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读完此文,你的人生从此不同强烈推荐
所有事物的成功几率都是百分之百。——佛门圣哲月称大师本文将逐一为你介绍“业力管理”的八条法则,向你证明在事业和生活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每条法则都会以古老智慧经典中的一句引语开篇。这些经典正是“业力管理”理念的本源。“业力管理”法则一停止无用功一切失败皆源于曲解。——《生命之轮》(TheWheelofLife,公元前年)碰运气我们曾想过要把这个章节命名为“五万年的徒劳”。据估计,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开展有组织的活动已经有五万年的光景。人们试图协力完成各种工作或者项目:拖来巨大的石块建造金字塔,或是创作并供应十万套软件。不计其数的工作,无论大小,都靠人工完成。不计其数的交易:你帮我搬块石头,我给你一穗玉米。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完成某件事情。但这一切却都是失败的,无一例外。这怎么说?金字塔依然屹立着,计算机也还在运行着软件啊。但你仔细看看。无论是谁,只要是帮着开创过公司的都会告诉你:新开的公司当中十有八九不到三年就会关门或濒临倒闭。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生命之轮》里的话是正确的,那么几乎没有人明白该如何完成一项任务。可是我们怎么看待那些成功的案例呢?比如谷歌、微软和沃尔玛?哈,这下就说到有趣的了。我们必须得给“成功”下个定义。当你在某件事上“成功”了,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会说,“成功”就是当你接受的某个工作或者项目因为你做事的方式,最终按照你预想的方式做成了。这就把我们引向了“几率”了。我们这些地球人是一个奇怪的种族——在过去的五万年里一直都是。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岁月之后,我们还是没怎么弄明白事物运作的原因。今天你的车会在你要去上班的时侯顺利发动么?如果你对自己够坦诚——而且根据“业力管理”法则一,你必须对自己坦诚——那么你的回答必然是:“我觉得它会。”因为你知道你不能说“我知道它会。”即使你的车昨天晚上熄火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凭过去的经验,你知道你不敢打包票说它第二天早上一定能发动。于是我们就碰运气。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几率游戏。我今天去上班的时候,有那么百分之几的几率我会死于交通事故。即使我活着到了公司,还是有一定的几率会被炒鱿鱼。而且无论我今天工作的时候做了什么决策,依然有一定的概率让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成功不了。所以,五万年以来,我们真是个可悲的种族。大公司对“成功”的定义往往不是事情如期完成,而是我们能有多“随机应变”:当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我们能在多短的时间内调转船头。我们认为,智者就是懂得世事不会永远都如愿以偿的人。世事就是如此,不管对谁。五万年的经验证明了一点: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让事情发生——我们还是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因为如果我们知道了,世界上就不会有失败了。少数的成功者会告诉我们如何次次成功——但是其实他们也在碰运气。连他们都不能确保自己的车明天一早能发动得起来,或是自己的下一个重大的商业决策不会葬送自己的事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依然不过是在满怀憧憬地碰运气。碰运气的社会成本成天挣扎着做决定,却不知道哪一个会成功,这样做人太苦了——老是在碰运气。但是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六十亿人,没有人知道该做什么,却依然试图合作。每天成百次地互相说:“虽然我不知道那件事情是否能成,但是如果你愿意帮我,那么作为回报,我就帮你做这件事,虽然我也同样没把握。”我们只不过在让彼此做好准备,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失望。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竟然已经习惯于生活在这片不确定的海洋之中。我们只是静静地承受着,像骡子一样在它的车轭下受苦,步履蹒跚地一路跋涉,直到我们死去。我们永远都生活在不确定中,永远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算是什么生活啊?古老的经典中说,有一种情况可以让一个犯人绝不越狱,那就是,如果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牢狱里。我们的牢狱就是对所做的事情是否能成功的不确定。让我们一起打破牢笼吧“业力管理”法则二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彼起,故此起。——佛陀(公前年)真正的原因我们来回顾一下之前的内容。一言蔽之:如果你做出的某种尝试,每次都使你无功而返,那么它就是徒劳的,停止无用功!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你早上走出家门,转动车钥匙,车却没发动的时候,去探究一下原因背后的原因吧。对一辆车来说,这就是打开引擎盖,看看电池有没有问题。你看,生命就如同一辆汽车。佛陀说了,科学也证实了,凡事的发生必有前因:我们往往会这样看待问题:很简单,很二维。我转动钥匙,一秒钟后汽车发动了。或者说,我通过转动钥匙而发动了汽车。钥匙是汽车启动的原因。只有到了钥匙发动不了汽车的时候,我们才会更进一步,正视第三个维度——钥匙和汽车背后的那个层面,真正的原因的藏身之处。在引擎盖的下面,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电池主导了这一切:请注意我们刚才提到的“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的“原因背后的原因”:钥匙是汽车发动的原因,但是电池却是使钥匙能够发动汽车的真正原因。“表象”与“真相”现在我们要做个思维跳跃。钥匙也许不是汽车发动的真正原因,尽管看起来合情合理——想起来也理所当然。显然,真正发动汽车的是电池。于是,你就可以在示意图上画条虚线,把三者的关系分成两个层面。一层是“表象”(看似真正的原因),另一层则是“真相”(真正的原因):这和我们从来都无法确定尝试什么才会成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回到那十万个——什么来着,冰箱?——你的项目小组必须把它们运走并卖光。哦,对了,你们只剩五个月的时间了。想知道怎么让这些冰箱统统滞销吗?继续陷入二维思考,继续被表象所蒙蔽。开始给客户打电话,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你这么干可能会把自己通疯。为什么?因为打电话有时能够带来销售,有时却不能。而我们许诺过,我们要停止这种无用功,因为这种方法不是每次都带来成功。这样做太不确定,这样做压力太大,这样做有失败的可能。就像你一遍又一遍地转动钥匙,但引擎却始终毫无动静。去寻找原因背后的原因吧。那就是“业”,因为种瓜必得瓜,种豆必得豆。业的运作原理趁你还没有开始记下你曾听说过的关于“业”的谬误,我们得赶快来说一下什么是“业”。“业”,就是你的所行所思所言。如果你想要一个更顺口的说法,那么就称它为“我做的所有事”。任何时候,当我们决定要做什么、要说什么甚至仅仅要想什么,我们的意识都会深深地记录下这些活动。这是因为——嗨——当你决定要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自己听到了这个决定。意识是一个巨大的、超级敏感的硬盘,拥有几乎无限的容量,你的头脑中的某处记录着你的一切所作所为。再微不足道的行为,都会在我们的意识里种下种子:它将触发一股小小的能量,并使其在未来的某天从我们的意识里返回出来,决定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于是,我们可以绘出下图:如果一个电话让你收获了一笔销售,那不是因为你打了如果你的钥匙发动了汽车,并非钥匙的功劳。那只是“表象”,只是看起来像是真的。而“真相”——真正发生的事情——是电池发动了汽车,是电池让钥匙发动了汽车。记住了:当你打了个电话,成就了一笔销售的时候,是“业”使这次通话得以发生,并使这次通话成就了这笔销售。“业”才是真相:“业”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就像大地母亲承载着世上的万物——它支撑着楼房,让树木生长。“业”是原因背后的原因。现在我们就来让它为你服务吧。“业力管理”法则三认定你的事“业”伙伴“业”的第一定律说:不论你想得到什么,你必须首先帮助别人获得它。——宗喀巴大师(公元~年)回声效应你如何才能让“业”为你服务呢?记得我们说过,“业”就是我们做的所有事情,是我们的一切所做所言甚至是所思。但是现在我们得再补充一点:“业”是我们为他人所做的一切。因为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以外,“业”只能通过他人的反弹,在我们的意识里种下种子。这就是为什么古老的智慧经典常常将“业”比作回声:如果你站在海边,那就算你喊破喉咙,也不会有回声。要想听到回声,最好是找一个有很多面内壁的山洞。他人就好比是一根棒子,我们用它来把“业”的种子塞进意识的土壤里。没有他人,就种不下种子;没有种子,就没有成功——于是我们只能回去继续碰运气。我们需要他人。公平合理“业”的运作方式——我们只会得到我们给予他人的东西——是“业力管理”的世界观中最令人满意的一点。在内心深处,我们渴望世界的公正。事物的发展不能没有逻辑。成功不只是偶然,生活不只是一张彩票。为他人做了好事的人就应该有好报。如果这就是事物运作的方式,那就不该有任何例外。不可能有58%的成功人士因为“业”——因为曾帮助别人获得成功——而成功,而另外42%的成功人士只是运气好。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碰运气上——我们已经厌倦了老是碰运气。是时候停下来给自己提个醒了。“业力管理”的理念可不是某些指望天上掉馅饼的社会改良家的空想,它是真实可行的,是一种高明的商业策略,能够获得相当的经济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总是伴随着个人成就感和快乐。你不只是在对他人做正确的事情,而且你还因此得到回报。“业力管理”的运行方式促使你一直都在让他人也获得成功——使他们感到快乐,也使自己感到快乐,更让所有人为你感到快乐:每个人都快乐,每个人都成功。事“业”伙伴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学习“业力管理”的第三条法则了:认定我们的事“业”伙伴。事“业”伙伴是“业力管理”的核心。他们是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得以实现的人,是他们把你的“业”反弹给你。他们会把“业”种到你的意识里,使它在日后成长为你看得见的成功契机;而那些没有种下这样种子的人就会错过这个契机。对于你的每一个事“业”伙伴,你都有同样的任务要完成——你必须试图使他们获得成功。牢记这点:全力以赴地使他人获得成功。然后你自己的事业就会成功——你无需忧虑,甚至不用想太多。只要让你所有的事“业”伙伴获得成功,那么那十万个——什么来着,排球?——就会在一周内以公司前所未有的高利润脱手。那么谁是我的事“业”伙伴呢?有四种人是你的事“业”伙伴,你要让他们全都获得成功:(1)同事第一种事“业”伙伴是你的同事和下属。还记得吗,老板给你的项目小组派了十二个人来完成那十万件商品的销售。或许在过去,你会视他们为工具:雇员就是你雇来为你做事的人。但是在“业力管理”中,我们必须做一些改变。在这里,你将和与你共事的人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你必须从你这边向他们发出“业”,你必须保证这个项目使他们获得成功。唯有这样,你才能种下卖出这十万件商品所需的“业”种。因为我们在寻找一个回声:整个运送和销售这十万件商品的过程,必须让团队里的十二个人都成为公司的英雄;而且也必须让他们成为更好、更有能力、更加开心的人。(2)顾客显然,任务和项目的目的是为某人提供某些东西:某人可以是顾客,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可以是你的老板,或是公司的投资人。你可能会觉得为顾客做点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早就知道了,是谁最后吃掉那十万份比萨饼的。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想让“业力管理”对你奏效,你就必须%地对这个让你的顾客成功的理念着迷。当你卖光那十万件产品的时候,你老板的老板将会把你的老板视为天オ;投资者们在这个项目中将获得额外的利润;而与此同时,你将想方设法使你的顾客能够以更低的单价购买到比萨饼,并降低每份比萨饼的胆固醇含量。就在刚才,你引发了几道回声?(3)供应商如果你觉得你对“雇员”的看法有些不妥,那现在就来看看你是怎样对待供应商的。那是一种单向的关系:他们应该用最低的价格向我提供高质量的面粉和番茄酱,并且分秒不差地准时把货交齐。他们怎样做到这一点或者能从中赚多少钱,都是他们的问题,这就是供应商分内的事。在“业力管理”中,这种态度也得来个度的转变。任何项目中都有大量的“业”——几乎一切成功和失败都来自于我们对待那些促使项目成功的人的方式。那也许是为我们制造冰箱电机的公司,或是粉刷厨房的承包商,或是那个为了完成软件的最终代码而工作了通宵的“电脑怪杰”。你得好好待他们;你得亲力亲为地关照他们;你得多为他们着想并且保证这个项目也能使他们获得成功。(4)世界你的最后一个伙伴是个大家伙——整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我们提及的伙伴都只是在我们的生活小圈子里:通常都是和你一起工作的人,都是一些已经和你处境差不多的个人。也就是说,无论你给予他们什么帮助,这些帮助都已经在为你自己服务。于是,这样引起的回声就不怎么壮观——和你对着家里的空壁橱大喊的效果差不多。我们要走出去,去更广阔的地方,去个远离自我的地方来获得一个像模像样的“业”的回声。想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我们就得先让这个世界获得成功。我们的项目得为这个世界做点贡献。别做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善待他人,以企业的名义向一个牢靠的慈善机构捐赠一笔数额适宜的善款!随手开一千美金的支票给联合劝募协会(UnitedWay),然后却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作为不曾使任何企业获得成功。你要动用你的所有资源——你和整个团队的所有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加上一笔可观的项目经费——来帮助你的项目之外的另一个项目。帮助某个从事着和你相似的事业并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刚才说的这些,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帮助邻居家成功地重新装修了厨房,那么你家的厨房改造工程也会获得成功。如果你事先和一个为镇上的贫困家庭免费改造厨房的组织拉上关系,为镇上的人服务,那就更好了。如果你走到办公楼层的另外一端,帮助广告部发出冬装清仓大甩卖的邮政广告,那你的生产部里那十万件泳衣就铁定能够顺利地运出。如果你的团队能够说服管理层生产额外的一万组商品,并把它们捐赠给一个第三世界的企业,帮助他们开创自己的生意,那就更加理想了。忘掉自己,为他人而做,一切就都能顺利解决。这样做是不是很奇怪?但是说心里话,这难道不是你一直希望看到的世界吗?“业力管理”法则四从我做起你我之间的界限是人为的。——寂天菩萨(公元年)舒适的“业力小窝”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你和所有事“业”伙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图来清晰地概括:“我”周围有四种人,而我在中间。为了完成项目,卖出十万份有线电视服务,“我”得停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jinzia.com/qjzpz/10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明节孝亲踏青朝佛转塔身心清
- 下一篇文章: 神奇的中药大枣