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实践故事我与青春共前行,青年援
作者:刘嘉懿,格院绿行义工社会实践队队员,格拉斯哥学院本科级通信专业学生。格院传媒中心文创部骨干,级通微二班宣传委员。曾获学校标兵学生奖学金。 年7月8日,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绿行义工社会实践队踏上了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助力乡村振兴之旅。此次活动主要为帮助易地搬迁社区建设,支援当地留守儿童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大学生的力量。 从高铁站出来的那一刻,迎面就是滚滚的热浪,贵州的铜仁南站远没有成都的高铁站大,我们在站前合影预祝此次实践的成功。当时我望着不见片云的天和烈日,内心其实有过些许退却。未曾知晓的十几日,也许将一直处于这样的暑热中。 我真正摆脱这种状态是在到达的第二天。仍记着大家正在跟大坪同心社区的负责人交流我们的实践规划,负责人微笑着听,然后缓缓道出他们的需求。那时的我们突然意识到,来之前准备的计划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只有针对他们的需求才能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当天下午,我们参加了团县委组织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活动,走进大有镇异溪村农村种植合作社的西瓜种植基地,帮助当地农村的老百姓为西瓜地铺地膜。当我们踏入农田的那一刻,所谓的大学生身份似乎完全不存在了,我们与当地农民们共同劳动着,共同挥动着手里的锄头,这一刻,我们是平等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以“邻里”“家风”“粮食”“环境”“秩序”和“教育”为主题,集体为大坪同心社区的居民们绘制了文化墙。实践队的大家都是初次接触墙绘,第一幅的绘制加上刚开始对于颜料的摸索耗时很久,但我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从中吸取经验,增加人手,最终完成了文化墙的绘制。记得一个叔叔看到我们画的墙,大为赞叹,还乐呵呵地说他以后也来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的时候,我心里升腾起一阵骄傲,更多的是满足,因为我们的努力有被看见,且有意义。 无法忘却的还有持续几天的入户调研。我们拿着调研表随着楼长走过一户又一户,他们没有富裕的生活条件,但依旧心向阳光。我们询问着他们易地搬迁后生活条件的改变情况,他们平和地叙说着,微笑着问要不要吃水果,还把家里不多的凳子让给我们坐。印象最深刻的一户家庭是一个母亲单独呆在家中,她的手中纳出来的鞋子精致小巧。当问及她过得如何,这位母亲眼中滚下无奈的眼泪。丈夫因病去世,家中的两个孩子正在读大学,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大部分时间都在餐馆里整日打工为孩子赚取生活费。可即便如此,她都是带着笑的,还开心地表达自己对党与国家的感恩。听着她的诉说,同伴们无不为之动容。生活没有将她拖垮,而是推着她向前,只因她心底含着的温良。 最后的几天时间留给了易地搬迁社区的孩子们。实践队的大家化身老师,为当地留守儿童带去了知识。古诗课高歌一曲《将进酒》,感叹天生我材必有用,赞少年自信;音乐课共同学唱《不忘初心》,唱诵树高千尺根深沃土,望坚守初心;党史漫画课回顾遵义会议,习贵州党史、画大好河山,盼诸君共勉……贫瘠的土地上往往藏着明亮的眼睛,他们疯狂地吸取知识,用渴望与兴奋拥抱知识。短短几天的七彩假期支教活动,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群淳朴可爱的小朋友,并由衷地希望他们能早日走出这个小县城,去看看更广袤的世界。 很奇妙,第一天的自己还是退却的,而到了最后一日,心中不断涌现的是不舍,似乎有什么种子落在了这片土地上,扎了根,生了芽。我们平日享受着国家的教育资源,却只是把所学用于考试,用于作业,而如今能够有机会将知识回馈给这片大地,也算是有所得了。 /推荐阅读/ 1.我们的实践故事 深入基层调研,与人民群众并肩 2.我们的实践故事 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展现青春风貌 3.我讲实践故事 格拉斯哥学院学子赴岑巩开展“学习百年党史·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 4.网络文化 电子科技大学第七届校园网络文化节重磅来袭! 5.暑假当然要学英语!“我为师生办实事”系列活动之“暑期英语学习规划和答疑” 6.迎百年·讲好中国故事 唱红歌·述党史:《南泥湾》 WeGlasgow网络文化工作室 供稿 格院绿行义工社会实践队 文字 刘嘉懿 校改 王宏伟 编辑 王菁 指导老师 王宏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bm/10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总投资亿元今早,贵州一条新高速通
- 下一篇文章: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