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泛楚文旅·名师对话专栏

名师介绍:刘玉堂,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委,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楚文化、长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余篇,其中撰写、主编的《荆楚文化志》、《世纪楚学》和《长江文明之旅》分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九届湖北省优秀社科著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和第十届中国园林博览会文化顾问。曾赴海内外多所大学从事学术交流,担任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三国的世界》和《读书的力量》学术顾问暨主讲嘉宾。

导语: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诚信”一词,由“诚”和“信”两个字组成,由于二者意义相近,常常被相互替代或并称对举,一直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仍然是以诚释信,以信释诚。而今,对“诚信”最通常的解释是:诚,指诚实、真诚、诚意和不弄虚作假;信,指守信、信任和信用,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一言以蔽之,诚信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处事真实诚恳、以信取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历代中国人民最为崇尚的品质,一直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之本、道德修养之基。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诚信楷模层出不穷,诚信典故比比皆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留下了许多重视诚信的典故,如曾参杀猪、徙木立信等。楚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长,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也给后世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能代表诚信品格的成语“一诺千金”,就出自楚人之口并在楚地流传开来,是楚文化的沃土孕育出来的一朵高洁之花。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成为楚人一个极其鲜明的精神特征。/

Chapter1

尚情崇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烽烟四起,社会常常处于一种竞争失序的状态,国际交往中尔虞我诈、人际交往中言而无信的情形司空见惯,以致各国间出现了歃血为盟、易子而质以保证信用的无奈之举。为了在夹缝中生存下去,不少人信奉的是丛林法则——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征伐不断,国无定君,君无定臣,诚信被无情地挤压、撕裂和抛弃,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信条。“朝秦暮楚”“尔虞我诈”“兵不厌诈”“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疑神疑鬼”“出尔反尔”等典故,都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开放出的罪孽之花。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

面对愈演愈烈的背弃诚信之风,人们对于诚信的渴望也更加强烈。楚国就有一位唯诚不唯上的奋扬。

奋扬与太子建友善,双方都引以为知己。未料楚平王听信谗言,欲除太子建而后快,便派奋扬去杀他。奋扬深知太子的冤屈,事先派人通知太子建,然后再赶过去。太子建听到消息,就带着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儿子,连夜逃到宋国去了。奋扬到达后,叫守城大夫逮捕自己,押回郢都。楚平王审问他说:“杀建的命令,从我嘴里说出,进到你的耳朵里,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是谁走漏了消息?”奋扬说:“消息是我告诉太子的。”楚平王听到后无比震怒,厉声吼道:“你为什么要违抗我的命令?”奋扬沉着地回答说:“当初君王对我说:‘你侍奉太子应该像侍奉我一样。’我当时郑重答应了您。后来您又要我去杀他,我就不敢苟且反复了。我放走太子建是为了信守最初对您的承诺,而不忍心执行君王后来的命令。”平王略一沉吟,又问:“那你为什么敢回来呢?”奋扬说:“下臣没有完成君王交给我杀死太子的使命,如果召我而又不回来,岂不是又一次违背了你的命令了吗?这样不信守承诺的人,哪里会有我的安身之地呢?”楚平王这时已冷静下来,他理解奋扬是出于同太子建的深情厚谊和信守最初对自己的承诺,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让他继任原职。

《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

如果说奋扬是忠于友情的楷模,那么尾生则是忠于爱情的典范了。《庄子》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尾生抱柱之事,后人加以演绎,铺衍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春秋时期,在鲁国曲阜有一位叫尾生的年轻人,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和朋友交往讲求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调料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但他并没有回绝这位亲戚,而是笑着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赶紧向邻居借了一罐调料,返回后转手交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以乡里老大的身份,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能够真正帮助别人才是最重要的,自己虽然说了谎,但本意是好的,谎言不也有善意和美丽的吗?

尾生抱柱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蓝田一带),认识了当地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姑娘家里人却不同意这门婚事。为了爱情,两人决定私奔。

一天,两个恋人相约到城外木桥见面,携手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如约而至,却一直没等来他心爱的姑娘。这时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转眼间山洪暴发,滚滚河水裹挟泥沙呼啸而来,淹过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还在继续上涨……而此时,姑娘因为出门时被父母发现,被锁在家中不得脱身。“城外木桥,不见不散”,尾生默念着与姑娘的誓言,死死地抱着桥柱不放,最后被活活淹死。潮水退去,疯狂般赶来的姑娘看见死去的尾生依然双手紧紧抱着桥柱,内心悲痛欲绝,抱着他纵身投入滚滚河水中。

《庄子·杂篇·盗跖》

对于尾生的做法,尽管历来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他对诚信的坚守与执着。在我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诚信的品德,绝大多数人都将抱柱而死的尾生奉为信守承诺的贤者,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尾生多有褒扬之语,并且成为古人文艺创作时用典的来源,如“抱桥”“抱梁”“抱柱信”“桥下期”“水至不去”等等。三国时嵇康在《琴赋》中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李商隐《过楚宫》诗云:“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尾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李白在《长干行》中感叹:“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骆宾王在《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云:“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道:“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到地文星佳兆。”到近现代,更有评论家将“尾生抱柱”视为美国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祖型。

楚人庄子将“尾生抱柱”的故事完整地载入他的著作中并加以褒扬,传达出他对诚信价值观的肯定与推崇,实际上也是先秦楚人重诺守信价值观念的自然流露。

(本文节选自刘玉堂教授所著《楚脉千秋》,经作者授权由“泛楚文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