旺,火息去火不可延,火前止火降伏意,火後加火精不全,大道无为勿参二,便是佛门上乘禅。摘自:万籁声《武术汇宗》第七章中国古代气功要籍导读江南客选编中国古代气功历史悠久,流派多,内容丰富。自先秦到清代,有气功文献数千种。以下对一些主要的气功古籍,按年代进行整理,并对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希望能对气功爱好者有所帮助。先秦周易简称《易》,分经与传两部分。传说由伏羲、周文王、孔子演络共同完成此书。它原是占筮之书,但它的丰富哲学内涵使它成为儒家群书之首。书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与气功内炼要求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相通。书中阐述了气功意念入静的道理。后世气功家尤其是内丹家,十分重视该书。东汉·魏伯阳等人依据《周易》原理,结合黄帝、老子的学说,以及炼丹的经验,著成“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以及北宋·张伯瑞著的《悟真篇》均用卦象来说明内炼过程。后世内丹养炼的书,在理论上很少有离开易象来描述的。可以说《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炼养内丹的原头。老子道家经典著作。分为八十一章。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周·李耳著。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主张清静无为、贵柔、守雌、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养生的道理解释治国,以治国的道理指导养生,融汇了古代气功学说的精华,被后人尊为气功经典。北宋·张伯瑞在《悟真篇》中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载形魄抱一,能无离乎”等。这些论述已成为气功实践的指导思想。尽管后世功法千变万化,但基本要点乃与《老子》相同。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庄周撰。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列子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列御寇撰。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书中很多阐述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重视。管子为周·管仲撰。实系稷下学派论著的大汇编,全书七十六篇,内容庞杂,其中《心术》、《内业》等篇与气功有关。书中的精气学说,对气功养生有一定影响。黄帝内经中医经典著作。为黄帝撰。全书分《灵枢》与《素问》两大部分,各八十一篇。以问答形式阐述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学术思想,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于生命运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疾病的成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其摄生学说与气功养生的关系更为密切。《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以及《灵枢》中的《本神》等篇,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任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为中国医学和气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阴符经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行气玉佩铭气功养生名篇。为战国传世实物上的铭文,共四十四字。全文描述了炼气功时,内气运行的全过程,相当系统完整。汉养生方气功养生著作。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全书分四篇,即《十问》、《合阴阳方》、《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内容以养生、服食、吐纳、房中为主,而尤以“房中”为详细,是研究气功养生的可贵资料。却谷食气篇气功服气辟谷名篇。马王堆西汉古幕出土。全篇四百字。专门研究解绍服气辟谷,方法具体,并任为加服药饵,有相辅相成作用。淮南子西汉道家思想代表作。为西汉·刘安等人撰。又名《淮南鸿烈》,二十一篇。此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总结。在养生方面,发展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学说,可供气功研究之用。周易参同契炼丹经典著作。东汉·魏伯阳等撰。全书三篇,附《鼎器歌》一首。该书汇通“易”学理论、“黄”、“老”学说与炼丹经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炼丹体系。后世炼丹者无一能出其范围,故称“万古丹经王”,是公认的气功内丹术的经典著作。书中论述了炼丹的三大要素:鼎炉、药物、火侯。以乾卦与坤卦代表鼎炉,以坎卦与离卦代表药物,以屯卦与蒙卦等六十卦代表火侯,药物则杂用黑白、金水、龙虎、魂魄等隐名,火侯又参用纳甲之法,真谓“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该书有四十多个注本,流传较广的有五代·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元·陈至虚的《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清·董德宁的《周易参同契正义》等。其中以董氏注文平实易懂,是入门者的良好读本。太平经道教早期经典著作。原书一百七十卷,今存五十七卷。东汉·于吉等著。该书阐述了精、气、神三者合一的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以及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治国方法。此经内容庞杂,无所不包,对后世气功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大安般守意经禅观经典著作。两卷。东汉·安世高译。为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修习禅观典籍之一。主要内容为论述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事,以及与三十七道品之关系。书中十分重视数息法,提出了“四相”之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晋黄庭经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抱朴子内篇道教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灵剑子气功导引著作。一卷。东晋·许逊撰。书中以四季配五脏,设计了一十六个姿式,主合成一套完整的动功功法。每个姿式详述具体炼法及功效,简单易行。许氏另撰《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卷》,为站式功法,共有八个姿式,又称八段锦。达摩多罗禅经禅观经典著作。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全书共一十七章,阐述禅观的修炼。书中“方便道”主要指数息观和不净观,“胜道”主要指心识、行持上的变化,“退、进、住”分别是指习禅上的退步、进步、定止。这些内容可作研究气功的参考。南北朝上清握中诀道教养炼著作。三卷。梁·陶弘景撰。汇道教上清派的炼养法诀,举凡存私、内视、守一、吐纳、导引等法均有记载,是研究道教气功的重要参考资料。养性延命录道教气功养生代表作。两卷。梁·陶弘景撰。全书分六篇:教戒、食戒、杂戒忌禳害祈善、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食戒篇介绍饮食宜忌,杂戒篇介绍起居言行宜忌,服气篇介绍吐纳咽津,导引篇介绍动功锻炼,御女篇介绍房中卫生。书中介绍的五禽戏为最早的文献记载。正一法文修真旨要道教炼养著作。一卷。南北朝时著作。作者轶名。书中载有存思、服气、导引等多种功法,并主张辩证施功,以治疾病。书中对诊断、病理也有叙述,对后世的医疗气功颇有启发。太上老君养生诀气功养生著作。一卷。南北朝时著作。托名华佗传授吴晋作。主要内容为五禽戏的具体炼法,六字气诀结合脏腑的论述及其详细的炼法,统论养生的重要性和日常养生的要点。此书是珍贵的气功文献资料。易筋经武术气功代表作。一卷。北魏·菩提达摩撰。全书为一套完整的动功功法,由十余种姿势组成。此功能强筋壮骨,增加体力。相传为达摩授与少林寺僧的秘法。其续篇是《洗髓经》。一卷。由五言古风组成,结合禅学静功和叩齿、咽津等保健功法,成为一套独特的动功功法。胎息经气功胎息经典著作。一卷。南北朝时佚名作。全文只有八十三字,论述胎息的定义、方法与作用,极为简单扼要。现存最早注本为唐朝幻真先生的《胎息经疏》,流行颇广。古文龙虎经气功炼丹术著作。又名《金碧潜通诀》。三卷。南北朝·刘演撰。其理论渊源于《周易参同契》,对内外丹修炼均有指导作用。禅秘要法经禅观经典著作。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共列三十三种观想法。五门禅经要法禅观代表作。二卷。南北朝·昙摩密多译。分述安般、不净、慈心、观缘、念佛等五门禅法。尤以观缘法论述为祥细。隋诸病源候论中医症候学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等撰。本书为我国现存第一部详细论述病因、症候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不载治疗方药,只载气功导引方法。全书载一百五十三种疾病,采用气功导引方法二百九十余条。此后唐代王焘编撰《外台秘要》,转录了气功导引的全部内容。清末廖平则摘出汇编,后由民国曹炳章补辑,定名为《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刊入《中国医学大成》中。内观经气功存思内炼著作。又名《太上老君内观经》。一卷。隋唐间著作,不著撰人。此经强调内观澄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对养生长寿的积极作用。定观经气功存思内炼著作。又称《洞玄灵宝定观经》。一卷。隋唐间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汇通道家“内观”、佛家“定慧”、儒家“中和”思想,阐述内观法修炼步骤及功后效验。太清调气经气功服气著作。一卷。隋唐间著作,不著撰人。主要内容为讲述服气的基本要领与法则,并介绍了调气、固气、闭气、委气等具体炼功方法。太清导引养生经气功导引经典著作。一卷。隋唐间著作,不著撰人。此经系搜集并精选多种气功导引文献编辑而成,内容丰富,可供取资。如赤松子导引法、宁先生导引法,蛤蟆行气法等。此外,对导引的要领、补泻原则、辩证施功等内容,有较详细的解绍。摩诃止观天台宗止观经典著作。十卷。隋·智顗撰。共十章,原缺末章。其中第六章为止观的具体内容,第七章为天台一家的圆顿观行方法。本书的注释,以唐·湛然的《止观辅行传弘诀》最为有名。童蒙止观天台宗止观代表作。有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小止观》。二卷,隋·智顗撰。书分十章,即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行、正修、善根发、觉智魔事、治病和证果。六妙门天台宗禅观代表作。一卷。隋·智顗撰。六妙门是由数、随、止、观、还净六个禅法组成的修持系统,适用范围广。其特色是把六妙门分作十门,各门中又摄入许多禅法,并含有巧妙的相互转变运用功能,是一套微妙的禅修法门。唐千金要方中医综合性著作。全称《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作者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其书总结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为临床实用的医学百科全书。内容包括医论、医方、诊法、针灸、气功等。其中“养性”一章,堪称集唐以前医疗之大成,要言不烦,颇为实用。对六字气诀描述极其详细。存神炼气铭气功养生名篇。又名《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唐·孙思邈撰。首叙方法,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专心修炼;次分五时,条列炼功时各种不同的入静方法;末列七候,是炼功后体验到的各种身心效应。清静经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了心经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天机经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气功服气著作。一卷。唐代幻真先生撰。全书十五章,一至五章为一套完整的服气法;六至十一章是六个独立的服气功法;十二至十四章为服气注意事项;十五章为服气胎息诀,是几种功法的综合。本书自成体系,文字流畅,是唐代服气著作中的代表作。长生胎元神用经道教炼养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主要阐述气功养生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书中杂引各家学说为多。太上洞房内经气功存思内炼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内容以存神、内视为主,其学术渊源出于《黄庭经》。经末附有平旦及日入时存想五方云气之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







































儿童白癜风的治疗
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rih.com/qjzbm/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